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大權旁落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2021-01-15 小明開眼看歷史

事實上,據《晉書》記載,陰養三千死士之人,並非是司馬懿,而是司馬師!而且司馬師這個人,在當時的魏國可是與夏侯玄、何晏等人齊名的,他沉著穩重,素有雄才大略,司馬懿之所以在如此高齡,還放不下對權力的追逐,很可能是為了司馬師!而司馬師也是整件事情後面的推動者!

試想一下,當時的司馬懿都已經是70歲了,算起來都已經是一個將死之人了,他是有多大的執念,才會去想著奪取曹魏的大權?而且司馬懿在擊敗曹爽後,僅僅過了2年就死了,可以說,他基本沒咋享到福。很多人都想不通,為啥司馬懿會在那個時候去奪權,不合理啊?而且就司馬懿之前在曹魏的表現來看,那可是一個大忠臣啊,難不成說司馬懿一直是對曹魏有覬覦之心?這一種觀點本文是不太認同的,司馬懿要是早有異心,曹魏能人也不少,怎麼可能讓司馬懿成長到如此地步?真當曹魏上層都是些酒囊飯袋?

本文認為,司馬懿之所以在70高齡,還想著去和曹爽爭權奪利,完全就是為了後代著想!說白了,司馬懿是在為後人謀福利!為司馬師謀前程!

司馬師這個人志向遠大,而且他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強,司馬懿也算是一代梟雄,兒子司馬師的表現他都是看在眼裡的,在自己臨死之前,也許司馬懿想要助司馬師一臂之力,也算是他這個當父親的對兒子的最後一次幫扶。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晉書》的記載了。

《晉書》: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這份記載中,宣帝指的是司馬懿,文帝指的是司馬昭,帝指的是司馬師。從當時的記載來看,司馬懿誅殺曹爽的計劃,是和司馬師商量了的,並沒有和司馬昭商量,由此可見司馬師和司馬懿二人才是最後的主謀。而且當計劃實施的前夜,司馬昭被嚇得睡不著覺,可見他之前並沒有心理準備。而司馬師鎮定自若,可見這件事情其實在他內心已經是謀划過很多次了,所以他並沒有多少擔心。而最終司馬懿的那句感嘆「此子竟可也」其實也是他對司馬師的讚美,說明司馬懿確實沒有看錯人!

再說到三千死士的問題,為何司馬師一召集,這些人就全部前來,死心塌地地聽從命令呢?實際上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司馬懿雖大權旁落,但威嚴仍在

司馬懿好歹也是四朝老臣,從曹操到曹丕、曹叡、曹芳,他的資歷可謂是非常的老了。而且作為曾經的大將軍,抵抗蜀漢、掃平遼東,司馬懿可謂是戰功赫赫,更重要的是,司馬懿還是兩任託孤大臣!曹丕曾向他託孤曹叡、曹叡向他託孤曹芳,這種顯赫的背景,有誰敢小覷?

曹爽架空司馬懿,其實也是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司馬懿給升為了太傅,這在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眼中,司馬懿這是升官啊?威嚴更重!

當三千死士被召集起來後,他們聽從的是當朝太傅的命令,雖然這個太傅並無大權,但是那些死士不懂啊!普通老百姓哪知道什麼官職掌握什麼權利?他們只知道太傅是個大官,聽他的準沒錯!我們現在的很多人不是非常理解當時人的想法,其實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後人的角度,我們清楚地知道司馬懿的權力已經是被架空了,但事實上當時很多的百姓就如同是吃瓜群眾一般,他們並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樣,這三千死士也是不知道事情真相,他們只知道跟著幹就完了!

二、死士的構成

在歷朝歷代,陰養死士都是一個大罪!如果你是司馬師,你會選擇哪些人做死士呢?很明顯,司馬師會選擇更易服從命令,更聽話之人,即便是讓他們上刀山下油鍋,他們也不會拒絕,這才是司馬師想要的!那麼哪些人比較容易聽司馬師的話呢?這裡面其實就有三種。

第一種是沒有活路之人,這些人可能犯了罪殺了人,活不下去了,但是司馬師幫他們換了一個身份,成功的讓他們活了下來,離開了司馬師,他們將再次被捕,丟掉性命。所以為了活下來,他們不得不誓死效忠司馬師。

第二種是投機分子,這種人出身低微,沒啥前途可說,按照正常情況,他們只能渾渾噩噩度過一生,但是跟著司馬師,他們可以吃香喝辣,而且還能夠掙得功名前途,於是他們對司馬家死心塌地。

第三種是想報答司馬家之人,司馬家畢竟為官多年,名聲還是比較好的,而且受過他們家恩惠的人並不少。在古代,知恩圖報是一種美德,很多人受了司馬家的恩惠,希望報答,於是司馬師便將他們編入了死士行列,這種人,對於司馬家的命令是言聽計從的,因為在他們的價值觀看來,他們做這一切是為了報恩,是公正的!

從三千死士的構成來看,他們對司馬家族都是非常忠心的,一般情況是不會反對司馬家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跟著司馬家能夠做大做強,而離開了司馬家,他們不僅有可能混不好,更有可能因此丟掉性命!

三、司馬家族權勢仍在

當初曹爽架空司馬懿,其實並沒有把事情做絕,他並沒有像司馬懿一樣的狠心和絕情,並沒有把司馬家斬草除根,所以說我們表面上看司馬懿是被架空了,沒啥大權了,但實際上司馬家的其他人還是在朝廷擔任要職的。當時司馬師就還擔任著中護軍之職,憑藉官方職權,他成功的率軍屯住在司馬門,控制了京都。司馬家的權勢仍在,說明他們是有朝廷背景的,手下的那三千死士不明真相,又怎麼可能背叛他們呢?

不過說實話,高平陵之變的真正關鍵並非是這三千死士,這些死士大多是烏合之眾,在真正的軍隊面前,他們還是不堪一擊的!司馬懿之所以最終能控制京都,擊敗曹爽,其實還是因為朝廷眾臣和太后都站在了司馬懿這邊,曹爽太不得人心了!

結語

司馬懿權力落空後,為何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其實這裡面主要是因為司馬師在挑選死士的時候,也是做過甄別的,這些人大多是沒啥活路或者對司馬家十分忠誠之人。而且當時曹爽並沒有將司馬家斬草除根,曹爽只針對打擊了司馬懿一人,司馬家的其他人還在朝中掌握權力,而司馬懿本人乃四朝元老、託孤大臣,威望非常高,最終三千死士都被司馬懿的威望給震懾住了,願意司馬懿死心塌地的追隨。

相關焦點

  • 司馬懿能成功奪權,靠的是「陰養死士三千」,為何沒有被曹魏察覺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據史書記載,司馬懿在奪取政權之前,秘密培養了三千名可以為他而戰的死士,按理來說像司馬懿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當朝執政者的密切關注,但是為何沒有人發現司馬懿秘密培養了死士三千呢?這其中的緣由其實大有文章。
  • 司馬師在戒備森嚴的首都洛陽「陰養死士三千」,是怎麼做到的?
    根據《晉書·景帝紀》記載:「帝(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說的是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頭天晚上把這件事給兩個兒子說了。兩個兒子是截然不同的反應,司馬昭一整晚都沒有睡覺,而司馬師像平常那樣呼呼大睡,但第二天一早突然就冒出來了三千人。
  • 司馬懿「陰養死士三千」,究竟是真是假?若是真又為何沒人發現?
    幾乎大家都聽過"空城計劃",在諸葛亮的精明中將司馬懿的膽怯和無能顯露無遺。但從結果來看,司馬家族是那段歷史的贏家。空城戰略的勝利,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將軍應有的謹慎。在《晉書》中,記載著一段玄乎的說法,那就是"養死士"。可以,要說司馬懿秘密地養了三千個死士。為什麼沒被別人發現?
  •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全靠殺手鐧「三千死士」,為何多年沒人發現?
    曹魏正始十年,遭受排擠的司馬懿,利用當權的大將軍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兵權,並最終誆騙曹爽回京殺之,從此獨專國政,開啟了司馬家掌權的時代。根據《晉書》記載,在這場關鍵政變中,司馬家的「三千死士」是主力軍,他們似乎從天而降,殺得洛陽守軍措手不及。
  • 司馬懿發動政變靠三千死士,曹爽手裡也有數千兵馬,真打能贏嗎?
    正始十年,也是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國皇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等人,前往洛陽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高平陵,當時,跟隨曹爽一起的,還有他的兄弟曹羲、曹訓等人。等曹爽一行出了京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隱忍了十年,終於等到了機會,立即動手了,派兵先佔據了武庫,然後,關閉城門,控制了京城,再親自率兵出城,駐紮在洛水浮橋,以防不測。當時,本來被架空的司馬懿,明升暗降,當了太傅,沒了兵權,但是,司馬氏利用平時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了政變。
  • 手裡有兵權有皇帝的曹爽,如若放手一搏,會有機會反殺司馬懿嗎?
    隨著曹爽兄弟離開洛陽,曹爽一黨群龍無首,蟄伏了數年的司馬昭憑藉著手中的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陽城,而後又假借太后詔命,罷黜了曹爽兄弟及其黨羽。隨後,曹爽向司馬懿投降,不久便以謀反罪名被殺。曹爽的這一舉動與最後落得的下場,令後人無限唏噓。不禁讓人發問,如果曹爽能夠靠著手裡的虎符和魏少帝放手一搏,他能否有機會反殺司馬懿,重掌大權呢?筆者認為,這是有機會的。
  • 劉宏偉律師點評「司馬懿三絕招」
    告訴我們一個人再怎麼富有才華也要學會隱藏,藏住自己的本事,謀定而後動,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之時,就說過一句話,我拔劍這是在這一刻,可是我磨劍卻磨了二十幾年   司馬懿入仕遇到的就是雄主曹操,曹操被世人稱為「奸雄」,在他面前楊修「因為讀懂了曹操」被殺,司馬懿深諳這個道理,必須「隱忍孤獨」,在曹操面前絕不能炫耀和表功,這就需要司馬懿的處世智慧「做人一定會裝,不會裝的人成不了大事」這一切的表象都是隱忍和孤獨
  • 從《三國演義》中讀出司馬懿的「四個鮮明特質」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說到司馬懿,相信大家還是有一定了解的,因為關於司馬懿的典故確實也有不少,比如,率軍拒蜀、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受「巾幗之辱」、「裝傻」騙曹爽,等等。再加上,前一段熱播劇《軍事聯盟》,更是給觀眾科普了一下司馬懿的一生和故事。
  • 司馬懿為何那麼會生?倆兒子都是人才,司馬師是否比司馬昭強
    司馬懿就想把家族企業傳承下去而已。為此司馬懿給司馬師找了一門好親事,讓他娶了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的女兒夏侯徽做老婆。而夏侯尚是曹魏重臣,也是夏侯淵的侄兒。因此司馬懿希望能夠和夏侯家達成姻親關係,以此保全司馬家族。
  • 司馬懿是如何奪得大權?為平定天下祭奠了基礎
    司馬懿是如何奪得大權?為平定天下祭奠了基礎《晉書·宣帝紀》記載了兩件事:一是曹操知道司馬懿野心極大,又聽人說他有"狼顧相",特意把他召來,叫他前行後顧。果然司馬懿身子朝前,脖子可作一百八十度的轉動。二是曹操曾做過次夢,夢見三匹馬同啃一槽。
  • 司馬懿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為何不救?
    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之變,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對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選擇放棄抵抗。不久之後,曹爽兄弟與其親信黨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並一起被屠滅三族。在誅滅曹爽三族後,曹氏武將受到重創,這促使司馬懿奪取了曹魏大權。
  •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權,為何沒有發生內鬥?
    換句話講,司馬昭還沒資格和他哥哥鬥。首先司馬師作為長子,乃是司馬懿欽定的接班人,司馬家的少主。這是明面上的實力碾壓,司馬昭從娘胎裡就已經輸了一成。再者,就從個人能力上講,司馬昭也比不過哥哥司馬師,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造高平陵之變中。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而司馬懿在魏國人才凋零之時,獨立扛起了保衛魏國疆域的大任,隨後更是通過高平陵之變奪取了魏國軍政大權,為其孫司馬炎篡位稱帝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述四位人傑都各有各的特色,諸葛神算、龐統神謀、姜維果毅,而司馬懿的過人之處則在於其隱忍。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哪怕是世界歷史,都未曾有人如司馬懿一般隱忍。
  • 曹操對夏侯家族恩重如山,司馬懿奪權時候,為什麼沒人阻止
    怎麼回事,由於她們實際上許多是協助司馬家奪得曹家天地的元勳。而這一切都從曹爽的「神助攻」談起。曹爽和司馬懿並受魏明帝曹睿的託孤,在其中曹爽佔核心,司馬懿一度被奪走了權力,當上一個浮名的太尉在家裡養老服務。可是曹爽和他手底下的一群小夥伴們例如何晏、鄧颺等掌權朝廷,賣官鬻爵,牴觸曹魏的元老和元老的子孫後代舊臣,把朝廷搞得人心惶惶。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真的私養了死士3000嗎?史書上是怎麼說的?
    司馬懿為了扳倒曹爽,裝瘋賣傻,還偷偷培養了3000敢死隊,但從史書上看,裝瘋賣傻是有,3000死士沒有記載,該不該信呢?喜歡《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的人,最激動人心的畫面,莫過於他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穿著一身紅衣服,高舉佩劍,面目猙獰,大喊「起事」兩個字了。
  • 司馬懿作為跟諸葛亮媲美的權臣,為何死後不讓後人去祭拜自己?
    司馬懿像隨著時間的流逝,曹操下位,他的兒子曹丕繼位,他聽從曹操的遺言:不能重用司馬懿,但在那時的朝政下,不得不繼續選用司馬懿。等到曹丕過世後,他的兒子曹睿繼位,依然傳著"不能重用司馬懿"的遺言,但這已經是三代傳位了。在時間的支配下,司馬懿也慢慢的在朝廷中扎穩腳跟,地位得以上升,無人威脅得到,這使得司馬懿的早造反的希望愈演愈大,但司馬懿的性格屬於忍耐類。
  •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一人,最後司馬家族被他斬絕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一人眾所周知,司馬懿靠自己的力量為司馬家奪取了非常顯赫的地位和權勢,其後期也成為了掌控魏國朝政的重要朝臣,也正因如此,司馬懿成了諸葛亮的心頭之患。魏明帝的兒子剛剛繼位的時候年紀還非常小,不能妥善地處理好各種政務,而在當時,他最信任的兩位大臣正是司馬懿和曹爽。
  • 藏在歷史裡的司馬懿
    曹操讓司馬懿出來做官,卻又不重用他,一直到曹操死,12年的時間,司馬懿始終未擔任實職,他只能默默忍受,小心謹慎,才能在曹操手下生存。曹丕登基以後,司馬懿才開始崛起。曹丕死後曹叡即位,曹叡大體上是信任司馬懿的,但也有很多時候頗為疑慮,他曾問尚書令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君臣倆對司馬懿能否忠於魏王朝都持懷疑。
  •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卻漏掉了一個人,最後司馬家族被他斬殺
    曹爽三族被司馬懿處死在當時的後期,司馬懿憑藉自己家族的力量靠自己長久的生命,在朝堂上面扶著曹操的兒子,同時也為司馬家賺得了非常顯赫的地位。在司馬懿的後期可以說自己是朝堂上面的眾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爽聯合眾人排擠司馬懿,更過分的是,他還要把司馬懿變成無實權的太傅。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為何不跟司馬師爭權,還能繼位呢?
    司馬師掌握曹魏的大權,與其說有個好爸爸,倒不如說自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以說,司馬師掌握權力,有繼承司馬懿的因素,更多的還是靠自己的實力拼搏而來的。他不僅愛拼而且還會拼,在治國理政用兵上都有很強的能力。在淮南三叛中,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參與第一次王淩之叛、第二次丘儉、文欽之亂、第三次諸葛瞻起兵的平叛。在高平陵之變的前夜,司馬昭又緊張又激動,都睡不著覺,而司馬師非常鎮靜,得到了司馬懿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