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曾在《痛並快樂著》中寫到:
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你的內心已經兵荒馬亂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別人看來,你只是比平時沉默了一點,沒人會覺得奇怪,這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
你要拼,也想贏,但也必然會遇到看不清答案的選擇,沒有人指導的彷徨,結果一不小心,就成了普通平凡的甲乙丙丁。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內心的變化永遠都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清楚歸清楚,明明知道該去看書了,還是會拿起手機刷個把小時,明明知道要好好工作了,還是甩不開腦子裡堆滿的焦慮。
就像那些尚還承受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後果的人,不是不想擺脫這樣的痛苦,只是不願去承受努力之後卻毫無收穫的羞辱罷了。
事實上,這個時代承載著超越過往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也給了身處時代的我們可以輕易獲取知識的路徑。
你知道的比誰都多,但不見得就能有與之匹配的認知層次。
在單槍匹馬的日子裡,怕就怕,我們讀了太多的書,卻不小心成了最沒用的人。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的,有人覺得窮人窮只是因為懶,但如果把他放在窮人的位置,別說功成名就了,你能站直都要拼盡全力。
因為他太想從那個處境中出來了,反倒不會去好好規劃自己的每一個行動,到最後才發現,腿上用點勁就能站起來的事情,卻已經耗光了全身的力氣。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總以為「知識」等於「認知」,但後來才發現,倘若你的「認知」始終停留在一個層次的話,那就只會重複涉獵這個層次裡的「知識」。
所以有人會說,一個人永遠無法掙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錢,即使掙了,也會在後面全部賠完。
要知道,和認知不同的人交流,是很困難的,想要保持自己的固有觀念,又想像其他人那樣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本身就是個謊言。
或許我們都不可能做到「世事洞明」,但也要在有限的時光裡,讓自己可以有一些向上的自我改變。
倘若你對自己的現狀仍有不滿,早就厭倦了一成不變,又總是覺得有一身吃苦的力氣卻無處施展的話,不妨先從提升自己的認知開始。
最近我讀到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這本書在之前曾被不少和我一樣的作者自發寫過書評,也被很多人稱為可以行走的成長教科書。
在讀過之後,我同樣有一種衝動,就是希望第一時間可以讓你知道,這是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眼前的困境,覺知未來的發展,也是在以後的路上值得放在身邊反覆琢磨的一本好書。
它是「清腦」創始人周嶺結合自己的成長感悟,以及長久以來不斷思考,反覆印證得以總結出的智慧結晶。
目的在於幫助我們看清成長的規律和真相,了解認知世界的所有隱秘和未知,改變我們正厭惡著的卻又拒絕不了的習慣,排解那些在我們現有的認知範圍裡讓人恐懼的焦慮和迷茫。
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內觀自己,通過了解大腦構造、潛意識和元認知,看清思維的本質,擺脫眼前的焦慮。
也可以在外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後續的刻意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
只要借力前行,總會在內化認知的基礎上,成為更好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中說,人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面前,你看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恐懼,因為你看到的是自己。
就像周嶺在《認知覺醒》的第一章裡講的,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這正是人類被稱作「自我解釋的動物」的原因。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認知覺醒》會是和市面上的大多數成長類書籍一樣,列舉出一堆思維模型,然後揉雜進不少動人雞湯和晦澀難懂的高深定義。
但實際上,我只用了半天時間就看完了這本書,而且極清晰地掌握了內容框架和具體的執行方法。
並不困難的一次閱讀經歷,讓我第一次看到了那個赤裸裸站在面前的自己,而恰恰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流暢式的體驗,讓我在看到之後還來不及恐懼和逃避,就在「下篇」的諸多實踐方法中,找到了可以應對,敢於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這樣的,可以讓人流暢閱讀,並在一個持續完成的過程中就能實現認知躍升的書,在今天並不多見,更遑論讀過一次之後,還有反覆讀的價值和必要。
按周嶺的話說,他要謝謝費曼先生。
因為全書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費曼技巧」,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用最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最好讓外行人也能聽懂。
或許站在認知之外的我們就是那些所謂的外行人,迫切得想要有個人能指導自己成長,可理論難懂,外語又難翻譯,哪怕是一本好書,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手裡被念歪了的經。
而恰好就有這樣的人,在自我認知和成長的領域裡深耕多年,具備最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又能用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快速理解並付諸於實踐。
他就是周嶺,這本值得外行人去實踐的書,就是《認知覺醒》。
之所以要用「實踐」這個詞,是因為《認知覺醒》這本書並不只是告訴了我們從未接觸過的理論常識,還有大量可操作和執行的方法論。
書的內容分為上下兩篇,用清晰的邏輯脈絡,闡明了在認知環節我們需要了解的全部真相。
作者又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用一系列可以模仿,容易上手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拓展認知的同時,實現底層思維的覺醒。
例如早起、閱讀、跑步,這些我們都可以馬上去做,做了就會看見效果的事情,都被系統而且全面地陳列在書目之中。
你會在閱讀中得到正向的反饋和刺激,最終和作者一同改變,一起前行。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並不只列舉了周嶺本人的經歷,也借用了不少讀者的反饋還有大量值得一讀的認知類經典書籍的優秀段落。
當你讀完之後,仍可以把它當成是一本可以反覆借閱,常讀常新的工具,用裡面的書單持續提升自己的認知,再用裡面的方法不斷激發自身意識的覺醒。
要知道,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麼在表面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
我曾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段話:
我25歲,我知道誰第一個上的珠穆朗瑪峰;我知道可口可樂的配方;我知道時間在太陽上會走得慢一點。我知道的實在太多了,但我拿他們幹嘛呢?
這很像過去的我,在平凡的生活裡找不到確定的方向和目標,知道的東西很多,但真正幹成的事卻很少。
這或許並不是學習的錯,而是那些年,我的認知始終都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裡,左衝右撞著,學了太多沒有意義的東西。
所以在看到《認知覺醒》後,我會深以為然,就像周嶺說的那樣,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
最後,我想把書中的一段話送給你:
人生迷茫、成績退步、分手失戀、自控力差、害怕困難……面對痛苦,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難受,而接下來的反應,正是我們成長的分水嶺:少數人會選擇正視痛苦,反思錯誤,而大多數人選擇逃避,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也是作者筆下的大多數,面對工作的不順、感情的失敗,還有熬夜加班帶來的體質下降,我都在藉助娛樂、消費,還有抽菸喝酒的麻醉來逃避現實的諸多刁難。
我曾一度變得有些享受那種負面情緒侵擾的感覺,以致於習慣了對自我的放縱,對成長的愛搭不理。
但這並不值得炫耀,因為這些因為逃避而演變出的放縱,都會在後面的日子裡,裹挾著焦慮、貧窮、疾病,還有痛苦,一瞬間砸暈你。
直到後來,我開始慢慢正視自己過往的錯誤,學著寫作和運動,試著挽回和彌補,才發現,原來曾經我以為的世界並不是全部,躲在床上玩手機的日子,也遠沒有逛街和旅行讓人覺得輕鬆。
我想,如果有空的話,你也應該讀一讀《認知覺醒》這本書,試著去尋找自己成長的另一種可能,在難受之後,去成為敢於正視痛苦,善於反思錯誤的少數人。
我們都在單槍匹馬,但沒人說,你不能借力前行。
the end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柒間,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