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歸隱抉擇和詩意人生

2021-01-08 文化的理想國

陶淵明的一生,一言以蔽之:真。其志真,性真,情真,人真,詩文真。生逢「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聞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的時代(《感士不遇賦》序),他為人的真實,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他一切任性順情,順其自然,從沒有半點虛偽,沒有一絲矯情,也從不加掩飾,一切都寫在詩文中。這是他的性情,也是他的人生境界。他在詩文中不談老莊,卻最得老莊思想的真義。元好問說他是「此翁豈作詩,真寫胸中天」。謝榛說陶詩是「寄致味於淡然」,「淡然」是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淡然」的人生方見出人生的「至味」。

陶淵明(372—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他的一生以三十四歲時辭去彭澤縣令為界,分為因貧而仕與歸隱田園兩個時期。少年時,他「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面對家徒四壁,「家乏」「屢空」的生活,他卻是「常晏如」,安然處之,寄情於琴書,置身事外,因為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超脫世俗,熱愛自然,熱愛自由,真實與淡然,就是他少年時代的生活與性情。

但他畢竟是名門之後,曾祖陶侃做過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外祖父孟嘉做過徵西大將軍。這樣的家世,先輩的功業及高尚的品德,自然使年輕的陶淵明萌生建功立業的大志,而不會去貪求富貴。「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猛志逸陰海,騫翮思遠翥」,這是他的理想與抱負。

但是,生逢晉宋交替、社會動亂、政治黑暗年代的他,卻不曾付諸過行動,因為他踐行的是老莊「知其不可為而不為」的處世態度。這是陶淵明前半生的第一個階段,《五柳先生傳》是他此時人生的自況。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結婚生子,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一去不復返,僅憑耕種養活不了妻子兒女,陶淵明不得不另謀生計。「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猶如現在出門打工,他無奈地放下農具,去學做官。「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雖恥於做官,但為饑寒所驅,也只好「身為物役」了。

「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月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雖然是暫時告別家同親人,也是依依難捨,看到天上的飛鳥,河中的遊魚,不由想到一入官場便要失去自由,頓生慚愧之意。「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回想起年輕時任性縱情、自由自在的日子,陶淵明倍感人生的無奈。

陶淵明為了養家,斷斷續續先後做過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縣令。沒飯吃了就去做官,官場令他不堪忍受了就辭職,貧而仕,仕而辭。最後一次是做彭澤縣令,只幹了八十多天。年終時「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日:『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此後,又有朝廷或州府幾次讓他做官,他都拒絕了。

陶淵明決絕官場,其原因主要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熱愛自由,熱愛自然,秉性難易;「真風告逝,大偽斯興」,「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政治的黑暗,偽善猖行,羅網密布,也使得他「逃祿而歸耕」,既是為了自由,也是為了避禍。「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口腹自役」「心為行役」,「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是陶淵明對前半生的總結與反思。而「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是他對人生頓悟後的最終選擇。既然「無適俗韻」,老子的「守拙」便必然成為他的生活態度。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他的院子與村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是他的躬耕生活和田園樂趣。

他是個隱士,甘願做一個鍾子期那樣的隱者。「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興致發時,他「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靜穆時,他獨坐窗前,清風習習,絕塵想忘形骸,覺得自己是「羲皇上人」,「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這是他心境之淡然。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何等的飄逸,何等的恬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的身心已完全融入了田同生活與大自然之中,從「人和」中得到「人樂」,在「天和」中盡享「天樂」,身與鳥共飛,心與雲同遊,臻於忘然、忘我、忘塵世逍遙自在的人生境界,這便是陶淵明悟到的生命的「真意」。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人生苦短,何不順隨心性,率意而為?在生命面前,富貴毫無價值。生命至貴,生命的真諦在於自由,自由在於樂天安命,順應自然,回歸自然,這是陶淵明對人生的徹悟。

儒生從陶淵明的思想裡找忠仁,佛徒們從陶淵明的心性裡找修養,近代的一些學者,則因陶淵明思想中的莊老之旨和他靜穆飄逸的性情,批判他消極無為,頗多微詞,而實際上,他亦有「猛志」「金剛怒目」。他關心時事,不滿現實,悲憫民生,《擬古》、《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都是他人生這一面的反映。

但他的「猛志」與黑暗現實的碰撞,給他留下的只有心中那無法消除的傷痛。他的理想由年少時的縱橫天下、建功立業,最終變為對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人平等,相親相愛的和諧社會的嚮往。他把這種理想寫進《桃花源記》裡,是老莊無為而治社會理想的藝術化再現。而他自己,也全然泯去後天經過世俗薰染的「偽我」,返歸一個順應自然、恢復本性的「真我」。

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徹了宇宙和生命,才有了一個自由真實而又恬淡自然的詩意人生。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首詩將哲理與詩意完美融合
    陶淵明喜歡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又喜歡寫詩,寫得多了便成了一組詩,這組詩的名字就叫《飲酒》,總共二十首。這二十首已經成為十分有名的詩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哪首呢?當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了,這是《飲酒》詩的第五首,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首詩。
  • 在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下,感受陶淵明的開放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解放路在人民境內,沒有車馬喧囂。問你何能爾?遠離心臟。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上的空氣日夜都很美,鳥兒們也會互相回報。這是真的,但如果你想分辨,你已經忘了你的話。--欣賞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感受陶淵明的開放性這首詩主要有兩種意境,這首詩的前四句是一層,描述了詩人擺脫世俗煩惱的願望,後六句描述了作者在田園中的收穫,《好好玩》還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高潔的個性。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陶淵明便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一抹亮色。初涉官場,陶淵明還不知世道昏暗,昂首挺胸地懷著「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不敢至!」的理想,毅然踏上徵程。誤入塵網的陶淵明性情閒淡,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格格不入。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的南山在這裡,你的南山在何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飲酒》中這句詩傳頌度很高,表明了當時他想歸隱山林的心志,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只想在清淨自然的南山下,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南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心目中的桃花源,也是心心念念之地,或者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在我們常州,也有一個叫做南山的地方,因地理位置位於常州溧陽的最南端,被稱之為南山。圍繞南山,有著三大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目湖山水園、南山竹海和御水溫泉,整個南山片區,就是一座天然大氧吧。
  • 陶淵明:仕宦生涯,半生撕扯半掙扎。一朝抉擇歸隱去,採菊東籬下!
    今天,就來聊聊陶淵明的中年撕扯和歸隱抉擇。 可以說,陶淵明也是官宦之家。在他八歲之時,父親便去世了。失去了頂梁柱,家庭生活貧寒困難。其在詩篇《有會而作》中寫道,「弱年逢家乏」。 二十餘歲,陶淵明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雖然他曾說,出仕只因家貧、只為謀生,但在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下,他也有建功立業、積極入世的渴望和追求。在其《雜詩》中有云:「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啥不是「西籬」,原來很有講究
    「東籬」語詞組合在一起,便是院落籬笆牆的東牆。中國古代社會以「左」為上,左者,東也。東面是太陽升起的方向,乃是生命起始的方向,所以有著積極的生命精神與意義。於是,我們在中國古代詩歌裡,可以見到「東籬」的語詞,卻絕無「西籬」的說法,因為「西方」是生命逝去的方向。因此,僅僅是一個「籬」字,就有著人生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僅僅是一個「東」字,便充滿了生命跳躍的。
  •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該怎麼讀?蘇東坡早就已定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是東晉時的著名文學家,他是名門之後,也曾抱有對仕途的期望和拯救黎民蒼生的使命感在宦海沉浮十餘年。然而,在反覆往返於仕與耕之間多次後,陶淵明發出擲地有聲的豪言「不為五鬥米折腰」,便決意歸隱林泉。看破世間百態的他,縱情山水之間,盡情歌詠農家之樂,才成為中國第一個田園詩人。至於說這一首詩,在陶淵明的眾多作品中,地位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它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以質樸的語言,歌詠了田園生活,展開了詩意畫卷,也是歷來文人膾炙人口的名作。
  • 採菊東籬下的菊象徵什麼 採菊東籬下中的菊的意象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詩句,很多人都十分嚮往這樣的日子,便以此詩來表達自己的嚮往之情。那麼大家是否知道「採菊東籬下」的「菊」象徵著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紹興新昌天姥山有一個千年古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據《紹興府志》記載"南山,在縣南四十裡,脈從天姥來,群峰疊拱如環城,其中稍寬,廣容數百家。"南屏王氏的先祖王勝寶來到天姥山中的南山在此卜築居住下來。這裡的村民過著陶淵明筆下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南山村榮獲《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菊品即人品:陶淵明與菊,人花合一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陶淵明歸隱田園、韜光養晦,不失為有節之士的上佳選擇。《易經》曰:「潛龍勿用」。潛,隱也;龍下隱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他為了延年益壽,在院子裡種上了菊花,以便隨時服用。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些詩作借酒為題,抒寫作者對歷史、現實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充分表現了詩人的高尚品質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其第五首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當時正值東晉滅亡前夕,改朝換代已經不可避免,作者因此感慨良多,以飲酒來抒寫情志。陶淵明否定權力、財富、名譽等世俗價值觀,讓人追隨自然,回歸自然,從而維護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實現人的價值,回到人的「真性情」上來。
  •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東籬」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描寫隱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淵明作為隱士之宗,田園詩創始人的位置。
  •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01溯源:採菊東籬下「東籬」第一次出現在隱逸大師陶淵明的筆下: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一首表達隱逸情懷的詩歌。
  •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都寫了廬山詩,你最愛哪首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都曾留下千古聞名的廬山詩,你覺得哪首最好?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採菊東籬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快意瀟灑,那才是詩和遠方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一份難得的閒情逸緻讓人心生嚮往,偷得空閒,煮上一杯清茶,聽著窗外細雨,讀陶淵明詩文,仿佛也隨他進入了山水田園,快意灑脫,將心中煩憂盡忘於此。他寄情山水遠離世俗紛爭,是對人生失望透頂刻意麻痺自己,還是與時光握手言和真正瀟灑自在?早期陶淵明的家境並不算壞,直到八歲時父親早逝,家道逐漸敗落。他自幼便修習儒家文學,也看道家經典。喜愛閒靜之地,在他《歸園田居其一》中便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官迷陶淵明是怎麼混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的?
    在這種險惡的政治生態下,陶氏子孫迅速認清了形勢,很快往低調靠攏。陶淵明有一伯父陶淡,打小喜歡仙術,一生沒有娶妻。祖上留下財產千萬,從不過問一句。最後離家出走,隱居深山,服食絕谷,不問世事,蓋幾間小茅屋住著。每天研讀易經,養一頭白鹿做伴。如果有人拜訪,立馬搬家,讓他們找不著。州裡想舉他為孝廉,他聞之落荒而逃,人們再沒有見過。陶淵明父親陶逸,也是終身隱居不仕。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第一,體現了陶淵明作為封建社會中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品格,他「不慕榮利」,「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費」。他寧願過比較貧困的生活,也決不肯混跡官場,幹那些趨附鑽營、勾心鬥角的事,不肯喪失人格的獨立和心靈的自由,即所謂「質性自然,非嬌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因此他任彭澤令才八十餘日,便再也忍受不住,棄官而去了。
  • 偶爾慢下來,閒坐喝茶,感受田園般的悠然靜好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悠然、靜好的田園生活成為很多人的嚮往。於是,我們點開手機裡一條條田園生活式的視頻,隔著屏幕感受放鬆愜意,從而暫緩焦慮。視頻之外,回歸到現實生活,身處車水馬龍、整日奔波忙碌的都市人,如何感受田園般的悠然靜好?
  • 歸隱和歲月靜好?這才是陶淵明的真正人設!
    王明明 1982年作 採菊東籬下陶淵明認為,宇宙生命是一自然而然的運化過程。這也意味著,一切生物的榮衰興替乃自然運化之常理,生生運化,不依人意志而轉移,人無法抗拒,故不可執著。他認為人生命中種種痛苦,都是由對「幻化」世界的眷戀所造成的。
  • 異時空交融 看東晉時期陶淵明和近代美國艾默生的思想之辯
    陶淵明和愛默生都崇尚自然,主張「歸隱」自然,在自然中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飛升。對於自然、農村的熱愛和歌詠是他們詩歌的一大共同點。他們都喜歡居住在大自然中,遠離喧囂的都市。陶淵明歸隱田園,愛默生在遊歷歐洲後定居在他出生的村落,一直到死。他們留下了一系列歌詠自然的作品。陶淵明棄官歸隱,流連於自然、田園中,被稱為隱逸詩人、自然詩人或者田園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