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和循證證據的不斷湧現,分子標誌物的檢測和應用開始走入大眾視野,基於分子水平的精準診療正在改變結直腸癌臨床實踐現狀。而在新理念、新技術不斷開拓的同時,相關臨床的病理診斷、檢測也需要更加規範化管理。
結直腸癌分子標誌物的指南推薦與臨床價值
精準醫療時代,結直腸癌已經無法作為單一疾病進行統一處理。左右半結直腸癌生物學特徵不同,與 Ras、BRAF、MSI 等多種分子標誌物密切相關,相關預後也有所區別[1-3]。根據腫瘤部位,以及分子標誌物的檢測結果,精確合理布局藥物應用,才能最大化使患者獲益。
國內外結直腸癌相關共識、指南均強調:分子標誌物的具體分型是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治療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並一致推薦常規分子標誌物檢測應包含:RAS(包括 KRAS 及 NRAS)、BRAF、MMR/MSI,它們在指導治療、預後判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4-6]。例如 RAS 野生型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能夠從抗 EGFR 治療中獲益[7];BRAF 突變患者的轉移性結直腸癌預後差[8],NCCN 和 CSCO 指南對 BRAF V600E 突變 mCRC 患者的二線治療均推薦西妥昔單抗等三藥聯合治療方案[5.18];dMMR/MSI-H 結直腸癌患者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了療效較好[5]等。
對於上述指南推薦分子標誌物,需要經過樣本選取DNA 提取測序法/IHC 法/RT-PCR 法等技術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評估等流程,其中檢測對象和時機,檢測位點,組織樣本規範等也需要知曉。例如對於所有根治性手術樣本和 mCRC 手術/活檢樣本,均推薦建議進行 RAS,BRAF 的檢測,檢測位點包括 KRAS 和 NRAS 基因的第 2、 3、 4 號外顯子及 BRAF 基因的 V600E。所有標本進行基因突變檢測前均需要先進行常規病理檢查和診斷,必須經病理診斷醫師定性[5,6]等。
此外,以 HER2 和 NTRK 為代表的新興分子標誌物近年來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例如臨床研究顯示 HER2 擴增結直腸癌患者,在雙重抗 HER2 靶向治療中獲益[9]。指南推薦對於經標準治療失敗後行姑息治療的 mCRC 患者可進行 Her-2 擴增狀態的檢測。目前結直腸癌 Her-2 的檢測和判斷標準來自臨床研究方案,尚未建立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作為伴隨診斷的檢測流程和判讀標準[2]。
分子標誌物檢測技術與結直腸癌早篩、預後、耐藥
從結直腸癌的生物學特徵出發,以基因突變/基因異常甲基化等分子標誌物為檢測對象,還可有效篩查結直腸癌,包括糞便脫落 DNA 檢測技術、ctDNA 等[10]。
例如 ctDNA 這一分子標誌物存在於血液中,從而形成 ctDNA 無創取樣、勻質標本、實時監測等特點[11],在臨床結直腸癌早篩、診斷和治療中擁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血液中的 ctDNA KRAS 突變頻率的增加遠早於影像學檢測提示腫瘤的復發[12],研究也顯示術後 4-10 周,ctDNA 的檢出與顯著更差的 OS 和結直腸癌特異性生存相關,並有更短的復發時間[13]。因此對於早期結腸癌患者,ctDNA 陽性是術後腫瘤殘留的直接證據,預示著疾病復發的可能[12]。
此外,ctDNA 同樣較影像學更早檢測到耐藥的出現,同時 ctDNA 可動態監測 RAS 基因狀態,為抗 EGFR 維持治療提供依據,預測 EGFR 單抗的獲得性耐藥並為調整治療策略提供指導[12,14,15]。
結直腸癌精準 NGS 報告獲得與解讀
隨著對分子標誌物的逐步重視,結直腸癌 NGS 報告的作用也日益顯著,如何得到一份準確的 NGS 報告至關重要。
準確完整的結直腸癌 NGS 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樣本質控信息、臨床意義解讀和批註,想要最大化對臨床診治的指導價值,需要從病理質控、測序質控、數據分析質控方面加強管理[16]。
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環節包括:腫瘤細胞含量一般 ≥ 20%;考慮腫瘤異質性、原發灶和轉移灶、新輔助治療對突變頻率結果的影響,以及小活檢標本等因素[6,17];數據分析質控包括各自實驗室不同腫瘤、不同基因、不同突變位點 VAF(cut-off)的確定等,其中 Cut-off 值的確定應根據不同實驗平臺、生信分析方法和臨床療效[5,17]。
結直腸癌的臨床篩查診療中,分子標誌物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針對上述主題內容,來自全國眾多優秀專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希望可以從病理診斷、分子檢測層面給予大家足夠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Corcoran RB.N Engl J Med. 2018 Nov 1;379(18):1754-1765
2. Siravegna et al. Nat Med 2015
3. Jeanne Tie et al. 2019 ASCO Abstract 3518
4. NCCN colon cancer(2019.V2);NCCN Rectal Cancer(2019.V2)
5. CSCO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 2020
6. 結直腸癌分子生物標誌物檢測專家共識 [J]. 中華病理學雜誌, 2018, 47(4):237-240
7. Innocenti F, et al. J Clin Oncol. 2019 May 10;37(14):1217-1227
8. F. Pietrantonio,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51 (2015) 587–594
9. Presented By Michael Overman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10. J Mol Med (2013) 91:1249–1256
11. Corcoran RB.N Engl J Med. 2018 Nov 1;379(18):1754-1765
12. Siravegna et al. Nat Med 2015
13. Jeanne Tie et al. 2019 ASCO Abstract 3518
14. Nakamura Y, et al. 2019 ASCO Abstracts 3528.
15. Goldberg RM, et al. ESMO Open. 2018;3(4):e000353.
16. Chin J Pathol. March 2017. Vol. 46. No.3
17. Jessup JM., et al.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8th ed. New York: Springer, 2017:251-274
18. NCCN colon cancer(2020.V2);NCCN Rectal Cancer (2020.V2).
策劃:陳靜
內容審核:方堃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