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學院
案例|劉暢接班七年三換總裁,新希望搭班子背後如何尋找「新希望」
文:劉青青 石丹
新希望又換總裁了。
日前,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000876.SZ,下稱「新希望」)總裁鄧成辭任,接棒者為來自地產圈的80後張明貴。由此,地產圈「新貴」接手新希望集團養殖業務,一時引發熱議。
一邊是養豬形勢大好,另一邊是新希望地產衝擊千億銷售額的關鍵時期,新希望集團調離地產板塊掌舵人釋放了什麼信號?
此外,以豬養殖、飼料為主營業務的新希望,迎來一位來自地產圈總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當前養豬企業的良好業績表現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相比於新希望,新希望地產在集團戰略中的地位如何?張明貴的加入能給新希望帶來什麼?劉暢接班七年已更換三任總裁,為何人事調動頻繁?
《商學院》雜誌記者就上述問題分別向新希望集團、新希望、新希望地產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均未作出回復。
「豬行情」促使地產圈總裁來養豬?
9月6日,新希望發布《關於公司董事、總裁鄧成先生辭職的公告》稱,鄧成因集團戰略安排及個人工作變動原因,辭去公司董事、總裁職務,辭職後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截至公告披露之時,鄧成持有新希望股票76.5萬股,其中非限制性股票19.125萬股,限制性股票57.375萬股。
(圖片來源:新希望公告)
與此同時,新希望也披露了新上任總裁張明貴的信息。
張明貴出生於1982年,2008年畢業後便到新希望集團工作。幾年前,這位80後便出任新希望集團副總裁、黨委書記。而且,其在此次走馬上任之前還是新希望地產的掌舵人,任新希望地產總裁一職。
以養殖為主業的新希望突然迎來一位地產圈80後總裁,一時引發熱議。
值得一提的是,從大環境來看,2019年養豬行情大好,2020年上半年新希望也業績亮眼。
新希望2020年上半年財報指出,上半年豬價在從春節逼近40元高點後,經過連續3個月下跌,在6月份又再次反彈並重回35元以上的高位。而後續的豬價雖然會震蕩下行,但也有望在較長時間裡保持高位,這就給能夠快速發展,同時又能做好「非瘟」防控的龍頭企業帶來巨大機遇期。
(圖片來源:新希望2020年上半年財報)
體現到業績上,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新希望營收446.96億元,同比增長26.6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1.64億元,同比增長102.57%;總資產912.93億元,同比增長42.16%。
(圖片來源:新希望2020年上半年財報)
管理學資深專家畢波向《商學院》記者指出,換總裁背後往往主要有4個原因:一是為完成戰略轉化,換人引領執行;二是充當過渡角色,其間要迅速穩定局面、恢復外界信任等等,使命達成後自然離開;三是經營存在分歧導致離職;四是要為業績下滑、行為不當或者是身體問題等承擔責任。
比如說,隨著豬養殖形勢的好轉,市場的「養豬熱」就會慢慢消退,那麼在這個比較窄的窗口期,如何能夠趁勢而上?「新希望通過換總裁來執行相關戰略,這也是有可能的。」畢波表示。
此外,換總裁的原因和企業預期的效果也是互相關聯的——「從新希望的相關數據看,這段時間以來的業績上升,鄧成離開應該不會是因承擔業績下滑責任,張明貴繼任也不是要扭轉業績頹勢的預期效果。」畢波分析道。
同時,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也認為,目前正處於「豬周期」,豬肉價格處於上漲甚至抵達頂峰的階段。新希望集團在這個節點上進行了管理層的換屆和布局,把地產板塊的精兵強將提拔到新希望這邊來,其中的意味就非常明顯——至少是要抓住這波「豬行情」的重要機會。
「提拔精兵發展養豬產業,我覺得這是意味非常明顯的,也表明了它未來重要的一個戰略發展方向。」王鵬總結道。
為什麼是地產界總裁?
新希望集團官網顯示,其實體產業主要有食品與現代農業、乳業與快消品、房產與基建、化工與資管4大板塊。其中,食品與現代農業板塊正是包括以上市公司新希望為主的成員企業。
(圖片來源:新希望集團官網)
從板塊表現來看,相對於新希望主業,新希望地產在整個集團中的表現則有些勢弱。
據中誠信國際源於新希望地產2019年債券跟蹤評級報告,2019年,新希望地產總營收182.58億元,同比增長19.78%;淨利潤24.62億元,同比增長15.64%。
(圖片來源:中誠信國際跟蹤評級報告)
這意味著,新希望地產不僅在地產圈規模不顯著,而且與新希望相比,地產板塊2019年整年的淨利潤也不足前者的半年盈利,整年營收也僅為前者半年營收的40%。
那麼,在此情況下,來自地產板塊的張明貴能給新希望帶來什麼呢?
王鵬認為,借著當前全國包括地方政府對豬肉、養豬產業的重視程度,新希望來發展好自己跟養豬和農業板塊相關的地產,也是有邏輯在裡面的。「首先,從新希望地產方面來講,新希望地產在國內大量的地產企業當中,其實排不上特別靠前的位置,但是不影響它成為一個小而美、有自己護城河的一個地產商。因為新希望地產雖然沒法跟恆大、富力等企業相比,但是它獨特的優勢就是可以跟農業板塊結合。」
其次,從新希望方面來看,新希望作為養殖行業的龍頭企業,它既有資源又有能力和實力,所以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基層鄉鎮政府,已經有批農業用地的經驗和積累了,可以借著這次東風拿到更多的地,去擴大產能或者將之作為重要的資產。
那麼,當地產圈總裁接任新希望,地產「協助」也會是新希望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正如張明貴在日前投資者交流會上提到的,養豬(行業)拿地很重要,「我們的養豬場的布局、地區的選擇會帶來很多的不一樣的東西,成本不一樣、效益不一樣,我會把地產的選址經驗也帶到養豬的戰略布局中。」
「搭班子」才是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地產與養殖行業的協同作用,也有專家對此並不認同。
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博士、領導力學者徐中就認為,地產行業對新希望集團來講其實沒有主業重要,更何況全國地產行業的高速增長期已經基本結束。
「從業績來看,地產板塊前幾年表現不錯。這可能也是張明貴現在被委以重任的原因。但是還要考慮的是,地產行業已經基本上『到頭了』。因為現在中央也在控制,地產不讓炒,地產行業想大發展,其實難度比較大。」徐中補充道。
另外,至於為什麼是張明貴接任新希望總裁。徐中認為,時間拉長一點兒可以看到,新希望7年來總裁換了3位,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太過頻繁。那麼可能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不是做業務的能力、抓機會的能力,而是接任者能不能跟一把手劉暢很好地配合。
「實際上,新希望過去幾年的業績並不差,所以在我看來這不是純粹的業務問題,可能實際上是一個搭班子的問題。就像有人質疑的,換一個做房地產的人來做(養殖)業務,肯定能做好嗎?未必。」
因此,徐中指出,張明貴接手新希望總裁一職,就個人判斷,在張明貴過往業績不錯的基礎上,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在於一把手、二把手之間的溝通 「同頻共振」,他和劉暢年紀相仿,觀念、思維相對會比較接近,溝通合作更為順暢。
7年內更換3任總裁
《商學院》記者注意到,隨著此次人事調動,在劉暢接班新希望7年內,已經更換了3位總裁。
據多家媒體報導,在2013年5月,新希望62歲董事長劉永好卸任,33歲獨生女劉暢接班。彼時,擔任聯席董事長兼CEO的陳春花,是劉永好為女兒精心挑選的保駕護航的導師;陶煦則繼續擔任上市公司總裁。
然而,在劉暢接班新希望後,高管團隊人事變動頻繁,僅總裁一職就幾經變動。2015年1月,新希望總裁陶煦辭任,李兵接棒;2017年10月,僅兩年多後,李兵因外出學習請辭,不再擔任上市公司任何職務,鄧成隨即接任;至2020年9月,80後地產圈總裁張明貴又接替了70後「老將」鄧成。
與此同時,2015年1月,新希望公告稱,免去陳興垚財務總監職務、免去吉崇星公司副總裁職務;多家媒體報導,劉暢的管理導師陳春花於2016年5月屆滿卸任;牟清華則因工作調動於2017年7月辭去新希望副總裁、財務總監等上市公司全部職務;2017年8月,黨躍文因個人原因辭去新希望投資發展總監職務……
此外還有監事韓曉委、監事劉軍、獨立董事王璞(任屆期滿)、監事武敏、董事陶煦(先辭任董事,後辭任總裁)等人辭去相關職務。
在徐中看來,從協同的角度講,關於上述人事變動其實有了更簡單的原因——總裁等高管能不能跟一把手劉暢很好地配合。
不過,從傳承的角度講,王鵬認為,這其實是家族企業和一些中國企業面臨的交接班問題。王鵬表示,問題表現在一方面,創始人的繼承者是不是具備經營這麼大企業的能力,能不能經受檢驗;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這批企業家們,可能經歷的周期比較少,之前沒有經歷或者很少經歷交班的問題。
「此外,可能是近些年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農業周期、技術數位化轉型等等,多重因素促成了新希望近些年來管理層快速更迭的現狀。」 王鵬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