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的理想是做個門客而不是公知,今天為何被罵是公知洋奴

2020-12-24 非常道畢延河

誰能想到流量大V高曉松今天居然翻車了?

6月28日,高曉松、魯豫、馬伯庸、史航等人被邀請參與名人讀名著的公益節目,沒想到高曉松一上線就被網友怒罵到不行,被罵到節目直播終止。

高曉松多牛啊,四千萬粉絲傲視天下,無數年輕人的偶像,高曉松自己都說「就這麼一張臉,有5億次瀏覽量,想起來夜裡都做噩夢」。

高曉松因酒駕入獄,從監獄出來人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媒體爭相邀約搞脫口秀。高曉松中分頭黑框鏡,手持一把摺扇,在鏡頭面前搖頭晃腦侃侃而談,什麼天文地理,海外見聞,中西文史,政經內幕,三教九流無所不談,迷倒了不少粉絲。

高曉松人氣高也是有原因的,音樂才子名聞天下,《同桌的你》這首校園民謠曾風靡一時;名校出身感覺良好,高曉松三句話離不開清華時刻提醒人家我是清華的;家庭背景無人敵,高曉松說,碩士在我們家等同於文盲。爺爺外公,父親母親,不是院士就是教授。一個典型的高知家庭。

高曉松的脫口秀基本上離不開秀自己的出身家庭,秀自己的老婆,秀自己的才華,骨子裡的優越感特別強。

這次高曉松直播翻車是有原因的,今年中美貿易戰輿論戰格外激烈,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高漲,高曉松的國籍問題自然引人注目。高曉松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自己都前後矛盾。高曉松一方面說,「我想讓網絡上一些激進的網民看一看,我們這些拿了美國護照的人不是漢奸」,「自己在美國屬於少數民族,是華裔」;另一方面高曉松又否認自己是美國國籍。公眾被高曉松給說糊塗了,最後人們乾脆不相信高曉松說的話。

高曉松為什麼被網友痛罵為「公知洋奴」呢?

因為高曉松歷來都傾向於屬於親美親日,「中華民族不善戰、大和民族最善戰」、「北方人都是漢奸」、「美國是中國的大恩人」、「鄭成功是個大倭寇」、「四大發明全是假的」、「中國人全世界最不嚴謹」、「阿拉伯文明比漢文明優秀」、「中興被制裁是自己的問題,美國不會發動貿易戰」……

在網友眼裡,高曉松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公知。現在很多人有一個誤讀,喜歡把那些自視甚高親美崇美的文人一律稱為公知。實際上這是對公知的一個誤讀,什麼是公知?公知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高曉松離著公知十萬八千裡呢,就像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說胡錫進的,「這公知你還真當不了。因為公知除了知識,還需要人格、尊嚴、獨立的思想等等,你有嗎?」

真正的公知是獨立的學者,不管是美國和中國平等看待,一視同仁。可是某些人喜歡冒充公知指手畫腳,仰視美國鄙視自己,雙重標準陰陽臉,自然惹得大家怒氣衝衝,一律痛罵為公知洋奴。高曉松喜歡以智者自居,說什麼「你沒空讀閒書,我來替大家讀書「,結果把大家引溝裡去了。

高曉松是媒體炒起來網紅文化人,就是一個音樂人,沒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高曉松的特點就是嘴皮子厲害敢說,「上說星辰日月,下說販夫走卒」的脫口秀吸引了無數人。實際上高曉松的脫口秀變成了一個人的侃大山,滿嘴跑火車不著調,例如網友舉證的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一號那期的《曉說》節目,短短五十二分鐘內,出現的錯誤高達二十多次。所以人們說高曉松是歷史發明家,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實力,出版的書就叫《魚羊野史》。

魯迅先生說:「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名人被崇奉所誘惑,也忘記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漸以為一切無不勝人,無所不談,於是乎就悖起來了。其實,專門家除了他的專長之外,許多見識是往往不及博識家或常識者的」。(魯迅《名人名言》)

在今天的網紅時代,流量為王,媒體學者特別吃香,從易中天、於丹到手搖摺扇的高曉松,只要有名氣就能通吃。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感動了多少文藝青年。可惜這句話不是高曉松說的,是他的教育家母親說的。

樂評人李皖早年曾撰文《兩個高曉松》。在李皖看來,的確是有兩個高曉松,一個在歌裡,純情得一塌糊塗,讓人以為他是個內向、傷感、學生氣十足;另一個在現實中,輕佻、貧嘴、痞裡痞氣,滿臉浮誇的笑,滿嘴是七葷八素的渾話,沒一秒鐘能夠安靜。

高曉松可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人物,只是一個活著瀟灑的人物,高曉松自己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叫做:矮大緊,可以說是自得其樂。

說高曉松是公知真是高看他了,高曉松早就說過,不做公知只做門客。高曉松認為,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代有,戰國時代有,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孔子、孟子。但是,平庸年代沒有公共知識分子。在高曉松眼裡,今天的時代是沒有公知的。

高曉松最夢想的職業就是做門客,「獻言不獻身,盡力不盡義」。高曉松認為門客的信仰就是賣點知識文化,就是自由,沒有義務去殉葬。你看高曉松在媒體上和各界大拿聊天,不過就是吹彩虹屁而已,哪有一點高知的形象,其實都是商業目的。

高曉松認為,公知和門客不一樣,公共知識分子有巨大責任感的。門客絕不拿忠君愛國要求自己,如果是這樣就是公子、王侯將相了。高曉松的理想就是門客,非要說人家是公知。估計高曉松自己都納悶,什麼時候變成公知了,裝什麼都好就是不要裝公知了。

相關焦點

  • 被罵到退場的高曉松,莫非才子水平不佳?不,公知的話語權結束了
    乖乖,一場原本由人民日報組織的公益節目就這般淪落到大型批判現場,乍一細想也覺得好像合情合理,參會的高曉松、馬東和史航等諸君何罪之有呢?與其言觀眾是在罵高曉松,不如講觀眾是在罵他身上貼著的「公知」標籤。故國神遊,觀眾卻笑我,公知洋奴。人生如夢,一曲餘音舊山月。對於高曉松我只有三個印象:聽過他寫的《同桌的你》,很好聽;他清華畢業;知道他在家中學歷最低。
  • 從群捧到群嘲,「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相信對於經常在網際網路上衝浪的人來說,"公知"這兩個字一定不會很陌生,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各大涉及政治的新聞媒體的評論欄裡看到有關公知的評論,而且其中99%的內容都是在辱罵和批評,好像一提起公知就各種負面情緒湧上心頭。
  • 為「公知」一詞正名的時候到了,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稱作公知
    既然有『』公共『』二字,就必須站在公共立場,代表公眾利益發表具有導向性的言論,引導大眾奮發有為,引導大眾愛國愛家,把公眾的熱情和智慧引導到追求遠大理想創造美好生活的行動中,不管是著文還是演講,都要有正能量,一句話,人家聽了你的話,看了你的文章,於人於己,於國於家都有好處才行。
  • 公知們都是怎麼騙中國人的
    儘管有關部門和非公知型媒體在這些年反覆闢謠此事,但我們發現,仍舊有很多公知搖旗吶喊,歌頌西方的基建之完善、做事之嚴謹、目光之長遠。可事實卻是,像郎君這樣被公知騙了大半個童年的年輕人,走出國門一看,發現公知們描繪的全是假的。
  • 有知名度就能冒充公知?沒那麼簡單
    公知,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本義應當是褒義詞,為沒知識的民眾謀福,為公眾利益發聲。但如今這個詞變成貶義了,原因未必是這個群體本身,而是出現很多假的公知,即有知名度的名人、明星們自我膨脹而冒充公知。影視演員明星愛犯這毛病,你可能在演藝方面出了大名,或是你真有專業,或是其他手段操作使得你有名氣,有大量鮮花掌聲民眾的喜愛,但這並不能使你有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資格,你不能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指點、指導社會的其他你並不真懂的方面,教育、醫療、經濟等等,那些是需要專業人士去做的。
  • 「儒,墨,道」原本是「古代公知」們的華麗轉身
    於是這些公知便分成了兩個陣營。沒多久就衍生出許多的派別,便有了我們大家都熟知的"諸子百家"。古時所謂「士」,都是當時社會頗有才能的文化人,許多人都能說會道,不少「士」都擁有著"善辯"的功能。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能把死的說活,活的說死,絕對不是吹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服務於貴族統治者。忽悠起百姓就是小菜一碟了。
  • 95後網友回顧:我是怎麼從「公知」變成「戰狼」的?
    像郎君這樣的90後、00後一代,為何成為了讓國產網絡公知最頭疼的群體?!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起,和大家聊一聊我是怎麼從「公知」變成「戰狼」的。我是怎麼被「逼」成戰狼的?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讓我變成筆尖「戰狼」的,是來自西方勢力、漢奸勢力以及國內公知勢力的「逼迫」。就像網絡上很多人說的那樣: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是被反華勢力逼出來的。而我的一腔熱血,也有一半是他們逼出來的。
  • 誰出的餿主意,騙公知大V掙這種傻錢
    一開始以為是十隻螃蟹個個3、4兩,結果,到手的確是十隻, 但不是每隻3、4兩,而是加在一起共計7兩, 好傢夥,賣蟹苗還論只賣!
  • 知乎上前年現編的一則悲情故事,一幫公知如喪考妣
    然後惡名遠揚 的@李不白的微博 也轉發,還用了三個!怎麼樣?僅僅幾句話,就把這個悲劇的故事聯繫到了中國衛生制度,特別是中國體制上。這手法、這套路,熟悉啊!接著看,有更多的公知上場了。「我說公知們,等等,先別哭」!哈哈,原來這些公知哭喪哭錯地方了!這直鉤,公知居然也上鉤!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啊?難道是給中國的網民上一節鑑別公知腦殘的課麼?
  • 英國「公知」哪來的自信?中國海軍可不是吃素的
    英國「公知」用軍艦威懾中國一些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眼中釘」,最近,英國「右翼公知」穆雷喊話稱「倫敦應該就新冠疫情向中國進行索賠」。在他看來,中國應該對英國新冠疫情的發展「負責」,並表示在必要時將派出「炮艦」對中國進行威懾。西方國家一向喜歡為其他國家「扣帽子」。
  • 漫畫,那些公知。
    但最近發現有些歪屁股的公知毒派實在可恨,討伐、鞭撻他們的文字、短視頻很多,而漫畫界好像沒什麼表示,所以好吧,我鬥膽站出來,插個隊,把多肉漫畫放一下,先畫他們一波,也當是練手和創作實驗吧。
  • 金燦榮:公知就是一群「蒼蠅」,老把我國的垃圾堆跟外國的客體比
    好的公知可以引領人們反思當下,鼓勵人們積極進取,幫助讓整個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風氣,但偏執的公知卻只會加大已有矛盾,撕裂社會,讓整個社會風氣變得暴戾。這是司馬光對於言官的定義,但很明顯,無論是追逐關注量的公知,還是受到境外勢力資助的公知,他們都遠達不到這個標準。至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士人標準就更不用說了,這是那些只貪圖眼前利益,早已走偏的公知們所決不能做到的。
  • 公知失義,剽竊橫行,滿滿負能
    01公知黑粉,沆瀣一氣網易「公知大本營」是出了名的,只不過,公知得加上個引號:一群心理已嚴重畸形的美分和失意者的「偽公知」。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黑華為,罵格力,調侃京東福耀和小米,嘲諷中國製造和中國智造,巧妙煽動著大家的不滿情緒,最終再精心拋出「西方完美世界」的帽子。在這裡,公知成為了「挑刺領袖」,黑粉變成了「發洩高手」,如果你有對生活的不滿,來網易就對了。
  • 「精美公知」都來自哪?你從來不了解他們
    所以今天文章,我僅僅只是分析一下,川普這個最後掙扎是否會出現如此極端的可能性,而不是說一定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麼單純從可能性來說,我個人認為是有可能的。這個主要原因是,當前川普在美國各州發起的44起訴訟,無一例外全部都被駁回或者撤訴。
  • 只不過是某些公知炮製出來的幻想!
    空氣是甜的、吃飯不要錢、整天坐著無所事事也衣食不愁、下的雨能夠當飲料,甚至於,在這些人的眼裡,這些發達國家的人放個屁都覺得是香的。當然,這也是在以往那些所謂公知的無腦宣傳下得出的結論,也是現在公知在民眾眼裡公信力越來越差的原因之一。
  • 「公知」一詞為何從略帶褒義,變成完全的貶義?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人們都選擇去相信那些誇大其詞的說法?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信息時間差」。也就是說,你所接收到的信息比別人慢了一大步,以至於我們很自然地選擇去相信那個最先接觸到信息的人,至於信息有沒有被添油加醋,沒有人會去甄別。
  • 中國救災從來不靠「公知」的爛嘴
    但輿論場中,一些所謂的「公知」「大V」卻藉機活躍了起來。他們又是鼓譟「負面新聞不能播」,又是以漫畫諷刺「(國內)媒體只盯著美國」,陰陽怪氣,上躥下跳。只不過,今天的網友並不好糊弄。在「水災隱瞞論」冒頭後,許多網友自發開始闢謠。媒體沒有報導水災?廣西、廣東的地方媒體報導一搜就有;主流媒體沒有關注?
  • 為什麼中國文藝界容易出公知?
    前兩天在微博說中國大學文科老師容易出公知,在這裡向文科所有老師和學生們道個歉,這句話表達有誤,準確地說應該是文藝界裡出公知的比例要高一些,這個是沒有疑問的,大家把公知的名單拿出來一查就會發現大部分是文科出身,理科很少,如果你找不到名單,可以百度搜索,我在這裡只說現象,不單獨針對任何一個人。
  • 英國「公知」還在海盜夢裡沒醒
    近日又有位英國「公知」跳出來「打嘴炮」,不僅叫囂要中國就疫情賠償,還揚言要「派出炮艦逼中國就範」。 這位英國「公知」名叫道格拉斯·穆雷,平日熱衷於對公共事務發聲。同時,因其在反移民、反同性戀等議題上的強硬立場,他還被英國乃至西方的保守派右翼奉為「思想家」。
  •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7年後,如今過得怎樣?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後,如今過得怎樣?何為公知?公知便是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期,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些學者都可以被稱為公知。就像魯迅那樣,就算如今已經離世80多年,留下的文學作品依舊影響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