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五藏六府」與現代「五臟六腑」之別處

2021-01-20 歷史小酒吧

醫師你的題目怪怪的,第一個「五藏六府」少了肉月旁,打錯字了吧?可是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寫的。

情景之二,經常有這類的情況,患者聽到中醫師說其腎陰虧虛、或肝陽上亢,便去西醫院檢查,結果可能沒有問題,甚是疑惑。西醫看病要檢查到器質性的病變,如潰瘍、腫瘤、骨質增生,或者查到細菌病毒等等,據此進行治療。但是上述情況是無中生有,例如:最初可能是負面情緒引起氣滯,久而致氣滯血瘀、氣滯痰凝,再發展生出腫瘤,甚至惡性化。中醫在最初階段就可以介入治療。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為什麼叫「五藏六府」?

漢字每個字都有其含義。 《說文解字》中,「藏:匿也。」有隱蔽、儲存之意。「府」與房屋有關,府邸、官府,有出有進。「藏」和「府」都有功用之意。

《黃帝內經五藏別論》云: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同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所謂五藏者(心、肝、脾 、肺、腎),藏精氣而不瀉,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點,精氣能營養全身,是藏府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氣是人體的精華,藏而不能瀉,「不瀉」是指不能向體外輸洩。五臟精氣要充滿,而沒有水谷糟粕之實,故滿而不能實。

六府(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糟粕排出,瀉而不藏,「不藏」是指水谷、糟粕不得久藏。水谷、糟粕是實的,但六府有進有出,實而不能滿也。 「藏」和「府」兩字精確的表達了人體五藏「藏」精和六府「受納、排出」的功能!

中醫的「藏府」重功能 西醫的「臟腑」重形體

中醫所說的五藏六府與西醫所說的五臟六腑根本是兩個概念。中醫理論可追逆到《黃帝內經》的年代,《黃帝內經》成書於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間。該書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也是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發展的基石。而現代醫學傳入中國是近代的事情。

中醫的「五藏六府」是一個偏於功能的、抽象的概念,不能簡單對應於現代醫學解剖意義上的器官。中醫的「心」、「肝」、「脾」、「肺」、「腎」不是現代醫學的心臟、肝臟、脾臟 、肺臟、腎臟。當翻譯現代醫學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時,它們本是外來語,保持原有的發音和含義就好,結果偷換了中醫的五藏概念,以西醫的標準評判中醫的理論,混淆現代人的視聽,數典而忘其祖。

中西醫之差,如中醫「脾」主運化水谷,升清,統血。西醫「脾」為人體最大淋巴器官,貯存血液,過濾血液。

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無論是功能丶部位丶形狀完全不同,西醫的「脾」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中醫的「脾」指的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而是一個功能概念。單從部位來講,腹部的器官,包括胰腺、胃丶小腸丶大腸等等,都有部分涵蓋在中醫的「脾」中,就重要性而言,脾為後天之本,也就是人出生後賴以生存的根本,十分重要,生死攸關。養好脾,是養生中的重中之重。

它的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

主運化:即具有掌管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送各種營養物質的功能,以及水液的吸收、運送。脾虛則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人體不能吸收水谷精微,產生噯氣(指因胃氣上逆,令胃中氣體從咽喉而出的聲音)、肚脹、腹瀉及其他相關疾病等;

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精微物質。意思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主統血:脾除了是氣血生化之源外,尚有控制血液在血管內運行,不致於滲漏到血管之外。如果脾統血的功能不足,人就會出現氣血兩虧,導致出血,如月經量多丶尿血丶崩漏丶肌肉皮下出血等。

而在現代醫學的解剖學上,「脾臟」,即「spleen」,可以算是一種淋巴器官。西醫所認為的脾臟主要有四大功能:1. 造血功能。脾臟是胚胎階段的重要造血器官。人成年後,脾臟仍存有少量的造血幹細胞;2. 存血功能;3. 濾血功能。血液中的細菌、異物、衰老的細胞等在流經脾臟時,可被脾臟中的大量巨噬細胞吞噬和消化;4. 免疫功能。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當人體受到病毒侵害時,能發揮十分重要的免疫作用。

西醫的脾與消化系統的關係並不大。 其實一般民眾對中醫脾胃的認識還多於西醫,當小朋友出現厭食或積食時,知道要開胃健脾。

又例如:在西醫學裡面,心臟是不斷跳動的肌肉,大小約與拳頭相當。每次心跳讓血液循環流經肺臟及全身。心臟對人體而言,是所有血流的動力來源,就像汽車的引擎一樣。負責血液的輸送和循環。僅此而已。

而在中醫的概念中,心除主血脈外,亦掌管人的正常意識思緒,所謂「心主神明」也。

中醫所指的「心」與「神」實際上包括了大腦和大腦功能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的發源地,即藏神的地方。《黃帝內經·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即心有接受外界信息,並能產生精神、意識與思維活動,使人對外界的事物、自然環境作出反應的作用。其實人的意識與思維活動來源於元神,元神可以在腦,也可以在心。所以俗話說:心想、心想;用心做事。心主神明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心佔主導和支配地位。 《黃帝內經·邪客篇》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張景嶽曰:「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 」人體的藏府功能活動,都由心來支配,通過「心主神明」使人體保持一個統一的、和諧的體系。

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在國外講學時,遇一白人青年挑戰:神智或精神的問題是由大腦主導,怎麼會是「心」呢?郝教授幽默的反問:當你要表達對戀人的愛意時,你會送給她一個心形的吊墜還是大腦形的吊墜呢?在英語系的國家,人們表達情感時,常說「from the bottom of your heart」,意思是從內心深處 。看來「心主神明」並不分東西方文化,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

中醫的功能性藏府與解剖意義的臟腑沒有直接對應關係,有點混亂吧?觀察一下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我們在工作中可能是主管、職員、工程師、老闆、公務員等等,回到家裡可以即為人之父母,又為人之子女、人之兄妹、人之長輩等等,業餘時間我們參加各種團體。我們身兼「數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盡著不同的社會責任。我們會自動切換角色,不至於精神錯亂。而人類社會正是由這些功能性團體交織、管理、運作著。大部分時間,還是井然有序的。中醫看人體也是同理。

中醫講形神皆俱 強調天人相應

豐富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孕育了中醫藥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醫藥一直護佑著中華民族,支配著中華民族養生防病治病以及生活方式,也曾給周邊的民族和國家以深刻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由道、儒、釋三大學派構成,但對中醫藥文化影響較深,直接承傳於的當屬道家(黃老之學[1])。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中華大地又稱之為神州大地,女媧造人,炎黃子孫,推之可曉,造物主造人,可知如何治於人,其法流傳於後世。就像電腦、飛船甚是精密複雜,人能修嗎?人造的,當然可以修。

具體的講,中醫藥學在認識人體和疾病時,把人體置於天地之間,強調天人相應,人身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身自己也是一個整體,注重人體和疾病沿時間的進展、節氣的變化所展現的變化。並強調精神和物質是一致的。當然中醫學並不排斥形體,只是在著眼點上,更重視形體背後的東西——功能,用中醫的術語更精確的說,是精、氣、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例如在《黃帝內經》中,把五藏之間的關係對照君臣關係來理解:「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簡單解釋一下,心似君王,主明則下安,清靜虛靈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肺似相傅,朝百脈,輔佐君王,故治節由之; 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膽當中正,當斷則斷,有膽有識,故決斷出焉; 羶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可簡單理解為心包)。心主包絡,位居羶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為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脾胃運納五穀,故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脾為轉輸,以養五臟氣。故五味出焉。

五藏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而稱為「神藏」。五藏的職能雖各有所司,但彼此協調,共同維持生命進程。五藏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及精神情志又是密切相關的。

《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黃帝內經本藏篇》:「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

說的是,意志調和,就會精神集中、思維敏捷,魂魄正常活動而不散亂,沒有懊悔、憤怒等過度的情緒刺激,五臟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氣的侵襲。

《黃帝內經陰陽應像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所以中醫養生先養心。清代養生學家梁文科在《集驗良方》中寫道:「養生以養心為主,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這裡明確地指出了心、神、人之間的緊密聯繫性。

在中醫看來,要想養好心,首先要養好神,就是心靈或者是精神。 「養神」似乎有些玄妙抽象,其實,抓住兩點,一個是不要過度地耗神,另一個就是要保持心平氣和。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人有七情六慾,過激就傷身。醫生終日面對的患者、病患,這個「患」是什麼意思?心有千千結,以串為計。例如當患者診斷出癌症時,醫生多詢問家屬是否告知本人。往往是得知病情後,患者壓力很大,精神崩潰,很快就病情惡化。可以說,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神」的體現,「精神和物質是一性的!」

而現代醫學模式最初是生物醫學模式,從純生物學角度研究宿主(細菌、病毒寄生之處)、環境和病因,心理學不屬於醫學。 197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是教條,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引入了醫學心理學。但是在臨床上心理治療還是單獨一科,沒有融入其他各科。所以現代醫學在誕生時就先天不足。

中醫講求順應自然 敬畏天地

人是生於天地之間,天地有變,人有所應,天地之氣因四時陰陽的變化而不同,《黃帝內經·本神篇》指出,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調養五藏之氣、五藏之神。

春宜升補:春天陽氣初升,大地復甦,萬物生發,內應肝氣,升發人體陽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夏宜清補:夏日炎熱,萬物繁茂,內應於心。夏令之時,臟腑氣血旺盛,心火易旺,清淡、清熱之品可調節陰陽,降心火,「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

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地溼上蒸,溼熱相纏,內應於脾。宜用淡滲之品利溼健脾,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秋宜平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乾燥,內應於肺;

冬宜溫補:「冬三月, 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於腎。以溫熱大補之品滋補氣血陰陽之不足。以上養生之例,簡述五藏通於四氣。

過去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合日月運行的節奏。現在有了電燈,可以日夜顛倒,夜不寐,晝不寤。觀察一下常熬夜的人,身體可好?即便是白天補覺,也難解其乏。現在有飛機,可以飛到地球對面去,可是落地倒時差,似病了一般。 《黃帝內經》:逆春氣,肝氣內變。逆夏氣,心氣內洞。逆秋氣,肺氣焦滿。逆冬氣,腎氣獨沉。這是個人不合天運的結果。如果一個大的地區,乃至國家,信奉「戰天鬥地,人定勝天」,物慾橫流,破壞自然。天應之——地動山搖,洪水肆虐。天地的規律、大法、大道是不變的,人要符合、順應他,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人合一是更高的境界,需要修煉人同化大法、大道,達到得道的境界。

結束語

中醫的五藏六府上通天氣下接地氣,內藏五神。要比現代醫學的五臟六腑概念涵蓋更廣泛,意義更深刻。現代醫學傳入中國後,不僅偷換了中醫五藏六府的名稱,還把藏府加上了肉月旁,完全失去其本來的含義,僅剩下代表內臟、器官意義的五臟六腑。中醫不是替代醫學,而是一門談論健康的醫學。其治病大法是「扶正驅邪」,這個「正」也包括心神的正。這個「驅邪」也是患者被扶起的正氣所為。患者是本,醫者是輔。人應該用自己「神」來主宰其身體。

[1]:「黃」指春秋戰國時的黃帝學派(以道家為本,偽託黃帝著書,《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仙登於天」),「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老子學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學中醫 |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和張寶旬老師學習更多中醫知識。  太象學院開啟「一天一學中醫」系列內容,讓我們跟著張寶旬老師的節奏,堅持每天打卡,一起來學習中醫吧!《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五臟六腑生了病,人都會咳嗽,不只是肺病會這樣。
  • 中醫內科陳昌雨:脈診是中醫不傳之秘,是最真實的「主訴
    中醫內科陳昌雨:脈診是中醫不傳之秘,是最真實的「主訴 時間: 2020-09-04 15:55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現代醫學診病輔助檢查和確診的方法越來越多,而傳統中醫一般只用望、聞、問、切四診法相合便可知病之所在。
  • 養生的內涵,可不是現代中醫所說的。學養生還是得看《黃帝內經》
    作者普及內經已經有大半年了,在這段時間裡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習者都是從現代中醫的角度去理解《黃帝內經》的。現代中醫的特點就是物論,或者也可以說現代中醫就是以物論為基礎展開的原理。而內經的原理則是虛無生出實有,實有指的就是物體了,虛無就是道德。
  • 上和健康致力於用中醫古方浴療改善國人亞健康,提升免疫力
    中醫自古講究上工治未病,防患於未然,從根本上調理身體降低疾病觸發的機率。《黃帝內經》記載,萬病之源皆溼寒。溼寒如不祛除會使病情加重難以恢復。中醫古方浴療可以幫助人體全面打開毛孔,使中藥成分透過皮膚、穴位進入經絡、血脈,將大量的有益物質送向各組織、器官、細胞,並將肌理的代謝廢物及體內的毒素通過大量出汗從毛孔排出,人體五臟六腑得到清理,自然而然其他病也就跟著排除,起到真正「治未病」的效果。
  • 陳餘糧|中醫診脈的那些事兒
    拍攝於【正安古典中醫私塾·古中醫脈法】課堂學脈之要,重在脈理學脈第一步,是要忘掉「脈」。若心中有「浮、沉、遲、數、虛、實、滑、澀」等種種「脈象」,便很難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脈象」。拍攝於【正安古典中醫私塾·古中醫脈法】課堂由「形」而象,由「象」及「理」「形、象、理」是脈學必須具備的內容,由「形」呈現一種「象」,然後推導出「形」、「象」背後之「理」,即是脈診。
  • 現代中醫認為人生病大多跟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現代中醫——病由六淫所致現代中醫將人生病的原因歸為六淫。這裡的「淫」不是淫慾,而是過度的意思。六淫就是六種過度的行為。第一淫是疫癘。疫癘就是前面《黃帝內經》中談到的「陽」的問題,也就是天地自然中的風雨寒暑對人體造成傷害所導致的疾病。第二淫是七情,也就是我們先前所說的情慾、情志過度會使人得病。第三淫是飲食、勞逸。
  • 中醫經絡之:肺與大腸相表裡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懸命於天」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說命運由上帝決定,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不吃地上的食物,可以活上十天半月,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氣連十分鐘都活不了,這不就是命懸於天嗎!人體與天上的空氣相連的是肺,所以,命懸於天,就是命懸於肺。肺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很高。
  • 中醫五行與養生
    中醫的神奇之處就是很多亞健康、無法治癒的疾病現代科技沒有一點辦法,而中醫幾副湯藥就能解決問題。很多人搞不懂這陰陽五行能和身體健康扯上關係?中醫認為人和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體即是一個小地球,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的則對應了這五種基本能量屬性。對於中醫的這套哲學理論體系,是經過了幾千的經驗印證的,所以中醫既是哲學醫學又是經驗醫學。
  • 2020自考中醫眼科學練習題及答案3
    先天之精E. 後天之精2. 眼之能夠明視萬物, 辨別顏色, 有賴於:A. 腎精充養 B. 脾氣溫養C. 肝氣條達 D. 肝血升運E. 五臟六腑精氣的滋養3.《審視瑤函》認為: 心神在目, 發為神光, 神光位居於:A. 神水之中 B. 黃仁之中C. 神膏之中 D.
  • 【中醫大課堂】紫極先生說中醫之道
    中古以後醫的很多傳承分支 淪為養家餬口的手段。 三.命 是研究時空關係的 時空統一,同時時空也可轉換。西方所謂時空相對論。天幹地支是時空統一的體系 東方是空間概念,春天是時間概念。 文明發展的兩條路,現代文明的發展掠奪自然資源,古代文明天人合一;這就是智慧! 四.相學,分相人和相地!
  • 醫學第十四課——中醫的困境與「醫學普通話」
    需要打破學科壁壘、門派之見,共同探索出人體規律,最後就能夠找到張文紅醫生提出的「醫學普通話」,把中西醫學統一到人體規律上來。三、中醫要有自信我認為中醫整體缺乏自信,沒有膽量探索更複雜的人體規律,比如甲狀腺、腎上腺、胸腺、卵巢等現代科學發現的人體器官,細胞、細菌、核酸、基因等微觀生命和結構。
  • 中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論
    五行配五臟,在生理上中醫將人體劃分為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以五行相生的關係說明五臟之間,五大系統之間生理功能上的相互滋生,相互促進關係!與小腸相表裡脾(土):主運化,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與胃相表裡肺(金):主呼吸,將氣體經由宣發和肅降傳導致至全身!與大腸相表裡腎(水):主水液,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
  • 弘揚中醫養生文化 傳承千年古法痧道
    (專項行動主要領導人合影)此次公益行動通過開展老年健康宣傳,成立顧問專家團,深入社區開展老年人知識科普、專項公益活動,以達到針對高齡老年人、城市空巢老年人、農村留守老年人制定健康預防方案,紮實做好老年健康生活服務工作,弘揚中醫養生文化
  • 「五臟六腑」中的「六腑」指的是哪六腑?
    「五臟六腑」中的「六腑」指的是哪六腑?六腑作為傳化物,具有「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的特點。那麼,我們常說的「六腑」是指哪六腑呢?不妨來看一下~膽貯存與排洩膽汁膽位於六腑之一,又屬奇恆之腑。膽呈囊形,附與肝之短葉間,與肝相連。肝和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裡。
  • 咳與肺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你知道五臟六腑都會引起咳嗽嗎?
    人們一般會認為,如果肺不好的話,會引起咳嗦,當然大多數是這樣的,但是並不是只有肺部不好能引起咳嗽,其實五臟六腑皆能致咳,你能否分辨得出來到底是身體的哪個臟器不好而引起的咳嗽嗎
  • 中醫「高手」為什麼總是在民間?值得深思
    倘若是我們去總結這些民間中醫的特點的時間就會發現,民間的中醫大師多是「世代傳承,子承父學」。中醫藥理論由古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內容之精深、知識之繁廣一般人是很難去理解的,往往都是經過這些中醫世家一代代的經驗積累,子承父學,從小耳濡目染而得。
  • 「點讚」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
  • 「貴州四大名醫」之石氏中醫:三代中醫人 百年中醫情
    在貴州中醫史上,有著較多的世醫之家,這些世醫之家因其家學淵源、理論精深、經驗宏富、療效顯著而遐邇聞名,為黔醫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作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後代至今仍活躍在貴州中醫藥界,石氏中醫便是其中之一。本期記者採訪了石氏中醫的部分傳人,以小見大,除了了解石氏家族各個時期的中醫傳承與創新之外,也可見貴州中醫藥一定時期的發展脈絡。
  • 一位西醫談中醫:中醫黑請閉嘴!中醫的「腎」何止是腎
    中醫的腎和西醫的腎是兩碼事,中醫的腎是一個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西醫的腎,就是解剖的腎。中醫的腎的概念大於且包含西醫的腎的概念。要搞懂中醫的腎,首先看《黃帝內經》中的說明。2000年前的部分古人,就已經享受到了近似於現代的醫療效果,甚至某些方面,還高於現代醫療的效果,這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