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的柴靜,後舉家移民美國,中間發生了什麼?

2020-12-25 歷史經典述說

央視作為一個國家級電視臺已經陪伴幾代中國人的成長,旗下匯集了國內頂尖的新聞媒體人。眼神深邃、貫通中西的水均益,點評犀利、剛直不阿的白巖松,知性優雅、氣質如蘭的董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撒貝寧、董卿、朱廣權等新一代崛起的主持新星,以其貼近當代年輕人語言習慣的主持風格更是收穫了一大批粉絲。而當年也曾以客觀、冷靜的採訪風格深受人們喜愛的央視女記者——柴靜,卻在2014年從央視離職後在網絡平臺上飽受爭議,甚至成為了群嘲的對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知女神

學生時代的柴靜已經是中國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1992年,考入長沙鐵道學院學習播音主持,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大學畢業時順利進入湖南電視臺擔任主持人。1999年進入央視擔任《東方時空》的外景主持人,在擔任外景主持人期間,其淡雅清秀的外表,冷靜客觀的談吐氣質給了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真正讓柴靜被人熟知的是2003年的那場席捲全國的「非典風暴」。初期「非典」病例剛剛在北京被發現,並沒有得到北京市委領導的重視,甚至在疫情情況升溫後,政府乃至媒體對「非典」的公示情況仍然含糊其詞。此後在中央領導的正確決策下,疫情發展情況才得到及時準確的公示。而作為國家級媒體,央視則擔當了「疫情實時播報員」的角色。彼時的柴靜正在《新聞調查》欄目擔任記者,她不懼危險,深入一線,與「非典」患者面對面接觸,成為第一位「零距離」報導疫情的央視記者。「非典」疫情之後,這個身材單薄,渾身上下透露著書卷氣的女記者被全國人民所熟知。

也正是這一年,柴靜的事業開始進入快車道。離開《新聞調查》後,柴靜先後擔任《東方時空》、《新聞24小時》、《面對面》等央視新聞「拳頭欄目」的主播及主持人。她眼神平靜、語氣平和,面對鏡頭時總是化著淡妝,有時甚至素顏出鏡,齊耳的短髮,普通的一條圍巾宛如鄰家的一個普通女孩。柴靜不善於用一些冗長的話語進行鋪墊,單刀直入,機敏而富有邏輯的思維有時也會讓採訪變得有些「咄咄逼人」,語言犀利的讓一些習慣了打官腔的政府大員們滿頭虛汗。但有時,其縝密的思維也會與女性特有的柔情相交互,讓自己與採訪對象之間猶如朋友的對話,細密綿長,有情有味。一次柴靜在《旁觀者》中採訪周星馳,兩人的和風沐雨對話讓很多人都認為一向寂寥、孤獨的「星爺」終於找到了「知己」。柴靜的獨特氣質和專業素養讓她慢慢在網絡裡有了「公知女神」的美譽。

《穹頂之下》引紛爭

2014年,柴靜從央視離職,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15年,一部揭露空氣汙染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橫空出世,而柴靜則是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針對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柴靜在自己的社交平臺及採訪中也直言不諱,自己的女兒在大氣霧霾天氣下出生,便患下腫瘤,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柴靜直言,拍攝這部影片就是自己與霧霾的「私人恩怨」。為了拍攝該片,柴靜帶領攝製組親臨中國、英國、美國多個實地現場尋找空氣汙染的真正源頭,大量的視頻素材,詳實的實驗數據、觸目驚心的汙染現場讓人們對空氣汙染的嚴峻程度有了新的認識。

該片一經播出在獲得大量正面反響的同時,也引來諸多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影片中引用數據缺乏權威性,霧霾與致死率之間沒有必要的邏輯支撐,甚至對「霧霾」本身的定義都存在巨大誤解,有刻意誇大中國空氣汙染程度、無視政府環保成果,甚至美化西方之嫌。一時間,《穹頂之下》的專業性大打折扣,許多人甚至把這部紀錄片與政治掛鈎,與柴靜的移民掛鈎,那個曾經以客觀理性著稱的女記者似乎一夜之間成為了「頗有政治野心」、「醜化中國,叛國求榮」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排放權」辯論視頻再起風雲

在網絡裡人人喊打的大環境下,一段曾經柴靜採訪丁仲禮院士的視頻又被好事者扒出成為其「精緻利己、從容賣國」的「鐵證」。該段採訪以「各國爭奪溫室氣體排放權」為主題,以一個辯論的問答方式進行。柴靜以一個熱衷節能減排但對大國爭奪「排放權」不解的普通人的角色,對院士進行了提問,丁院士則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圍繞我國爭奪「排放權」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回答。兩個人似乎充滿火藥味的問答很是精彩,一場訪談不僅僅向觀眾們揭露了西方大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中設下的「環保陷阱」,更表達出了「發展才有人權」的核心意義。

正是這段訪談特有的辯論方式讓部分人坐實了柴靜的「黃皮白心」,認為其在節目中的冷漠表情、咄咄逼人的提問方式是對大國科學家的不尊重,結合其《穹頂之下》中表達的敏感內容,好事者認為在這場訪談中柴靜極具西方論調的逼問明顯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發展的挑釁心態。網絡暴力之風一起,柴靜「公知女神」的光環湮滅,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謾罵……

結語

如今曾飽受爭議的柴靜帶著女兒在美國過著平靜的生活。作為一名媒體人、一個母親,柴靜拍攝《穹頂之下》的勇氣和意志都令人嘆服,誠然紀錄片中對霧霾的成因的分析介紹、數據引用有諸多爭議之處,但瑕不掩瑜,該紀錄片確實引起了政府、民間對中國大氣汙染的重視程度。而那段被過度解讀的「採訪」片段也被證明僅僅是採訪的一種正常形式。從「公知女神」到「人人喊打」,柴靜的遭遇讓我們必須正視網絡暴力的嚴重性,作為網民如何正確處理看到的信息,以自己的邏輯分析判斷事物的真假虛偽,或許也是正在看這篇文字的你我所需要認真思考的吧。

本文由歷史經典述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7年後,如今過得怎樣?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後,如今過得怎樣?何為公知?公知便是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期,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些學者都可以被稱為公知。就像魯迅那樣,就算如今已經離世80多年,留下的文學作品依舊影響著後人。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被丁院士痛批的柴靜,如今過得還好嗎?
    此後,她的事業因此迎來新高度,她在央視從一線記者逐步升到主播位置,每一個採訪都發人深省、極有深度。截止此刻,柴靜已名利雙收,「非典一線、華南虎事件、小孩服毒事件」等報導採訪深入人心、發人共鳴,她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公知女神。但2012年發生的一件事讓柴靜女神形象差點崩塌。
  • 央視女主持,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7年後,現狀怎樣?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後,如今過得怎樣?何為公知?公知便是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期,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些學者都可以被稱為公知。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選擇移居國外的柴靜,到底做了什麼?
    有些人命運,更是因為外界輿論壓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對於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印象可以說非常好。不僅專業素質強,顏值也十分高,很多為女神級別的人物,像大家比較熟悉周濤,董卿。誰也沒有想到,《穹頂之下》之後,柴靜命運發生那麼大轉折。當年公知女神,如今好像消失,因為在美國生子,移民國外的事情,還被群嘲,柴靜究竟做了什麼呢?
  • 央視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43歲的她過得怎麼樣了
    之前被外界稱作不食人間煙火的「公知女神」的柴靜,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宛如新聞界的一股清流,卻被網友詬病女兒美國國籍的身份,遭到封殺。如今43歲的她,生活過得怎麼樣了。被領導賞識後,她被提拔到湖南廣播電視總臺做《新青年》的節目主持人,在這她綻放異彩,被央視新聞製片人陳虻,挖掘她來到了央視。
  • 公知女神柴靜:遭遇打假風波後遭群嘲,選擇移居國外,如今怎樣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即使在網絡上發表了不當言論,製造了虛假輿論,事情經過驗證後,他們也不會得到什麼懲罰,因此才會越發猖狂。所以說,網絡帶給人們監督這個社會的益處之後,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很多麻煩。說起柴靜,她是中央電視臺知名度很高的記者、主持人。2013年時,她的作品《看見》,成為那一年銷量很高的作品,這本書可以說是她以在央視十年的經歷形成的自傳作品。
  • 央視柴靜:公知女神為何會被全網群嘲?移居美國,現在過得怎麼樣
    那幾年柴靜在媒體上表現出來的形象被外界稱為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公知女神」。什麼是公知?最早期的像魯迅、朱自清這樣的文人學者我們稱為是公知。我們熟悉的人中王朔也曾稱作公知,但王朔的嘴巴太毒,所以飽受爭議。
  • 昔日公知女神柴靜,被方舟子打假以後遭受全網群嘲,最後移居國外
    就比如一個叫做柴靜的主持人,相信很多小夥伴對她都是印象深刻,不管是業務能力,還是形象氣質,都可以說是非常的出眾,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的女神。但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讓她放棄了央視主持人這個金飯碗,不僅受到了全網觀眾的嘲諷,最後甚至移居到了國外。柴靜1976年出生於山西臨汾,2001年擔任央視《東方時空》的主持。
  • 央視最美女記者柴靜,赴美產子後,過得怎麼樣
    但後來的她卻因為言辭不當,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懟得啞口無言,成了群嘲對象。後來她又選擇赴美產子,從女神變成群嘲對象,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柴靜,一九七六年出生於山西臨汾的一個書香家庭,十六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南長沙鐵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柴靜本人性格恬淡,才華橫溢,但卻又異常的執著,她經常給校園廣播寫新聞稿。
  • 從訪談女神到美國生子,從穹頂之下到全網群嘲,柴靜經歷了什麼?
    在1998年,柴靜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習電視編輯,並開始在湖南衛視繼續主持《新青年》節目。 穹頂之下 真正使得柴靜大火的,就是這部關於空氣汙染的紀錄片。 2014年初,柴靜懷孕,但是經過檢測得知,柴靜肚子中的胎兒患有良性腫瘤,在出生後就要接受手術治療。為了更好地照顧女兒,柴靜才將自己在央視的工作辭去,專心照顧女兒。
  • 從群捧到群嘲,「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然而實際上,在十幾年前,這些經常站在公共道德制高點上的,批判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公知們,在當年的網際網路上完全可以用呼風喚雨來形容,對於當時的許多網民來說,這些公知們的一言一行都散發著自由和人性的光輝。時過境遷,到底是什麼讓當年的那些流量大咖、民主燈塔們從全民群捧到全民群嘲,猶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境地呢?
  •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時間:2020-01-18 15:53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 指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洗腦手段過於落後的公知。
  • 當年公知是如何歡呼美國TPP的?|後沙
    這還不算,它們還要為你解釋美國為什麼要拒絕中國?因為美國追求自由貿易、講究貿易規則、政府不幹涉企業……它們把肚子裡的私貨能加的全部加了上去。它們以無限吹捧美國的手法,將自己的國家一黑到底,誰要是為中國辯護兩句,就會在評論區裡遭到群嘲和攻擊,各式各樣帽子向你飛來。
  • 網紅鼻祖芙蓉姐姐:從全網群嘲到勵志女神,如今資產過億
    在剛開始的時候紅遍網絡,也被稱為「網紅鼻祖」的,芙蓉姐姐必須算是其中一個。 到了現在,網紅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的時候,早已經「過氣」的芙蓉姐姐被曝出近照,脫離了網紅身份的芙蓉姐姐,早已成為了坐擁億萬身家的成功女強人,而這個身份的轉變,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她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 龍源海外加拿大移民聯邦自僱:移民加國後,從細微處看孩子的改變
    加拿大作為傳統熱門移民國家,是一個多元文化、多種族群、多樣生活並存的國家,很多人之所以會選擇舉家移民加拿大,與這個國家的多元屬性有很大關係。因為在這裡,孩子會獲得更多開拓眼界的機會,對世界的認識也會變得更加寬闊。
  • 高曉松的理想是做個門客而不是公知,今天為何被罵是公知洋奴
    6月28日,高曉松、魯豫、馬伯庸、史航等人被邀請參與名人讀名著的公益節目,沒想到高曉松一上線就被網友怒罵到不行,被罵到節目直播終止。高曉松多牛啊,四千萬粉絲傲視天下,無數年輕人的偶像,高曉松自己都說「就這麼一張臉,有5億次瀏覽量,想起來夜裡都做噩夢」。
  • 1000萬國人移民海外,37%的富人正在考慮移民,背後真相耐人尋味
    根據《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20》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目前以超過1000萬移民人口的總量,已經成為輸出移民第三大國。其中,最多移民選擇的國家是美國,約有290萬人,其後分別是日本(78.4萬人)、加拿大(69.1萬人)。中國人為何移民?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原因,第一是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第二則是為了全球資產配置。
  • 30年180萬人移民美國,不差錢的中國人,為什麼要湧向美國?
    在這七成新移民中,超過六成來自中國大陸,人數超過180萬。也就是說,自1980年改革開放第一批國人移民美國,到2010年的30年間,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已有180萬人移居美國。如果說上一代移民是為了更好的社區,更好的收入,體面的工作,房子和車子。
  • 95後網友回顧:我是怎麼從「公知」變成「戰狼」的?
    支持方方的公知們便通過私信和留言的方式,向我們道「知乎封號之喜」,依他們的意思,郎言志被知乎的編輯絆倒了,知乎上的年輕人又多了一分「被思想拯救」的希望了。我突然覺得他們的邏輯很有趣,不認可方方=腦殘帶路黨,批評美國=三觀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