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有的人死於25歲,葬於75歲。
聽起來匪夷所思,事實上很多人的生活這樣形容並不為過。25歲走入社會開始工作,接下來結婚生子,養孩子,日復一日地工作。
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過著,回想過去幾年,仿佛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
就像張愛玲曾說:對於中年人來講,十年八年好像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
當午夜夢回時,你會不會想起曾有的夢想呢?會不會有些遺憾?看身邊有些人,平時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卻是一年一個樣,完成了一個有一個目標,讓人羨慕不已。
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呢?《認知覺醒》這本書就可以給你答案。
作者周嶺是一名自媒體人,曾經也是按部就班的大軍中的一員。在他36歲的時候,回首過去發現很多歲月過得非常蒼白,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於是開始探索。
從混沌到清晰,從迷茫到覺醒,通過學習,覺醒,他逐漸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有聲有色,一切的根源都在於「覺醒」。
這本書就像教科書的參考答案一樣,從根源上解決了我們很多的問題,能夠幫助我們走出焦慮和迷茫,變得清晰和清醒。
人只有清醒了,才不會日復一日,一個臺階一個臺階朝著目標走。
01 內觀自己,要清晰
要想清醒,首先要做到內觀自己,清晰的了解自己。
比方說,你看到一個減肥的方法,覺得很有效,然後你會不會按照這個方法做?大概率會做,但是過不了幾天,看不到效果就放棄了;甚至於有些人只是感慨了一下都不會去做。
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平時做事情大部分都是靠本能的,本能反應想做就要去做,但是又沒有很快見到收穫,於是本能就覺得沒用,放棄了。
一方面我們會焦慮,覺得看人家說得那麼輕鬆,自己坐起來卻沒什麼收穫,自己是不是沒有這個能力。
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缺乏耐心,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喜歡即時滿足。因為沒有效果,也就失去了耐心。
其實這些都不是,我們恰恰要從這些角度去了解自己,讓行動目標變得清晰起來。
作者談到,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往往我們做不到一些事情,根源上就是目標模糊。我們必須花時間和精力讓自己處於沒得選的狀態,讓目標變得清晰可見。
比如選擇減肥,通過運動也好,通過健康飲食也好,這些都怎樣去做,清晰可見。而且,短期內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也都要遇見到結果。
也就是說,我們清晰了這個路徑大概會是什麼樣的。然後通過元認知,不斷的反觀自己,通過反觀,再去看行動,不斷的調整。
減肥也好,或者說自我成長也好,重要的是先內觀自己,擺脫焦慮的情緒,有足夠的耐心,才能不斷的消除那些未知的模糊,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思維舵手。
這是一個內觀自己的過程。只有真正地想清楚這些,有了清晰的認知,積攢了正確的內在力量,才能真正的走上自我成長的道路。
02 外觀自己,提升四個力
當一個人內在清晰,足夠篤定的時候,才會在在行動上持續精進。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則需要我們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共同發揮作用,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有足夠的深度。
從專注力的角度來講,專注絕對不是說一段時間專一地做一件事這樣,而是在做事情的時候深度沉浸其中。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問老和尚何謂得到,老和尚說:得到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到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只有深度的專注才會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收穫,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才會有收穫。
學習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學習,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我們的認知,進而發生改變。
這種改變的發生必然需要我們的深度學習,這包括知識的縫接和關聯。
羅振宇曾經說過,自己一天要寫5篇閱讀心得。因為真正的學習就像縫扣子,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寫閱讀心得就是縫接的過程。
另外一定就是關聯。所謂關聯就是把遠處不起眼的A和近處急需解決的B關聯起來。
要想做到關聯,就需要我們大量的輸入以及不斷的反問自己:這個知識可以用到哪裡。
只有大量的輸入,加上經常的關聯和縫接,才能夠讓我們一點點發生改變開始成長,這都是深度沉浸帶來的收穫。
說到成長,就離不開行動。當通過關聯和縫接,我們獲得了新知後,需要把這些知識轉化為我們的認知,這需要我們不斷的行動。
在行動的過程中,分解目標,不斷獲得正向反饋,才會讓認知一點點發生改變。
任何帶來改變的行動,絕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反饋迭代反饋迭代反饋迭代。
當然,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壓力,我們需要擁有情緒力,提升心智帶寬,減輕壓力的影響。
事實上,當我們面臨巨大的壓力時,就會使心智帶寬降低,這也影響到我們的認知力等。
改變的方法就需要我們有強大的情緒力,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的欲望。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學習知識不要求快,水過地皮都不溼,做的只是表面功夫。
重要的是學到的知識連結到我們的認知裡面,真正的發生改變。
03 實際行動,早冥讀寫跑
內在和外在都覺醒後,落實到我們的實際行動其實就可以簡單概括為早冥讀寫跑。
很多人不喜歡早起,很大程度上是沒有什麼動力。但是,當我們想要個人成長時,就必然需要一段高效率精進的時間,而早起的時間就是不二之選。
當我們想明白這個內在邏輯的時候,其實早起就不再是一件難事。有明確的事情要做,做了這件事情對個人成長會起到什麼作用,當我們想清楚之後,就會很容易早起了。
另外一點就是冥想。冥想其實是可以扎紮實實提升一個人生存質量和競爭力的事情。
《暗時間》的作者劉未鵬說: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而冥想就可以讓我們鍛鍊這兩個能力。
然後就是讀書。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認知的改變,而認知的改變是大量新知的積累,讀書就是最便捷的方式。
但是一定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讀書只是途徑,而不是目的。永遠不要覺得我讀了多少書就是成長,未必。
重要的是,讀書之後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認知,通過認知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才是讀書的目的。
把讀書轉變為認知有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就是寫,用自己的話,把新學到的知識寫下來。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縫接。
最後是運動,它則是打開我們大腦的觸點,運動會讓我們的大腦長出新的神經元,每次運動之後進行主動學習,腦子也會變得越來越靈活。
成長不是單一階段的事情,需要多維綜合提升。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面互相配合。
總結:
為什麼我們會重複日復一日的生活,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一直都是在模糊之中,所以很容易隨波逐流。
要想成長,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絕模糊,然後提升耐心,給自己充足的時間來覺醒,來精進。
人生的成長從來都不是瞬時的爆發,也不是隨波逐流的運氣,而是長時間內心明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