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2020-12-22 鹿見柒間

白巖松曾在《痛並快樂著》中寫到:

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你的內心已經兵荒馬亂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別人看來,你只是比平時沉默了一點,沒人會覺得奇怪,這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

你要拼,也想贏,但也必然會遇到看不清答案的選擇,沒有人指導的彷徨,結果一不小心,就成了普通平凡的甲乙丙丁。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內心的變化永遠都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清楚歸清楚,明明知道該去看書了,還是會拿起手機刷個把小時,明明知道要好好工作了,還是甩不開腦子裡堆滿的焦慮。

就像那些尚還承受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後果的人,不是不想擺脫這樣的痛苦,只是不願去承受努力之後卻毫無收穫的羞辱罷了。

事實上,這個時代承載著超越過往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也給了身處時代的我們可以輕易獲取知識的路徑。

你知道的比誰都多,但不見得就能有與之匹配的認知層次。

在單槍匹馬的日子裡,怕就怕,我們讀了太多的書,卻不小心成了最沒用的人。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的,有人覺得窮人窮只是因為懶,但如果把他放在窮人的位置,別說功成名就了,你能站直都要拼盡全力。

因為他太想從那個處境中出來了,反倒不會去好好規劃自己的每一個行動,到最後才發現,腿上用點勁就能站起來的事情,卻已經耗光了全身的力氣。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總以為「知識」等於「認知」,但後來才發現,倘若你的「認知」始終停留在一個層次的話,那就只會重複涉獵這個層次裡的「知識」。

所以有人會說,一個人永遠無法掙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錢,即使掙了,也會在後面全部賠完。

要知道,和認知不同的人交流,是很困難的,想要保持自己的固有觀念,又想像其他人那樣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本身就是個謊言。

或許我們都不可能做到「世事洞明」,但也要在有限的時光裡,讓自己可以有一些向上的自我改變。

倘若你對自己的現狀仍有不滿,早就厭倦了一成不變,又總是覺得有一身吃苦的力氣卻無處施展的話,不妨先從提升自己的認知開始。

最近我讀到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這本書在之前曾被不少和我一樣的作者自發寫過書評,也被很多人稱為可以行走的成長教科書。

在讀過之後,我同樣有一種衝動,就是希望第一時間可以讓你知道,這是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眼前的困境,覺知未來的發展,也是在以後的路上值得放在身邊反覆琢磨的一本好書。

它是「清腦」創始人周嶺結合自己的成長感悟,以及長久以來不斷思考,反覆印證得以總結出的智慧結晶。

目的在於幫助我們看清成長的規律和真相,了解認知世界的所有隱秘和未知,改變我們正厭惡著的卻又拒絕不了的習慣,排解那些在我們現有的認知範圍裡讓人恐懼的焦慮和迷茫。

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內觀自己,通過了解大腦構造、潛意識和元認知,看清思維的本質,擺脫眼前的焦慮。

也可以在外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後續的刻意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

只要借力前行,總會在內化認知的基礎上,成為更好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中說,人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面前,你看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恐懼,因為你看到的是自己。

就像周嶺在《認知覺醒》的第一章裡講的,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這正是人類被稱作「自我解釋的動物」的原因。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認知覺醒》會是和市面上的大多數成長類書籍一樣,列舉出一堆思維模型,然後揉雜進不少動人雞湯和晦澀難懂的高深定義。

但實際上,我只用了半天時間就看完了這本書,而且極清晰地掌握了內容框架和具體的執行方法。

並不困難的一次閱讀經歷,讓我第一次看到了那個赤裸裸站在面前的自己,而恰恰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流暢式的體驗,讓我在看到之後還來不及恐懼和逃避,就在「下篇」的諸多實踐方法中,找到了可以應對,敢於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這樣的,可以讓人流暢閱讀,並在一個持續完成的過程中就能實現認知躍升的書,在今天並不多見,更遑論讀過一次之後,還有反覆讀的價值和必要。

按周嶺的話說,他要謝謝費曼先生。

因為全書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費曼技巧」,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用最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最好讓外行人也能聽懂。

或許站在認知之外的我們就是那些所謂的外行人,迫切得想要有個人能指導自己成長,可理論難懂,外語又難翻譯,哪怕是一本好書,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手裡被念歪了的經。

而恰好就有這樣的人,在自我認知和成長的領域裡深耕多年,具備最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又能用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快速理解並付諸於實踐。

他就是周嶺,這本值得外行人去實踐的書,就是《認知覺醒》。

之所以要用「實踐」這個詞,是因為《認知覺醒》這本書並不只是告訴了我們從未接觸過的理論常識,還有大量可操作和執行的方法論。

書的內容分為上下兩篇,用清晰的邏輯脈絡,闡明了在認知環節我們需要了解的全部真相。

作者又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用一系列可以模仿,容易上手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拓展認知的同時,實現底層思維的覺醒。

例如早起、閱讀、跑步,這些我們都可以馬上去做,做了就會看見效果的事情,都被系統而且全面地陳列在書目之中。

你會在閱讀中得到正向的反饋和刺激,最終和作者一同改變,一起前行。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並不只列舉了周嶺本人的經歷,也借用了不少讀者的反饋還有大量值得一讀的認知類經典書籍的優秀段落。

當你讀完之後,仍可以把它當成是一本可以反覆借閱,常讀常新的工具,用裡面的書單持續提升自己的認知,再用裡面的方法不斷激發自身意識的覺醒。

要知道,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麼在表面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

我曾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段話:

我25歲,我知道誰第一個上的珠穆朗瑪峰;我知道可口可樂的配方;我知道時間在太陽上會走得慢一點。我知道的實在太多了,但我拿他們幹嘛呢?

這很像過去的我,在平凡的生活裡找不到確定的方向和目標,知道的東西很多,但真正幹成的事卻很少。

這或許並不是學習的錯,而是那些年,我的認知始終都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裡,左衝右撞著,學了太多沒有意義的東西。

所以在看到《認知覺醒》後,我會深以為然,就像周嶺說的那樣,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

最後,我想把書中的一段話送給你:

人生迷茫、成績退步、分手失戀、自控力差、害怕困難……面對痛苦,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難受,而接下來的反應,正是我們成長的分水嶺:少數人會選擇正視痛苦,反思錯誤,而大多數人選擇逃避,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也是作者筆下的大多數,面對工作的不順、感情的失敗,還有熬夜加班帶來的體質下降,我都在藉助娛樂、消費,還有抽菸喝酒的麻醉來逃避現實的諸多刁難。

我曾一度變得有些享受那種負面情緒侵擾的感覺,以致於習慣了對自我的放縱,對成長的愛搭不理。

但這並不值得炫耀,因為這些因為逃避而演變出的放縱,都會在後面的日子裡,裹挾著焦慮、貧窮、疾病,還有痛苦,一瞬間砸暈你。

直到後來,我開始慢慢正視自己過往的錯誤,學著寫作和運動,試著挽回和彌補,才發現,原來曾經我以為的世界並不是全部,躲在床上玩手機的日子,也遠沒有逛街和旅行讓人覺得輕鬆。

我想,如果有空的話,你也應該讀一讀《認知覺醒》這本書,試著去尋找自己成長的另一種可能,在難受之後,去成為敢於正視痛苦,善於反思錯誤的少數人。

我們都在單槍匹馬,但沒人說,你不能借力前行。

the end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柒間,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
    所以我強力推薦《認知覺醒》這本書。有以下四點原因:一、讀起來流暢,容易吸收說真的,我看了很多有關心理學成長方面的書,都沒有周嶺這本《認知覺醒》寫得細膩,它把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點都能深入淺出的講得透徹、明白,讓你切實能感受到這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小問題,如果不改正它會成為桎梏我們成長的殺手。
  • 《認知覺醒》:中年人走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從改變認知開始
    人到中年總會有太多力不從心,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人生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一、讓理智腦變強是覺醒和成長的開端在《認知覺醒》一書中,周嶺老師詳細講述了理智腦、本能腦和情緒腦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控制和影響,既有各自的概念解讀也有詳細的案例分析,讓人在清楚認知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簡單明了自身的問題所在。
  • 認知覺醒,一本十歲前就該讀的書,開啟你的原動力
    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你就能接觸到很多觀點,並在這些觀點的碰撞中,找到啟發自己的那個點。周嶺的《認知覺醒》也寫道,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識變得更加清晰,為此作者開始廣泛地涉獵各種學科,從腦科學,到認知科學,到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等,慢慢地解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兩個秘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原動力。
  • 《認知覺醒》:普通人成長逆襲的必經之路
    於是報了各種學習班,看了各種書,嘗試各種方法。努力一段時間後發現改變甚微,甚至自己還變的更加焦慮了。這叫「醒著的睡著的人」,此時的看似醒悟,只是「意識覺醒」。3、後來通過一系列正確的方法,克服了努力過程中的焦慮,在正確的道路上一路升級躍遷,自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收穫了成功。用對了方法的努力,這叫「方法覺醒」,此時的你才是真正「醒著的人」。
  • 豆瓣評分8.5,兩月加印5次,橫掃各暢銷書榜《認知覺醒》憑什麼?
    《認知覺醒》於2020年9月推出第一版,到了11月,僅兩個月時間已5次印刷;在京東、噹噹等平臺勵志類圖書排行榜躋身前50名,可別小看這個排名,這本書上市僅僅不到5個月,已經與稻盛和夫、卡耐基等大師的經典著作並列同一陣營,豆瓣評分也給出了8.5分的高分評價。
  • 《認知覺醒》|心智的蛻變是一種成長的美好
    ——周嶺告別2020,迎來2021,新的一年精讀了第一本書:《認知覺醒》。都說讀書猶如讀人,出版社安利本書後,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是周嶺,可以時髦地說,他是紅學界最會做生意的,是企業界最懂紅學的。
  •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拉開的?《認知覺醒》給出5個低成本方法
    最近,多個平臺在做調整,很多人羨慕那些大咖抓住了機遇,也感嘆自己運氣差,沒有抓住機會。有句話說,你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以外的錢。我是在2017年開始寫作,入行比較晚,但也算經歷過多個平臺的紅利期,可依然沒有抓住,曾經我也以為是自己運氣不好,眼界不夠,直到看到《認知覺醒》這本書,我才恍然大悟,很多錯失的機遇,表面上是運氣和眼界,可實際上是認知思維的差距。
  • 《認知覺醒》:正確的認知能力,讓我們事半功倍
    周嶺先生的《認知覺醒》,給我對認知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書中提到了很多普通人遇到的問題,那就是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下的狀態,想精進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我們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是不是很扎心?書中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覺得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出現了問題,人與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 《認知覺醒》:想要成功,就要學會克制自己
    很多人都有自己目標和夢想,都渴望能夠成功,但是成功的人永遠都是少數。因為成功需要正確的方法和持續不斷的努力,而貪圖安逸是人的本性,對抗本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正是「克制力」。一個人越能克制自己對享樂和偷懶的欲望,而強迫自己去做成功的必要準備,就越容易成功。
  • 《認知覺醒》:達成新年的FLAG,你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看身邊有些人,平時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卻是一年一個樣,完成了一個有一個目標,讓人羨慕不已。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呢?《認知覺醒》這本書就可以給你答案。作者周嶺是一名自媒體人,曾經也是按部就班的大軍中的一員。在他36歲的時候,回首過去發現很多歲月過得非常蒼白,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於是開始探索。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周嶺在《認知覺醒》這本書給我們闡述了一個新知概念:匹配原則。我用簡單的語言總結出來的意思就是:對待任何事情能夠主動降低個人匹配強度和難度,使自己處在最佳承受範圍(拉伸區和舒適區的邊緣)。在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戰的心流通道中進步才最快!並且刻意練習的真正核心不是沉浸式深度努力,而是在於難易匹配上!簡言之,就是在制定個人目標或者行動計劃的時候,不要對自己過於嚴苛。
  • 《碧藍航線:Crosswave》怎麼認知覺醒 認知覺醒方法分享
    導 讀 《碧藍航線:Crosswave》已經於2月14日正式發售了,遊戲中加入了一個認知覺醒的機制,在角色到達了
  • 《認知覺醒》還在刷抖音越刷越焦慮?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我會設置半個小時的讀書時間,結果到時間讀書了,卻不知道讀什麼書,於是翻翻書架搜索好書書,不知不覺半個小時就過去了,剛找到一本想讀的書就到了時間。半個小時下來,啥也沒幹。作者周嶺在書中說: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混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
  • 認知覺醒 解讀內心世界 開啟幸福密碼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勤奮,卻敵不過懶惰;想努力,卻陷入低效狀態;想精進,卻彎路不斷:為什麼很多人每天看似忙碌,實則一無所獲;每天焦慮急躁,實則不知所以;那是因為我們處於「睡著」的狀態,雖然我們看上去是醒著的,其實我們都是「醒著的睡著的人」因為我們都沒有真正的覺醒。
  • 《認知覺醒》:避免三種錯誤狀態開啟元認知,發現自身潛力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開發的潛力,開啟認知能力,讓自己從沉睡中醒來,就可以突破自己找到讓自己幸福的密碼。焦慮仿佛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要面對它。解決焦慮要做到以下五點:1、每次只做1件事;2、認清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4、接受環境在局限中做好事;5、直面人生突破自己的局限。
  • 《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鬥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麼。」更是覺得人有沒有認知能力,真的非常重要。這不,前段時間,拿到作者周嶺的新書《認知覺醒》後,認認真真讀完整本書後,發現人生在世,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輛長期奔跑的汽車,那麼毫無疑問認知能力是唯一不可缺少的配件。
  • 《認知覺醒》:人生是一場和自己的比賽
    周嶺在《認知覺醒》裡也提到,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模糊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消除就是要救贖,至於比賽是要和另一個自己爭輸贏,也許你看到這更模糊,別急,下面我們一一道來。還有一種途徑能變為潛意識,那就是習慣,重複次數多的各種行為和思維都能進入到潛意識系統,所以我們身邊的人會對我們的反應了如指掌。另一類系統是意識。意味著自我意識和覺醒,心理學家稱它為「自我」,代表所有驅力來源。負責我們的社會系統,指揮我們投入高級的社會活動。比方和人交流,閱讀,學習新技能。
  • 《認知覺醒》:他36歲「覺醒」,花了三年,終於發現成功的秘密
    其實當時看到書名是《認知覺醒》,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肯定又是一本枯燥無味的說教書。沒想到,當我翻開書本看完第一章,就被書中一句話深深打動了:「焦慮的根源是,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趨難避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這說的不就是現實中,很多人的心態嗎?前段時間,有個同學找到我,說想要學寫作。
  • 《認知覺醒》:整天忙碌卻依舊平庸?那是因為你不會運用元認知
    以前我會把這一切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自律,不夠吃苦,直到最近讀了一本叫《認知覺醒》的書,才發現這是因為自己不會運用元認知這雙「翅膀」,而那些做事高效、成績突出的人,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藉助了這雙「翅膀」。那麼,如果想改變現狀,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從「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能力如何影響我們」,「如何利用元認知能力改變自己」三個方面來分享我的看法。
  • 認知覺醒:潛意識是一種智慧,關聯才是深度學習產生的洞見
    成甲自創了一個「熔斷不讀書法」,就是在讀書時一旦看到有啟發的內容,就觸發熔斷點,立刻停止讀書,圍繞這個觸發點對自己提問。為什麼剛才這個點讓我啟發?我能夠把這個啟發點用在3個不同的事情上嗎?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作者周嶺說這就是高手學習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