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一個人有一張嘴,一個人也有一種性格。嘴的作用隨著人的性格而發揮。也就是說,你有什麼樣的性格,你的嘴就跟著有什麼樣的體現。比如說,你性格樂觀,又喜歡交談,那麼你的嘴就喜歡不停地說話;相反,你的性格內向,沉默寡言,那麼你的嘴也就少說很多話。
嘴巴的功能,除了吃飯,接下來就是說話了。但是不是說話越多,才能讓嘴巴的功能發揮得更好呢?
其實也不是這樣的。每一種性格的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但中國有句古話,叫「言多必失」,也就是說,話並不是說得越多越好。
尼採說過: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的人,定是對自己的本性、真心與真實身份有所隱瞞。
還有人說,人之所以不停地說他的優點,其實正是因為他缺的就是這種優點。
但如果說,人能夠保持沉默的姿態,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有所分寸,那麼,他的得到,其實會比失去的更多些。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不說,有不說的好處。沉默的人,也有沉默的好處。一個人受了委屈,是不是要到處訴說,到處申冤,到處爭論才是正確的?不,時間是最好的真相。時間到了,如果你是委屈的,就會還你清白。
如果一個人總是到處去說,反而會讓人厭煩;如果一個人能夠保持沉默,等到還他清白時,他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一個人做好事,是不是也需要到處宣揚,說「我做了啥啥啥的好事了」?記憶裡確實有這麼一個人,每次他想做好事的時候,第一件事必然是先通知媒體。他做好事的現場,總要有十幾二十架「機關槍」對著他。不到半天,全世界就都知道他做「好事」了。
相反,有的人做好事不留名,也不喜歡記者的採訪。曾經有一個老兵,默默資助一個孩子上學,十幾年孩子都不知道這位恩人的名字。後來有記者找到老兵,老兵卻擺擺手說,你只要知道我是一名老兵就好了,名字千萬不要寫出來。
所以,直到今天,孩子仍然不知道這位老兵是誰?也無從找起。因為當他苦求了記者很久之後,找到那位老人的家,卻得知老人已離開了這個城市,隨孩子到別的地方生活了。
有人說,他是怕再有人找他,採訪他,這就違背了他做好事的初衷了。孩子很失落,但也很感動,從此,他放棄了尋找恩人的念頭,但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做好事上。他也總是保持沉默,不聲張,不接受採訪。
《古蘭經》裡所言:一個人公開做好事是好的,悄悄地做好事是更好的。
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你做什麼樣的事,上天都會看著。你需要說嗎?不需要。都說老天有眼。既然有眼,自然是會看到的。所以,沉默是金,確實是金。
沉默惜言的人,其實更懂得生活的真諦。他把說話的時間換成用眼睛去看,去觀察,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沉默的人,不需要你去了解他,因為他自己有著豐富的世界,能夠在自己的世界裡怡然度過。
聽過對一位相聲演員的採訪。主持人問:為什麼我感覺您跟臺上就是兩個人,您在臺上那麼能說,為什麼在臺下這麼沉默寡言呢?
相聲演員只說了一句:「因為我想說的,都在相聲裡說完了。」
於是,我知道,有些人的沉默,不是因為不會說,而是懂得怎麼說。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都有其智慧的判斷。
所以說,沉默寡言的人,不是不會說,而是懂得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