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兩個詞:「不婚主義」和「丁克一族」。不婚主義的人一般都是不想讓婚姻家庭來束縛自己,更不願有一個孩子來牽絆自己,所以他們很崇尚自由,所以這類人,大多是說愛就愛了,轉念不愛了便會離去,來去便是瀟灑自如;而丁克一族這類,大多數都是不想有孩子的牽伴,有些認為兩個人的愛情不想第三個人來分享,還有些認為自己給不了孩子最好的,何必把他帶來這個世界,當然也有很多人就是純粹的就是不喜歡孩子。
這裡我不想抨擊任何人的選擇,反而我們應該尊重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與自由。我只是想說,你的選擇是經過慎重考慮過了嗎?沒有孩子的牽絆,年輕的時候是輕鬆且自由的,且輕鬆的,尤其現在社會,培養一個孩子確實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與金錢,但是等到自己老的時候,自己能承擔那份孤獨嗎?所以好多人在堅持不婚,或丁克的路上也開始慢慢的放棄。
我也曾不想結婚,不喜歡孩子,因為我覺得孩子太吵了,但我終究還是個俗人呀,身邊的人一個個的都成家了,突然覺得自己太孤單了,於是我也結婚了,剛開始有孩子的時候,也是好擔心,擔心自己不堪重任,要知道,同事添丁,叫我幫抱一下,我竟然都不知道怎麼抱才好,於是我看了很多育兒的書籍,在百度上查了很多相關育兒的資料。
但事實上,孩子的來臨,並沒有給我來過多煩惱,也許他還算比較乖吧,也許是因為做了充分的準備,雖然他剛出也會經常哭,經常鬧,小子偶爾脾氣還不小,但是他給我帶來的快樂與幸福,這些便不值一提了。
陪著他一路成長,自己也在不斷的成長。我還記得他第一次衝著我笑,我的心瞬間也被點亮了,那時候他才剛剛出生沒幾天;在他出生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有天半夜醒來,我見他吃著手指,睜著雙眼,還在咿咿呀呀地自言自語,我樂了,他這是說什麼呢?竟然沒哭,還會自娛自樂,那時我便認定他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娃;他六個月的時候便會「媽媽媽媽」的發音,我不知道他懂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我就當作他在叫媽媽了,真的很開心;他一歲了,開始蹣跚走幾步,他便樂了,我也跟著樂了;後來他一歲半了,那時候他還不太會說話,一般都一個字,兩個字的往外蹦,有一次我給他讀唐詩,我說「春眠不覺」,他說「曉」,我驚訝了,有可能是湊巧吧,於是我又試了幾句,我說「處處聞啼」,他說「鳥」……,天哪,他雖然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但是都對上了,而且口齒非常清晰,多神奇的孩子;等到他三歲上幼兒園了,有一次送他去幼兒園的路,他對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你長小了,我就能抱著你了。什麼想法,他比同齡的孩子更天真,但是能陪著他長大,在他需要我的時候被他依賴,我便是幸福的;三歲的小男子漢已經會護著媽媽了,有一次,吃完飯,我收餐具的時候,我把碗疊得比較高,端去廚房的時候有些晃動,他爸爸便說我:你怎麼這樣,等下碗就摔。結果小傢伙馬上站出來替我說話:別這樣說媽媽,媽媽那麼可愛……說話的樣子很認真,很不滿,我的心曖了……
孩子這一路的成長,我收穫了快樂與幸福。與其說是我陪伴了他,還不如說是我們彼此的陪伴,這一路雖然也很辛苦,但我想,他帶給我的快樂並不比我給他的少。
最後我想說,生兒育女的意義並不是傳宗接代,而是生命的延續,人類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