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itty 來源|藍鯨渾水(ID:hunwatermedia)
近年來,「益生菌」概念日漸火熱,「養腸胃」、「促進消化」……各種廣告宣傳語層出不窮,其產品也一躍成為健康的代名詞。
益生菌飲料也因此應運而生,現在益生菌飲料大多加入的是乳酸菌,所以又叫「乳酸菌飲料」。
提起乳酸菌飲料,就不得不提起號稱」100億活的乳酸菌「的養樂多,不僅創造了「一個單品,85年,年銷270億」的成績,還落個「一個紅瓶闖天下」的美稱。在2019年就拿下了中國益生菌飲料市場超六成的份額,在華日銷量達760萬瓶。
最近,養樂多在華戰略進一步擴張,踏足化妝品行業賣起了化妝品。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7月23日,日本養樂多集團旗下化妝品品牌「Yakult海外旗艦店」正式入駐天貓國際,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擴張無疑暴露養樂多對中國市場的野心。
不過,對於養樂多來說,無論化妝品在中國的銷售成績如何,它還是那個只靠乳酸菌飲料就能打下江山的公司。
以養樂多為代表的乳酸菌飲料大受追捧的同時,也吸引了蒙牛、伊利、君樂寶、等乳企巨頭開始布局,加入到行業市場競爭中,而在這場乳酸菌飲料爭奪賽中,到底誰才能能成為市場最耀眼的明星?
一、85歲的養樂多,賣起了「乳酸菌」化妝品?
養樂多最初被人們記住,就是它獨特的益生菌概念,還有它只推出100毫升紅色瓶子的低溫乳酸菌飲料。
公開數據顯示,養樂多2002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初期,每天大約銷售6萬瓶,2011年,養樂多憑藉單品戰略,在為數不多的28個城市,覆蓋率不足對手的百分之一的情況下,銷售額一舉突破20億元,坐穩低溫乳酸菌市場的龍頭。
如今,養樂多已不只是活菌型乳酸菌乳飲品,尤其在日本,養樂多已經把益生菌領域從飲品擴張到食品、化妝品、醫藥品領域, 養樂多的化妝品線已經開展了近70年。
其母公司日本國株式會社Yakult集團創業於1935年,1955年,養樂多的代田研究所成立了藥妝部小郡研究所,設廠並開始嘗試生產和銷售化妝品,到1971年開始全面銷售,2006年正式將化妝品業務命名為Yakult Beautiens。
▲圖片來源:Yakult天貓旗艦店
據了解,目前,「Yakult海外旗艦店」產品全部為養樂多日本本土化妝品,品牌有樂珂多、瑞維希、帕瑞奧、頤克堤等,產品涵蓋水乳、精華等品類,產品涵蓋水乳、精華、面霜、面膜、潔面乳等品類。價格區間為100-2000元不等。
在產品介紹上,養樂多的化妝品也突出「乳酸菌」這一賣點,並提出了「以乳酸菌之力,助肌膚自然之力」的slogan,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但從市場認知度看,通過觀察一些電商類平臺發現,很少有關於養樂多化妝品的分享及討論,其中,活躍度較高的小紅書平臺也僅有548篇筆記分享,人們在帖子中提及較多的,還是「原來養樂多也有化妝品」。
雖然化妝品業務並不盡如人意,但是養樂多乳酸菌飲料在華市場卻穩列前位。
據相關數據表明,2019年,養樂多公司在日本國內的銷售額達到2591億日元(約合169億人民幣),在中國市場拿下了益生菌飲料市場超六成份額,在華日銷量達760萬瓶。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市場,養樂多對中國市場有著更大的野心。雖然,養樂多低溫乳酸菌飲料實現了中國益生菌飲料市場超六成份額,但隨著伊利、蒙牛、君樂寶等大型乳企入局,養樂多的市場份額面臨被瓜分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養樂多另闢蹊徑引入化妝品,但其化妝品品牌認知度較低,養樂多想借化妝品擴張在華版圖難度較大。
乳酸菌飲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賽跑式競爭的邏輯是打敗一個對手會有一個新的對手出現。在乳酸菌飲料市場已經存在了整整85年養樂多,如何與老品牌角逐市場?
二、中國乳酸菌飲品百億市場,行業巨頭爭奪賽!
如今,乳酸菌飲料時代已經開啟。當前國人的乳製品消費已經日益成熟,乳酸菌飲料不再僅僅是簡單的零食飲料,而更多地開始扮演幫助腸道健康的角色。
據了解,乳酸菌飲料市場分為兩大品類:常溫乳酸菌飲料和低溫乳酸菌飲料。
乳酸菌飲料市場現狀究竟怎麼樣?乳酸菌飲料未來的發展潛力如何?我們通過相關資料收集和市場數據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市場規模
近年來,中國乳酸菌飲品市場保持了較為快速的發展,2015-2019年,乳酸菌飲品保持了11.2%的平均複合增長率,至2019年市場規模約為364.8億元。未來乳酸菌飲品市場將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預計2020年有望達到389.3億元的規模。
▲數據來源:EuromonitorInternational、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其中,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的增長快於整體乳酸菌飲品市場的增長速度;2015年,中國大陸的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僅為77.2億元,至2019年達到148.8億,預計至2020年,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有望繼續增加到160.6億元。
由此可見,常溫乳酸菌飲料市場規模一直會大於低溫乳酸菌飲料市場規模。
究其根源,常溫乳酸菌飲料擺脫了冷鏈限制,它的重點市場是在在下線城市及鄉鎮,這些地方貢獻了85%的銷售額,而低溫乳酸菌飲料的重點市場是在上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場的銷售額佔比達到51%。
銷售渠道
由於重點市場不同,所以這兩類產品的銷售渠道也有較大差別,常溫乳酸菌飲料在傳統渠道中的銷售額份額超過 60%,而低溫乳酸菌飲料在現代渠道中的銷售額佔比超過 90%。
不過無論是常溫乳酸菌飲料還是低溫乳酸菌飲料,近幾年在便利店渠道中的銷售份額增長都比較快。
品牌競爭
從當前各品牌的市場定位來看,常溫乳酸菌飲料基本定位中檔市場。低溫乳酸菌飲料市場定位在各品牌之間卻有所差別,中、高檔皆有。
但總體而言,常溫乳酸菌飲料品牌的訴求是相當一致,即「 72 小時發酵、0 脂肪」。
當前常溫乳酸菌飲料市場上有 100 多個品牌,競爭強度越來越大,面對多口味、系列化、全面開花的中國式市場邏輯,養樂多的爆款策略使其在市場佔有率上具有絕對優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市場上的乳酸菌飲品,蒙牛、伊利都是養樂多在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在2011年,蒙牛推出低溫乳酸菌飲料「優益C」,伊利緊隨其後推出「每益添」,還有君樂寶的「君暢」......蒙牛、伊利和君樂寶的參戰,攪活了乳酸菌飲料這塊被忽略的市場。
從2014年開始,娃哈哈、美樂多和好彩頭等企業,紛紛拿出100毫升常溫乳酸菌產品,參與到這場爭奪乳酸菌飲料市場的戰爭中來。2014-2015年,包括黑牛、蠟筆小新、花花牛、小樣以及韓國等一二線品牌以及國外品牌紛紛分羹常溫乳酸菌市場。
無論是常溫乳酸菌飲料還是低溫乳酸菌飲料,它們的產品還處於成長期,市場尚未走向壟斷,這意味著各品牌都有滲透機會。
產品創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需要限制糖攝取的人群的比例日益增加。為了滿足這部分人群對於益生菌的需求,養樂多於2016年1月起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新品——養樂多低糖。
與此同時,迅速成長起來的85後、90後消費者正在逐漸成為飲料消費的主流,僅90後和00後在所有飲料的消費中已佔到約50%,而這部分消費者除了對產品功能訴求關注外,更多個性化需求也成了吸引他們的亮點。
伊利「每益添」產品賣點是添加丹麥進口L.casei431菌種,每百毫升含活菌從300億上升到600億。蒙牛「優益C」產品賣點是添加丹麥進口LC--37菌種,每百毫升含500億活菌。光明「每日千億」產品賣點是添加植物乳桿菌,每瓶250mL乳飲料含有千億植物乳桿菌ST-Ⅲ活菌......各個品牌主要的創新方向集中在健康、風味、場景和便利上。
業內專家認為,乳酸菌飲料迅速增長的原因是,目前消費者對飲料的需求趨勢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不再追求解渴、好喝的基本功能,而是轉向健康和營養的功能訴求。
三、乳酸菌飲料飲品「被神化」,是調節胃腸還是自欺欺人?
近幾年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市面上標榜健康功效的乳酸菌飲料越來越多,在很多人看來,常喝乳酸菌飲品有助於平衡腸道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問題。
市場上五花八門的「無糖」、「0脂肪」乳酸菌飲品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甚至有一些人用乳酸菌飲料來代替乳製品。
同時,也有以一種聲音認為乳酸菌飲料含糖高、營養價值低,長期飲用的話,實際上是人為增加了肥胖等疾病的風險。
乳酸菌飲品和乳製品一樣嗎?是不是因為含有乳酸菌、益生菌就更有益健康呢?
從飲料的構成和製作過程上來看,乳酸菌飲料一般都是在乳酸菌發酵後的乳業中加入水、糖和形成不同口味的食品添加劑。一般的乳酸菌飲料採用的都是冷鏈工藝,以保證菌種的活性,因此製作出來的乳酸菌飲品通常需要冷藏。
再從含糖量方面來看,鍾情於乳酸菌飲料的人總把它的「無糖」、「0脂肪「掛在嘴邊。但是,我們看到的營養成分表中,常見的乳酸菌飲料100ml就含糖15克左右,比可樂含糖(10g/100ml)高多了。
▲圖片來源:養樂多乳酸菌飲料營養成分表
此外,從營養方面來看,乳酸菌飲料中蛋白質和鈣含量也比較低,通常只有牛奶和酸奶的三分之一。以養樂多為例,據成分表顯示蛋白質含量僅為1.2g/100g。
與乳酸菌飲料相比,酸奶中也有益生菌,雖然數量通常比乳酸菌飲料少一點,但因為蛋白質、鈣的含量都更高,因此總體營養價值是高於乳酸菌飲料。
很明顯,養樂多等乳酸菌飲料並不能取代乳製品這點毋庸置疑。
綜合來看,乳酸菌飲品對於調節腸道健康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千萬不能迷信宣傳廣告上的保健作用。
另外,消費者在選擇市場上的乳酸菌飲料時,一定要看清產品配料表,看清乳酸菌的含量是否靠前,以便幫助自己做出明智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