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模式的王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在《史記》等典籍中對於夏王朝的帝王世系有著較為明確的記載,而且有不同版本可以相互印證。但是對於其部分細節依然無從得知,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夏王朝的國都究竟在哪裡。與與
按照史料記載,夏王朝的國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夏桀所在的都城與大禹執政時的都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人們也普遍用禹都和夏都來指代這兩座不同的城市。由於我們現在對於夏王朝後的商王朝更加了解,其相關史料也更加豐富,因此夏桀所在都城的位置大體上可以確定,那就是在河南省的洛陽一代。
不過對於禹都的所在地,卻一直眾說紛紜,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有陽翟,安邑,或者晉陽。而從西周時期的文獻和金文記載弘,人們普遍認為大禹的都城應該在今天的山西境內。從之前華夏部落聯盟的發展史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說法的可信性。炎帝與黃帝的活動範圍便大致在這一區域,而傳說中堯的都城平陽和舜的都城蒲坂都在山西境內,這也讓這種說法變得更加可信了。
但是在此之外,我們還是要搜尋其他的證據。而夏時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所謂夏時便是夏王朝推行的曆法,其也可以被稱作夏曆。按照記載來看,夏曆在創造出來的時候還不是十分完善,其和後來的農曆一樣是以月亮為參照物來制定的曆法。夏曆將一年分成了十二個月份,但是其中並沒有閏月的設置,這說明其依然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在長時間使用之後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偏差。而且夏曆也沒有區分四季,這讓我們看到其對於農業勞動的指導作用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其已經確定了夏至和冬至的大體時間,這也是不容忽視的進步。
而現存對於夏曆的記載,多見於《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一篇,其內容分為經,傳兩部分。經便是夏曆的原文,而傳則是後人對其進行的解釋。其中經這一部分,多是二字,三字,四字獨立成句,這種行文方式與其成書的戰國時期十分不同,這也證明這篇《夏小正》應該確是先人所作,不過很有可能是商朝人整理之後的結果。
而在西周時期,部分地區的諸侯國還在使用古老的夏曆,其在《竹書紀年》、《詩經》、《左傳》中均有提到,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晉國。這說明在晉地,夏朝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這也可以從側面印證大禹最早確實在山西地區確立了自己的統治權。
當然除了在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之外,實際的考古發現才是最重要的。雖然現在我們找到的疑似的夏朝遺址都在河南地區,而且應該是夏王朝晚期的城鎮。但是我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禹都的神秘面紗終將被我們揭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