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指漢語中由群眾創造,並在群眾口中廣為流傳的語句。由於大都是勞動人民所創造總結,所以俗語都是濃縮著的人類世代生活經驗,一般來說它具有簡練而又形象化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很多俗語裡面都飽含了滿滿的人生智慧,不僅讓人頓悟、如夢方醒,而且還是一種讀起來極其有趣味、又好理解的中華語言瑰寶。
「一壺搖不動,半壺叮噹響」相信後半句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這句話有著很多的「版本」在流行,如「滿壺水搖不響,半壺水響叮噹」、「滿壺搖不響,半壺叮噹響」等等。由於地域的差異,在傳誦之間也變得有差異,但是意思上基本都大同小異。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是頗為深刻,以前在很小的時候,那時候家庭特別貧困。有時農忙的時候,經常在田地裡一待就是一天。本來農忙時期的農活就非常讓人疲憊,如果天氣再炎熱些就會非常的口乾舌燥。於是就會準備一個「軍用壺」,如果沒裝滿水,掛在脖子裡就會不停地晃,發出乒桌球乓的聲音,有時還會有水溢出。後來就明白了,於是就學著把水裝滿,這時候壺裡的水沒有空隙。所以就不會聽到有一點水晃蕩的聲音。那時候父母就會說,你這個是一壺搖不動,半壺響叮噹啦。這才明白這些俗語確實確實很接地氣,並且對生活中的人幫助很大,作用也很直接,關鍵是道理也很簡單,就怕無心,所以無知。
在後來也經常聽到這句俗語,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一直在中遊徘徊,高不成低不就那種。那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會說自己「半瓶子醋亂晃蕩」,剛開始對這種說法一知半解,直到在很久以後才明白,這是在說自己的態度不夠虛心,滿足於現狀,距離優秀還尚有一大段距離。
後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也知道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原來這句話更深處的含義是指品格高、學識深的人一般都謙虛不露,這些人胸中的學問就是「整瓶」的。而那些掌握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知識,卻自以為是的人,都喜歡張揚出眾、受人追捧。這些人最後往往就變成才疏學淺輕浮不堪的庸才。
據說關於這個俗語含義的來源,是因為這個俗語在流傳的過程中「變了樣」,有的地方認為這句俗語裡邊的「壺」,裝滿的是「錢」而不是「水」。錢多的都財不外露,而那些稍微有錢的就趾高氣揚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財富。其實關於這種說法也有著一定的道理,畢竟用錢代替水更能諷刺不學無術追名逐利的人。
湯斌心想,我看此人舉止輕浮。常言道:『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噹。』如去為官,百姓必定遭殃。——《康熙訪賢》袁箴
俗語俗語,不學俗語,俗語就專試「俗人」,勤學俗語成就不俗。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著這些的俗語出現:「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如果有人這樣說自己,就要謹慎了。接下來就得知恥而後勇,抓緊時間補滿自己。忘記那些因被「自我」所蠱惑,沒有的,不足的,去學習、去鑽研,這樣才能對我們的生活是有著一定的幫助的,並產生積極的影響。
除了「滿壺水搖不響,半壺水響叮噹」之外,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更有趣味更有哲理的俗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