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武術在我國一直有著深厚的文化和傳統。
在歷史上有著不少武林前輩,在對外抗敵上有著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廣東佛山被人們稱之為武術之鄉。不僅僅有葉問,黃飛鴻等一個個武林前輩響譽全世界,更有一種不屈不撓民族精神,在每個角落生根發芽。激厲著每一個後輩在維護祖國統一對抗外敵入侵的責任和正義。
不過就在一場武林比賽醜聞,再讓葉問之鄉佛山,成為議論漩渦。
日前在佛山武術之鄉,舉行了一場「葉問」杯詠春拳比賽。比賽中藍方全程壓制紅方,紅方幾乎沒有招格之力,一直處於下風,比賽幾乎毫無懸念。至少臺下觀眾都這麼認為。中間紅方還可以勉強應付,還時不時使出絕招應戰讓對方後退,打出一波小高潮。無奈始終不是一個級別。幾個回合下來已經無心戀戰,處處後退防備。藍方如影隨形跟著一個左勾拳打中紅方頭部,紅方站不穩情況下,再被藍方擊中,直接跌出擂臺外。比賽結束。等紅方爬上擂臺裁判直接舉起紅方的手,宣布比賽結果紅方獲勝。藍方沒有等裁判走過場揚長而去。臺下觀眾紛紛喝倒彩……
詠春拳講究心意合一,以形換影,出其不意,攻防兼備,一招制敵。
對於詠春拳的名字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詠春拳名字就是詠春拳創始人當年暗戀過的女孩,因為遭到壞人陷害英年早逝。於是就有了拜師學武功的想法,幾經努力學有所成,在自己多年苦心鑽研之下,領悟出一套拳法。因為對當年無法保護心上人耿耿於懷,後取名為詠春拳。而從很多電視電影版本裡都有一個嚴詠春女子的身影,所以對於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無論後輩或者愛好者也許都不想提起詠春拳創始人當年花邊新聞。
而在關於詠春拳起源的問題上,歷史沒有確切的真正答案。
不過在武林上留傳天下拳法出自少林。自古以來少林作為武林的泰山北鬥,一直是武林各派學習的對象,所以不少人紛紛加入少林寺學武功,習一技之長。於是當時少林寺出現了不少武功高強的俗家弟子。他們學藝有成後紛紛下山創派立室,到處開枝散葉。詠春拳也在那是傳到嚴永春父女這一代,再慢慢流入佛山,佛山人梁贊在詠春拳的基礎上,再融合各家各派拳法的要領,逐漸發揚光大在佛山成為一個武林標誌性武功和文化。
事實上真正讓全世界知道中國有永春拳,是在葉問這一代。
少年時的葉問體弱多病,在父親的引導下,拜梁贊為師,一來強身健體;二來不受人欺負;後來全家搬遷香港至海外,常常目睹自己同胞被洋人欺負,於是免費教華人學詠春拳,聚集華人的力量對抗外敵入侵,在海外慢慢地闖出一遍天地,很多洋人嘗到永春拳武功的厲害,也紛紛拜在葉問大師的門下。同時葉問也在西洋拳拳法中得到啟發,終於一套完整攻守兼備、心意合一、以形換影的詠春拳問世。葉問從此名聲大振。這是和李小龍在全世界同時具有影響力的一個武林前輩。
有人也將永春拳和葉問聯繫在一起,以致武林人認為詠春拳就是葉問,葉問就是詠春拳。
事實上有人認為詠春拳就是一種力量,葉問就是一種精神。當華人受到洋人欺負的時候,這種精神就是一種力量,激勵每一個華人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外敵入侵。向世人展示俠之大義風採。
以武會友,以武德服眾,光明磊落,行俠仗義,也許就是葉問先生在新的永春拳上一種最好的注釋。
佛山作為武術之鄉,以「葉問杯」名義,詠春拳的名聲搭擂臺比武。在藍方全程壓制紅方,紅方跌出擂臺的情況下。裁判卻宣布紅方獲勝,讓臺下觀眾和詠春拳愛好者喝倒彩加費解。
無論是主辦方出於吸引眼球也好,還是製作議論引關注也罷。
對於這種做法有人認為,武林人就應該按照武林規矩比武,贏者勝。輸了就輸了,贏了就贏了。用武德服人這才是武林人的精神。
單方面自定輸贏這到底是不是一個娛樂節目?既然是娛樂節目是不是就不應該以葉問先生和詠春拳的名義進行比武,應該把所有「葉問杯」宣傳橫幅大字報摘除。別讓葉問先生和詠春拳的精神被玷汙。
中國傳統武術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標誌文化。不容任何人玷汙,更不容任何人以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名義到處招搖撞騙,某取私利。
俠之大義者理應以武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