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中國到底輸了還是贏了?

2020-12-24 騰訊網

發生於19世紀80年代的中法戰爭,是晚清軍事歷程中罕見的亮點。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方面損失慘重:經營多年的福建水師被法國艦隊在馬尾港內全殲,屈指可數的國有軍工企業福州船政局幾乎盡毀。但在其他方向,臺灣守軍雖然遏制了法軍深入,但危如累卵;而在中越邊境要衝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清軍擊潰了法國遠徵軍一部,迫使法國政府放棄軍事解決,回到談判桌前。

戰後中法籤署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又稱《中法新約》):清政府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承認法國與越南籤訂的各項條約有效,撤退駐越軍隊,開放中越邊境口岸,並承諾在關稅上給予法國商人特別優惠;法軍撤出臺灣澎湖。

通過該條約,法國基本拿到了戰前向中國方面索取的權益,正式將大部分中南半島納入其殖民帝國體系。中國歷史對此評價說:西方列強從此打開中國西南門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深化。

時人曰:(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一、雞肋之戰

關於這場戰爭,首先指出,中法雙方其實沒有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

越南雖然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一員,北部還曾屬於中國版圖,但該地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不能有效轄制,最後還是聽任其游離出漢家體系。歷代王朝只是出於天下共主的虛榮,接納他們作為藩屬國。

中國藩屬制度特別奇葩,除了一些禮儀任務,藩屬國幾乎不需要對宗主國盡任何義務。由於皇帝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慣例是對進貢要加倍回贈,因此藩屬國不僅沒半點用,還構成極大經濟負擔。

當法國照會中國要求「保護」越南時,清政府雖然明確表示不予承認,卻同意就此進行談判。潛臺詞就是,越南給你沒啥,但你就不能顧及一下我面子嗎?

如果法國能像英國人那樣立足經濟利益,在外交上圓滑一些,其實完全沒必要打這一仗。

二、洋人邊將也是禍害

中法雙方走到兵戎相見,很大程度上跟法國遠東殖民當局的本位利益有關。

歐洲殖民者都是相當放飛自我的。這也好理解,殖民地跟本土大多遠隔重洋,聯繫一次最快也要一個月以上,真要事事請示,那什麼黃花菜都涼了!所以按照慣例本土都會授予殖民當局很大自主權,甚至包括一定程度的發動戰爭授權;而殖民當局也就習慣拿雞毛當令箭自作主張了。

時至19世紀晚期,科技雖然有了大發展,但遠程通訊問題尚未明顯改善。當時最便捷的通訊工具是有線電報,但顯然沒有從法國本土直達遠東的線路,最多也就中轉拍發到埃及,然後還是要用低效的郵船送達。法國本土想對遠東殖民當局發什麼指令,沒有一個月是不可能到位的——法國艦隊7月中旬進入馬尾,8月下旬才翻臉,就是在等指令。

僅從經濟利益看,戰前法國已經控制了大半個越南,物產豐富的成熟農業區已盡在掌握,北方多山地區其實相對低價值,不必急於攫取。至於說在廣西方向打開中國西南門戶,那是想多了,該地區地形崎嶇不便深入,只有廣州才是合適的橋頭堡——後來法國搶佔的租借地也是雷州半島的「廣州灣」(今湛江)。20世紀初法國主導修建了滇越窄軌鐵路(昆明至越南海防),但長期貨運量甚小,沒能攫取可觀利益。

真正通過控制中越邊境口岸獲益的是教會,主教神甫們進入中國傳教方便了不少。

但是殖民當局要做業績,不然猴年馬月才能升官?所以他們忽悠了法國政府,軟磨硬泡弄來了援軍。

艦隊一到就由不得本土了,遠徵軍將領同樣有建功立業需求,很容易和殖民當局形成同盟,擴大事態無可避免。於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無法實時掌握前方情況的法國政府,就這樣被綁架著投入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三、李中堂的「慫」

站在清政府的立場,真心不想打這一仗。

當時已經不是1840年了,滿清中樞不再那麼昧於大勢,對中法實力對比還是有所了解的。而長期負責「夷務」,很清楚自己「裱糊匠」本質的李鴻章更有清醒認識。

才初步邁入近代化的中國,顯然不能與早已登堂入室的法國同日而語,雙方資源投放能力有天壤之別。法國固然遠隔重洋萬裡運兵勞師遠徵,清軍要在中越邊境部署重兵也不輕鬆。法國正規軍組織程度,絕對甩綠營、團練乃至半新不舊的淮軍八條街,真打起來幾乎是碾壓性優勢。關鍵是就算走狗屎運打贏了又如何?沒半毛錢收益,卻要花費無算白花花的銀子。

所以李鴻章根本不想打,一心避戰,慫。但這不是他自己就能做主的,他需要說服上司同僚,在這之前他還得儘量拖著法國人。

李鴻章對形勢判斷沒有問題,他畢竟是那個時代最有見識的中國人。他的弱點是怵洋人,總想打「痞子腔」矇混過關,殊不知戰爭不是一方不想打就一定打不起來的。

四、「清流」們的「懟」

李中堂腰杆子軟,滿清政府一樣不硬,在他們多次遭到洋人毒打後,更不敢「輕啟邊釁」。

但當時中國朝野對法國觀感很差。主要是因為法國人講究「價值觀」,長期以天主教保護人自居,攫取殖民利益時總不忘加入傳教條款。這恰恰是清政府最討厭的,19世紀中晚期中國教案頻發,多數原因是相互缺乏了解,但與天主教會過於強勢的傳教方式也是有很大關係。而法國人正是其中最跳的角色——天津教案時法國領事豐大業槍擊通商大臣崇厚那個流氓樣,絕對能讓滿清大員們記恨幾十年。

所以李鴻章的說服工作很艱難,朝廷中以張之洞、張佩綸為代表的「清流」勢力反對尤力。

現在有觀點認為,清流們對國際形勢毫無了解,純粹出於黨爭排斥李鴻章的意見。

這種觀點不是沒有根據,但以偏概全。

二張一些判斷確有拍腦袋之嫌——比如他們道聽途說法國兵敗割地賠款,便想當然以為法國必然內憂外患無力持久,殊不知普法戰爭已過十餘年,法國早賠付完畢並還清相關貸款,重整旗鼓上路。他們又受左宗棠西徵勝利鼓舞,盲目相信「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卻沒有看到左公如何戰戰兢兢步步為營,歷盡千難萬險才取得差強人意的結果。

但他們陣營中有曾紀澤,當時中國最好的外交官,沒有之一。曾紀澤駐外多年,長期往來於英法,見識廣博,有他把關不至於出現原則錯誤。當然,曾紀澤也可能把個人情緒帶進了公事,當年他家老爺子曾文正公處理天津教案弄得幾乎身敗名裂鬱鬱而終。

其實「清流」的主張並不是一定要跟法國人幹一場,而是不輕易退讓。正所謂「能戰方能和」,愛好和平要建立在備好棍子和工兵鏟的基礎上。不做準備一味慫,只能讓敵人更驕橫蹬鼻子上臉得寸進尺。

二張對全球形勢認識不足,但他們也是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運動員,在把握人心上方面並不差——利益訛詐洋鬼子並不比中國人強。這在立意上就高於李鴻章。

五、兩何無奈何,兩張無主張

清流在現代為人詬病的主要原因是張佩綸。

《清史稿》記:(光緒)十年,法人聲內犯,佩綸謂越難未已,黑旗猶存,萬無分兵東來理,請毋罷戍啟戎心,上韙之。詔就李鴻章議,遂決戰,令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佩綸至船廠,環十一艘自衛,各管帶白非計,斥之。法艦集,戰書至,眾聞警,謁佩綸亟請備,仍叱出。比見法艦升火,始大怖,遣學生魏瀚往乞緩,未至而炮聲作,所部五營潰,其三營殲焉。佩綸遁鼓山麓,鄉人拒之,曰:「我會辦大臣也!」拒如初。翼日,逃至彭田鄉,猶飾詞入告。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張佩綸抵達福建後事是積極籌劃抗戰的。他曾主張用沉船阻塞閩江口,使法國艦隊不得侵入,這本來純屬防務調整,但朝廷卻認為有挑釁之嫌,明令禁止。結果法艦長驅直入,形成敵對艦隊戰前同泊一港的奇觀。

即便如此張佩綸也保持著高度警惕,馬江之戰中福建水師諸船都曾啟航開炮——船用蒸汽機需經數小時升火積蓄蒸汽才能帶動螺旋槳,而炮彈火藥作為管制物資也不可能隨時置於炮位,可見一直處於枕戈待旦狀態。海戰失敗完全是因為雙方實力相差太遠,法軍又背信棄義發動突襲——法酋孤拔故意將最後通牒遞交到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而不是閩浙總督何璟或會辦福建海疆事張佩綸,何如璋既非封疆大吏也沒有朝廷授權當然無法回復,當然只能緊急聯繫上級,而孤拔不待收到回復即開始炮擊。

所以張佩綸事前應對上並無不妥,事中不過是自我保護轉移,並非逃避。以當時形勢,哪怕是左公親至,也很難做得更好。

戰後張被革職流放,主要原因是政敵攻訐——「兩何無奈何,兩張無主張」(另一張為福建巡撫張兆棟)的「謠言」之精巧,絕非鄉間紳民能作。

六、乘勝求和

後來李鴻章收留了前途盡毀的張佩綸,還將愛女許配其為續弦——他們的孫女就是大名鼎鼎的張愛玲。

有人據此以為,這是張向李認錯,李寬宏大量予以包容。這完全是腦補加戲!李中堂愛才不假,張佩綸盡心輔弼也是實;但他從未否定自己,不過是他們翁婿擱置這段公案,不作結論。

從某種意義說,如果不是李鴻章避戰思想幹擾,朝廷能放手讓張佩綸搶先阻斷航道,福建水師也丟不了。

李鴻章「慫」論於戰有害,但戰後收尾卻盡顯裱糊匠本色。

一段時間來,國人對李鴻章「乘勝求和法人必不妄求」論調批評頗多。細掰起來,李鴻章做得並不太差。鎮南關大捷固然難得,但卻有僥倖因素,很大程度是老將馮子材憑個人能力擊潰法軍,不能說明清軍戰鬥力佔優。而且法國已大舉增兵,實力已遠遠超過馮子材部,如果再戰勝負猶未可知。此時福建水師全軍覆滅,法軍在臺灣也佔據絕對優勢,實際上中國處於劣勢。

不過有些人為了給李鴻章貼金,一味尬吹說:法國還想再戰掙回面子,全靠中堂手腕圓滑,才挽回大局不致糜爛。這就過火了,李鴻章的長項在於大局底定後出面收場,他對世界局勢的了解,加之善理繁劇的細緻,讓他能夠找到一個相對有利的收官方式。但也僅限於此。

李鴻章雖然領兵徵戰多年,但一直沒打過逆風仗,所以他缺少曾國藩左宗棠乃至曾國荃的韌性或者說狠勁,這也是北洋集團通病。別看現在有些文人把李鴻章、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等人死命吹捧,如果李鴻章等人真有經天緯地的大才,中國近代史會糜爛如此嗎?

本文作者:鱷魚不哭,「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蔣為了讓日軍的入侵方向從北向南轉為由東向西,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日軍的策略,並藉此能讓日軍陷入長期作戰之中。
  • 法國不勝而勝,清政府不敗而敗,清法戰爭的結局該如何解讀?
    1885年6月9日,伴隨著《中法新約》的籤訂,宣告清法戰爭正式結束,清政府也正式承認越南以法國為宗主國。但由於這份合約的籤訂時機太過於特殊,恰好正是「鎮南關大捷」之後,而合約的本質又屬於喪權辱國。若是從字面意思上來解讀的話,就是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法國贏了,但是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性目的,算上損失的話還是等同於輸了;而清政府雖然表面上輸了,但是損失實則也沒那麼大,甚至還有可能是贏了。但問題是戰爭就是戰爭,只要打了就勢必會有個精準的結論不是嗎,贏就是贏,輸就是輸,為何清法戰爭結束後卻得出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結論呢?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美西戰爭中的勝利者美國和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勝利者日本從19世紀末開始了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爭奪霸權的角逐。
  • 中法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何又被稱為是「不敗而敗」的戰爭?
    首先我們看中法戰爭為何爆發? 就在19世紀上半葉時,清朝與法國還是兩個不相鄰的國家,在利益上也沒有什麼瓜葛。但自從拿破崙三世上臺以來,法國在海外加大了擴張步伐,在中南半島地區的擴張也不例外。
  • 中越戰爭越南寧願輸也不出動空軍,到底是為啥?原因有四!
    我國參與的最後一場戰爭就是1979年的時候對越反擊戰。 當年中越邊境戰爭中,越南出動了20萬的正規軍和地方部隊,中國出動了基本上是一樣的兵力去對抗,在這場戰爭中,中國為了保護我國邊境國土不受侵犯,為了保護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拼盡全力用最快的速度贏了這場戰爭
  • 海賊王:縱觀全局,頂上戰爭白鬍子海賊團和海軍到底誰贏了?
    頂上戰爭是海賊王播到現在為止最大的一場戰役,四皇白鬍子和海軍進行了大戰,死傷慘重,影響很大。而在頂上戰爭之後,又進行了幾百集,我們不禁就產生了一種疑問,縱觀全局,頂上戰爭到底誰贏了?今天我就來表達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頂上戰爭對於白鬍子海賊團的影響。
  • 海賊王:縱觀全局,頂上戰爭白鬍子海賊團和海軍到底誰贏了?
    頂上戰爭是海賊王播到現在為止最大的一場戰役,四皇白鬍子和海軍進行了大戰,死傷慘重,影響很大。而在頂上戰爭之後,又進行了幾百集,我們不禁就產生了一種疑問,縱觀全局,頂上戰爭到底誰贏了?今天我就來表達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 都說"辱法辱法","辱法"到底是怎麼來的?
    第一部分,我們先來看看「乳法」的起源。最早的辱法梗可以追溯到英法百年戰爭時期,今天我們拍照合影時比的V字手勢反過來,把手背朝前,手心衝自己,就是英國人在戰爭中對法國人的侮辱性手勢。這一系列戰爭從1337年開始,直到1453年結束,打了一個多世紀。英法兩國之前就一直不對付,積怨已久,戰爭的伏筆,在300多年前就埋下了。
  • 1884-1885年中法戰爭中的臺灣戰場是啥樣的?
    19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第一次和西方列強發生了直接地緣衝突(兩次鴉片戰爭更多的目的還在於通商),這就是在越南,當時已經佔據越南南方的法國殖民勢力北侵,而清王朝一方面不希望邊疆不穩,另一方面也有庇佑自己藩屬國的義務,於是,著名的中法戰爭爆發了。不過,中法戰爭的主戰場除了在越南北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域——臺灣!
  • 贏了收視率,輸了口碑,《跑男》比《極限挑戰》到底差在哪裡?
    贏了收視率,輸了口碑,《跑男》比《極限挑戰》到底差在哪裡?都說真人秀有劇本,而這一點在《跑男》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甚至是在撕名牌的環節中,都有劇本存在,誰輸誰贏都是已經確定好的,而《極限挑戰》則不同,就算有劇本,也一直被嘉賓們所打破,至今,極挑是否有劇本,都是一個謎。
  • 歷經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的李秉衡,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李秉衡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有「北直廉吏第一」「包拯在世,海瑞復生」之美名;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中,面對資本主義列強,李秉衡旗幟鮮明反對侵略、力排眾議主戰,最後身歿殉國。中法戰爭中,取得鎮南關大捷1884年12月,李秉衡以廣西按察使身份調赴龍州,督辦廣州後路軍務、總理前敵營務。
  • 韓戰中國打輸了嗎?停戰後到現在這個事實告訴你答案
    1950年,韓戰的烈火燒及剛剛建國沒多久的紅色中國,應朝鮮方面的求援,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氣勢浩蕩跨過鴨綠江,與朝鮮兄弟共同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韓戰中國打輸了嗎?
  • 揭秘:中法戰爭之鎮南關大捷
    這場戰役使得中國軍隊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在列強的視野中。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1883年法國軍隊派兵攻打越南順化,企圖將越南納入到其殖民體系中去,而越南政府無力抵抗法軍的侵略,被迫籤訂了《順化條約》,從此成為了法國的保護國。
  • 福山說西方不一定輸……那中國要贏了?
    近日,福山接受法國費加羅報專訪,面對在中歐投資協議即將籤訂前顯得惴惴不安的法國記者,福山以一種安撫的話語,替西方打氣,說「西方與中國已展開鬥爭,不一定必然會輸」。既然福山這麼說了,那中國可能要贏。閱讀福山成名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這本書,已是陳年往事,那時還年輕,對自由民主沒有一絲懷疑。
  • 中法戰爭之惑:清軍反敗為勝,為什麼還要與法國議和?
    英國是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在中國攫取利益最多的國家,它始終以霸主自居,中法戰爭這麼大的事,英國是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中國勝利是英國不願意見到的,之前中俄伊犁事件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已被激發,如果再擊敗法國,必將持續高漲,威脅到英國在中國的既得利益。
  • 一個輸不起的人,往往也贏不了!
    人生就像一場賭局,有輸也有贏,如果你害怕輸,那你永遠也別想贏!不管你壓的賭注是大還是小,選擇了就沒有反悔的機會,你要拼了命地去贏,就一定能贏! 人生的成功不在於拿到一副好牌,而是怎麼樣將壞牌打好。做任何事情,我們都不應該半途而廢,哪怕前行的道路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 迪士尼和劉亦菲到底誰輸了?
    劉亦菲輸在"野心",迪士尼贏在"造夢"。迪士尼是一個造夢的王國,它將童年時的夢幻、青年時的夢想以及伴隨成長的靈光一一構造。在這場博弈裡,到底迪士尼和劉亦菲誰輸誰贏?迪士尼:優秀的造夢者,空洞的內核迪士尼的作品就像是荒野裡的一顆種子,只立足於小小的一片土壤,然後用外在的力量澆灌成最嬌豔的花朵。簡而言之就是,立足現實一隅,剩下都靠幻想構思。
  • 《美日戰爭史》之珍珠港!日本以國運為賭注,贏了籌碼,輸了賭局
    實施石油禁運後,日本海軍的石油儲藏量僅能維持一年,日本沒有得到美國更多得支持,反而斷絕了美國得支持,可見日本在這場賭局中先輸了一場。美國也在賭在美日開戰之前,美國人一直認為日本會首先進攻菲律賓,為此美國制訂了一個「彩虹五號」計劃。
  • 孩子「贏了就笑,輸了就哭」,父母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輸了就輸了!」見大家都責問她,青青就撲進媽媽懷裡「譁譁」大哭起來。原來青青玩遊戲輸了,被大家罰出場。青青覺得委屈,於是有了上面的一幕。朋友說:「孩子在家裡都是這樣,玩遊戲都要她贏,我們都讓著她。」贏了就笑,輸了就撒野哭鬧,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
  • 雷神3中雷神和浩克單挑,到底誰贏了?
    電影中關於這個這個情節的最後一幕是錘哥被電,暈倒在地,但是在徹底暈死之前使出了一招龍爪手,接住了浩克那招從天而降的如來神拳,畫面一轉,錘哥赤裸著上身猛然驚醒……這麼看確實不知道誰贏了但是以下三個邏輯點不難分析第一,在這場戰爭進入白熱化馬上就要分出勝負的時候,宗師拿出了他的另類小玩具,電暈了錘哥,那就說明他不希望錘哥贏,不論最後錘哥能不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