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道: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人要是身處困境,就會志向短淺,一點兒眼前利益,就能把人麻痺。
這和一本書《稀缺》裡講的觀點不謀而合。得出這個結論源於作者曾對印度蔗農做了一個調查。
調查發現,在收穫季節前,蔗農們被迫切的生計圍繞,他們整日心事重重,目光短淺,做事懶散。
而在收穫季節過後,蔗農們有了生活保障,他們不僅情緒平和,也能規劃目標並為之行動。
這不免引起讀者的懷疑,為什麼同樣一批人,從貧窮過渡到溫飽後,行動力和認知上都會截然相反。
事實上,不是貧窮讓人能力不足,是因為貧窮造成了他們的稀缺心態,而導致他們行為上的降低的是他們的心智帶寬。
周嶺在《認知覺醒》裡為我們剖析了這一現象的原理。
01何謂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源於稀缺思維,是由事物稀缺形成的一種稀缺狀態。
當我們的大腦被稀缺俘獲後,就會專注於解決稀缺情況。
就像我前一陣相中了一款錢包,但價格是我工資的兩倍。為了得手,我使出了渾身解數。每天積極要求加班,加上省吃儉用,一個多月後,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這是稀缺心理帶來的益處,它讓我調動起來積極性,做事更專心。
它的另一面影響則是,讓人們的視野變得狹隘,缺乏前瞻性。
稀缺成功,會不擇手段;稀缺金錢,盲目節約;稀缺愛情,輕易妥協。
由此看來,稀缺心理會讓人思維變笨,那麼志向也長不了。
02心智帶寬富足,是解決的關鍵
先來解釋一下心智帶寬。
就是指心的容量,它包括人的認知力、行動力和自控力。
也可以說是,人的大腦在固定時間內處理各種信息的總量。
其實任何事情包含的信息和壓力都會佔據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注意力這時會被劫持,就有可能進入到稀缺狀態。
稀缺狀態下的我們,不知覺中就把心智帶寬降低,由此我們就會被牽著鼻子走。
比方,看到打折的商品,即使不需要,也會購買,因為我們認為自己賺到了便宜。
急於求成的躁動也是心智帶寬欠缺的後果。它會讓人潛意識裡傾向短、快、省的選項。
這種急功近利的態度註定做不成任何事,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
所以說,心智帶寬低下,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不僅會打亂生活節奏,也會讓自己麻煩叢生。
我們也只有使自己心智帶寬富足,才能從怪圈裡走出來。
03保持覺知,解救自己
好在我們人類有高於其它生命的元認知能力,讓我們跳出固有思維和環境,來審視自己,並且監督自己。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保持目標覺知,曉得貪多嚼不爛的道理。
由於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逼迫人們多元化發展自己。會有不少人想要多學幾樣技能,然而這並不是多多益善的好事情。
人的精力像是一個有限的「胃」,給得太多,反而吸收不了,還可能會傷到它的主人。
2、保持情緒覺知,冷靜後謹慎決定。
人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最不理智,這時候也更容易感情用事。
就好像夫妻吵架時,會揀最傷人的話說起,「離婚」是被用頻率最高的詞,往往也是最讓人後悔的詞。
3、保持欲望覺知,把握住自己。
有一定的欲望是人們進步的動力,但是過多的享受會使人消除意志,多餘的身外之物更是一種負累,還會干擾到我們的最終目標的實現。
結語
稀缺,源於欲望不足。人類缺乏最多的還是安全感,還是那句話,人窮不可怕,怕的是「心」得病。而修行心智帶寬是唯一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