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特曼加入漫威的消息一傳開,網友們不由自主展開各種聯想:復仇者聯盟要大戰奧特曼了?還是復仇者聯盟要和奧特曼一起打怪獸呢?只要想到奧特曼和復仇者聯盟站在一起的畫面,很多網友就能笑出聲。
也愛打小怪獸的壹讀君 | 彤 子
一個驚悚消息,熱衷打小怪獸的奧特曼要加入漫威啦!
最近的東京漫展上,漫威與圓谷製作公司宣布正式合作,奧特曼正式加入漫威,將於2020年推出新版《奧特曼》漫畫。
奧特曼style
奧特曼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但是當奧特曼遇上漫威群雄,廣大網友的內心是崩潰的,畢竟這兩個團體畫風相差太遠,他們之間似乎隔著不可突破的次元壁(智力層面)。
漫威群英雄style
奧特曼加入漫威的消息一傳開,網友們不由自主展開各種聯想:復仇者聯盟要大戰奧特曼了?還是復仇者聯盟要和奧特曼一起打怪獸呢?只要想到奧特曼和復仇者聯盟站在一起的畫面,很多網友就能笑出聲。
也有網友擔心奧特曼不能和漫威其它成員溝通,因為奧特曼是日本人,而日本人說的英語,永遠是世界上「最像英語的日語」。
日式英語真的很魔性
多庫大學校長格力高裡·克拉克在《被誤解的日本人》一書中寫道:「日本人笨拙的英語早就聞名,日本人英語說得極好的人很少,與同樣學習英文的其他亞洲人相比實在是太差。」
日本人的英語發音有多差?先來看一個真實的笑話。
本田圭佑是日本著名足球運動員,有一次在新聞發布會上用英語答記者問,他本來想說:「 it is bad ,but it’s real,it isfact.(這很糟糕,但這就是事實,是現實。)」但卻把fact[f kt]說成了fucked[f kt]。因「爆粗口」語驚四座,旁邊的主教練趕緊糾正:「Fact!Fact!」
這不能怪本田圭佑,因為日語中沒有元音[ ],很多日本人用[e]替代[ ]發音(中國人也是如此),而本田圭佑卻任性地使用了[ ]。雖然鬧了笑話,但本田圭佑絕對算不上魔性日式英語。
如果你去過日本,就會發現本田圭佑的英語已經說得很好了,其他日本人的英語說得更魔性。
有日語專業的朋友列舉了幾個魔性日式英語發音:
human is good=「胡曼依子姑到」
girlfirend=「嘎擼婦爛嗯都」
amazing=「阿妹今嗯姑」
festival=「非四踢八擼」
這些才是標準的魔性日式英語
魔性之餘,日式英語還有洗腦功能,之前有一首專門教日式英語日本歌,有的網友聽完表示:現在已經不會說英語了。
聽個歌就把英語忘了,那專業學日語的人怎麼辦?沒關係,他們早就被日式英語嚴重洗腦,不識英語為何物了。
既然日式英語對英語發音有「毀滅性」打擊,不要學就好了嘛,日語系的學生會告訴你:那是不可能的!日式英語是日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躲不開的日式英語
中國人通常會給西方傳入的新產品起個新名字,但日本人則喜歡音譯這個產品的英語名稱,如:
computer在中國叫「電腦」,在日本叫「空piu嗒」
radio在中國叫「收音機」,在日本叫「垃圾哦」
beer在中國叫「啤酒」,在日本叫「必嚕」
taxi在中國叫「計程車」,在日本叫「她哭戲」
像日式英語這種直接用其他語言音譯過來的詞叫外來語。
早在明治維新時代,就有英語詞彙作為外來語進入日語系統了,之後進入日語系統的英語外來語越來越多,統計顯示,單美式英語外來語就佔據了日本外來語的80%至90%,佔目前日語總詞彙量的5%左右,數量超過20,000個。
《人類學辭典》將外來語解釋為「一種語言從另外一種語言中吸收來的詞語。外來語產生於語言融合和語言間相互影響的過程之中,是不同民族之間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必然結果。」
雖然中國給很多舶來品起了新名字,但我們也有外來語:
幽默——來自英文humor
雷達——來自英語radar
託福——譯自英語toefl
我們的外來語發音也不正宗,甚至與原發音完全不相似,但在英語發音上,我們有足夠資格嘲笑鄰邦,從近幾年託福的口語成績就可以看出來。
日本人的口語成績始終在亞洲墊底
當然,日本人在英語詞彙量的儲備方面十分強大,然而龐大的詞彙儲備量並沒有幫助他們在口語上發揮出多少優勢,因為他們的發音實在太魔性。
日式英語是如何煉成的?
不怕日本人不會英語,就怕日本人會英語,但日式英語的魔性是有理由的。
— 音寡 —
現在很多日本年輕人都崇尚極簡主義,但極簡精髓早就體現在他們的語言中了。
日語只有[a]、[i]、[u]、[e]、[o]5個元音,而英語裡單元音就有12個,加上8個雙元音,總共20個元音。
日語中的輔音共14個,英語國際音標表中,輔音就有28個。單純是元音、輔音的數量,英語就有壓倒性優勢。
—搭配受限—
在語言系統中,輔音和元音是要相互搭配的。元音、輔音少本來就困難,日語的輔音還無法單獨發音,一定要搭配一個元音才能發聲,這樣日語發音的數量就更少了。
註:V(vowel)元音,C(consonant)輔音
日語沒有輔音單獨發音的成節音(C),也不能像英語那樣以輔音收尾(VC、CVC),還沒有複元音(一個音節內有2個或3個元音CVV、CVVV)。
如此一來,日語的輔音和元音組合起來,只能產生100多個發音,而英語發音則多達2100多個,數量是日語的18倍以上。
—迷之輔音發音增量—
雖然日語裡的輔音不能單獨發音,卻有一種叫「拗音」的例外,拗音由輔音[k]、[s]、[t]、[n]、[h]、[m]、[r]、[p]、[g]、[z]、[b]加上[ya]、[yu]、[yo]構成。
例:きゃ[kya]、きゅ[kyu]、きょ[kyo]
But!遇到英語裡多個輔音構成的單詞,比如drama [ drɑ m ],日本人又想起輔音不可單獨發音的規矩了,然後就要把輔音都挑出來,把[d]、[r]分開,再配上個元音,最後就會變成「都拉馬」。
這種「車禍現場」輔音越多,效果越慘痛,比如「script」[skript],有5個輔音,日本人就會把這5個輔音拆成五個音素,即スクリプト[sukuriputo],念成「蘇咕哩噗透」。
—迷之發音變味—
由於日本的元音、輔音數量少,一些日語中不存在的發音就會變味,比如大家常說的「日不知[r]」,日語中沒有[r]的發音,所以多數日本人分不清[r]和[l]的區別,於是在日本就沒有right or wrong,只有light or long。
除了分不清的音,還有發不出的音,比如唇齒音[v],日本人發不出來就乾脆用[b]代替,所以日本人讀unbelievable會讀成「安比利八波」(此處[v ]=[bɑ ])。
前面提過日本的音素少很多,所以他們不是分不清的音亂用,就是用自己母語發音裡有的替換。人在學習一門外語時,經常遇到母語中沒有的元素,此時學習者就會有意識或下意識地藉助母語來理解和處理這些問題,這就產生了「母語遷移現象」。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說:「任何人學外語最自然、最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母語套在外語上,有時套對,有時套錯。外語與母語的不同之處地方總會套錯。」
—迷之縮寫方式—
日本雖然吸納了很多的外來語,但他們也會對這些外來語進行「加工」,比如電視television太長,不方便讀,他們就會用縮寫,但不是英語縮寫TV,而是テレビ「胎來必」。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的英文縮寫PC被日本朋友忽視,改成了パソコン「把嗖控」。
這些英語簡稱具有獨創性,即使母語是英語的人也聽不懂。
而奧特曼在向復聯英雄們自我介紹時,也不會說自己叫ultraman,他會說:「I'm烏擼拖拉曼!」
參考資料:
高興. 日式英語及其在口譯中應對策略[D].
高雅雯. 關於日本人的日式英語形成原因的探究[J].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教學研究), 2013(3):51-52.
日式英語的語音變異分析及口譯對策,林幟,福建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