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一本書《墨菲定律》,驚訝地發現,裡面描述的定律十有八九我都親身經歷過。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你們的經歷是不是也與這些定律相契合?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
墨菲定律誕生於20世紀中葉,正是西方世界科技爆炸的時代。西方世界認為,人類可以克服一切困難,改造一切,沒有什麼是戰勝不了的。但「墨菲定律」給當時的人們敲響了警鐘:技術會日臻完美,而人卻始終會出錯。
任何事情並沒有它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所有的任務的完成周期都比預期的長,並且當你預感到可能會出錯是,那它就必然會出錯。
我們現實中也確實是這樣的,越謹小慎微之處,越會出現差錯。概率學上來講,這是一種必然。但中國有句固話:「萬事必作於細」,也就是說不要過於自信,事事考慮周全,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錯誤發生。
踢貓效應:壞情緒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源自一則挺有意思的寓言: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當他回到莊園看到管家沒有及時迎接,也一頓怒罵。管家心裡窩火,回家對妻子發脾氣。妻子受了委屈,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躂,就給了他一巴掌。那孩子莫名其妙挨一耳光,就很鬱悶,一腳將身邊的貓踢了個大跟鬥。
這就是一條典型的情緒傳染鏈,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洩的最弱小者就成了犧牲品。
路西法效應:所謂「心術」,不過是人性的博弈
社會心理學史上有個繞不開的經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它論證了一個古老的問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招募了一群大學生志願者組建了模擬監獄,一部分人扮演獄警,一部分人扮演囚犯,且志願者們籤訂了協議,在實驗過程中放棄部分人權。實驗中,扮演獄警的人逐漸放縱,開始享受折磨囚犯的過程,沉迷於肆意妄為的權利中不可自拔。在「斯坦福監獄」中,人性中的「路西法」(魔鬼撒旦的別名)被徹底釋放。
若說在社會秩序良好的環境下,這群志願者都是溫順守法的好人,但他們置身於「斯坦福監獄」這法外之地時,也從「好人」轉變成「壞人」,這就是所謂的「路西法效應」。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面對的是個「好人」就疏於防範——他只是特定場合下的「好人」,一旦給予了絕對的信任,就等於把命運交給了那個隨時會甦醒的「路西法」。
稀缺效應:「稀缺」是刻意營造的心理壓迫
獨生子女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獨一份兒的食物吃起來總沒有和小夥伴爭搶來的香?
爭搶,意味著競爭,競爭一旦出現,資源的稀缺性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心中的「稀缺恐懼」也被成功觸發。
飢餓營銷就是利用了心理學上的「稀缺效應」,人為地製造稀缺,從而提升消費者的渴望度和產品的知名度。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讓人對一件事提起興趣,大可不必費力說服,只需要為他們製造一個競爭對手,點燃競爭氛圍,就能達到目的。畢竟,人類對「稀缺」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墨菲效應》中還有許多基於社會心理研究得出的定律,比如錨定效應、破窗效應、臨界點效應等等,看完之後對於一些親身經歷的事情會有更深刻的領悟,同時,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去應對和處理它們。
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