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瑜 于娜 北京報導
近日,某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的決議在業界流傳。該決議要求將中藥注射劑從該醫院常備目錄中剔除,中成藥保留30個品種,輔助用藥保留5個,且兩類藥品均降價20%。
中藥注射劑一直廣受詬病,一方面因不良反應頻發,安全性存疑;另一方面醫保支出大,是目前醫保監測的重點藥品。上述醫院決議也讓中藥注射劑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中成藥銷售額超過2830億元,增速首現負增長,尤其是部分中藥注射劑產品銷售額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自2019年起,包括浙江、青島、江西、贛州、威海等多地陸續公布的重點藥品監測目錄中,都可見中藥注射劑的身影。
北京鼎臣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史立臣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藥注射劑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應的評價標準,並且屢次出現安全問題,在醫保控費的大基調下,市場規模會越來越小。
安全性評價是當務之急
上文提到的某醫院停用中藥注射劑並不是孤例。去年,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平臺發布了《興安盟已停止使用的55種輔助用藥目錄》,其中顯示25個中藥注射劑被停用。
除此之外,去年浙江省衛健委印發的《浙江省第一批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的通知》中,共計32個品種,12個新增品種中有9個為注射劑,且以中藥注射劑為主。威海市公布的第二批重點監控藥品清單裡,包括清開靈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等85個大品種。
2019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康緣藥業董事長肖偉建議,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的質疑是目前社會和輿論關注的焦點,解決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評價是當務之急。對於中藥注射劑中不良反應高、安全性差的品種,應儘快建立退出機制。
史立臣回憶說,2017年前有關部門曾討論過建立中藥注射劑臨床再評價標準,但是因為反對聲音太多而不了了之。
不少知名醫生在社交平臺實名抵制中藥注射劑。復旦兒童醫院醫生黃劍峰在微博上告誡家長,中藥提純相當困難,因此注射劑內的雜質會加大不良反應機率,另外藥物有效性也存疑。醫學科普網站丁香園上甚至有醫生建議患者在病曆本上註明「對中藥注射液過敏」。
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和療效的質疑由來已久,但也有一些產品銷售規模在2019年前一直處於增長態勢。以被捲入眾多法律糾紛的中藥注射劑醒腦靜為例,其創造了年銷售額50多億的神話。
根據裁判文書網數據顯示,有關醒腦靜的貪汙受賄案件21起。其中貪汙罪2起,受賄罪14其,單位受賄罪2起,行賄罪3起,介紹賄賂罪2起。
例如,在中國裁判文書網2018年披露的湖北省京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及醫生等人受賄案中,所涉藥品就包含醒腦靜注射劑。醫藥代表提供證詞:「為了更好銷售其代理的藥品,找到醫生後約定回扣比例為每支10ml的醒腦靜回扣為12元、5ml的6元。」
而近期業內廣為流傳的醫藥代表舉報信,也涉及醒腦靜注射劑。舉報信中提到,10ml醒腦靜注射劑的提成率在40%左右,醫生臨床費為14.5元。
研發投入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投入方面,多家企業中成藥的研發費用偏低。
以醒腦靜為例,其生產企業共有三家,分別是:無錫濟民可信山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天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大理藥業(SH:603963)為上市公司,其生產的醒腦靜注射劑市佔率排名第二。該公司的主要產品分為心腦血管領域和消化系統領域,具體有「中精牌」醒腦靜注射液、參麥注射液、亮菌甲素注射液。2019年兩大領域銷售量同比下降17.41%和90.47%。對此,公司解釋為,醒腦靜注射液和參麥注射液之前在地區基層終端市場銷量較大,但後來受醫保「僅二級及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可使用」的政策限制,基層終端市場銷售嚴重萎縮。
大理藥業今年前3季度營收1.62億元,同比下降29.36%;淨利潤483.52萬元,同比下降67.15%。
不過大理藥業毛利率仍保持在75%左右,銷售費用是其主要成本。2019年銷售費用為1.84億元,佔總營收的62%;研發費用僅220萬元,研發投入僅佔總營收的0.76%,研發人數僅8人。
兩票制、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DRG試點等一系列醫療政策,讓中藥注射劑從過去醫保支付裡的「大塊頭」,逐漸邊緣化。業內不少專家也紛紛呼籲出臺對中藥注射劑的評價標準,讓安全性不明、治療效果不明的某些注射劑儘快退出市場。
記者就研發費用等問題聯繫大理藥業董秘辦,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