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江南
別有洞天
古寺懸空
臥聽飛瀑
掛壁公路
神奇太行
壯美太行
巍巍太行,綿延千裡。在它的中南段,乍現出千般舞姿,萬般神態,令人目不暇接。
放眼望去,這裡或千峰競秀,或萬壑爭奇,或壁立千仞,或深淵萬丈;
佇立山峰,這裡有或紅日噴薄,或雲海踏波,或松濤湧動,或水天一色。
太行山在這裡縱情狂舞,呈現在人們面前是雄奇,是險峻,是嫵媚,是秀美。大峽谷成為她俊美的容顏,「不是江南,似在江南」成為她豔麗的新妝。
這就是位於太行山中南段的長治市呈現給世人的美景。
當人們行走在太行山中南段,才會真切地感受到長治市居太行之巔的盛名、「與天為黨」的豪氣,以及蘇軾筆下「上黨從來天下脊」的美妙和霸氣。
長治,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夢境,一個太行山最美的地方。
長治之美,美在山水。
長治的山,既有以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為特徵的眾多名山,也有林海蒼莽、草木豐茂、生態優美的風景勝地。
「群峰壁立太行頭」的板山,以「太行雄姿」「太行日出」「太行雲海」「太行秋色」和「太行浴雪」從不同角度和季節展示了太行風光的絢麗多姿。登上板山,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撲面而來,放眼遠眺,八百裡太行如洶湧的海濤。俯瞰下望,層層黃崖鱗次櫛比,無盡風光盡收眼底,展示了雄渾險絕的太行雄姿。板山日出是太行山一大奇觀。夏秋睛日,黎明時分,站在板山便可欣賞到日出。東方既白,太行群峰首先是出現一片紅彤彤的朝霞,在朝霞的映襯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巨大的火球將整個太行群峰籠罩在一片火光中,群峰生輝,耀眼奪目,有「泰山日出觀不得,板山日出最為奇」之說。板山雲海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雨後放晴,霧氣未散,山下蒙蒙一片,山上朗朗晴空,雲霧纏繞山腰,似乎隨手都可採擷。登臨山頂,遊人仿佛置身天國,令人心曠神怡,直可與黃山雲海相媲美。深秋時光,滿山灌木經霜染造,便呈現出火一樣的顏色。滿山鋪秀,遍嶺堆錦,秋色爛漫,美不勝收。有「不是香山、勝似香山」之譽。冬日來臨,瑞雪紛飛,太行山霧凇掛枝,雲霧漂移,重巒疊嶂,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展示出一幅壯美的水墨長卷。位於南太行東麓的壺關太行山大峽谷,是國家5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入選中國最美十大峽谷。這裡是峰的海洋、石的國度、洞的世界、水的寶莊、植物生長的園地和動物生棲的天堂。八泉峽、紅豆峽、青龍峽、黑龍潭和紫團山等景區共400多處景觀和享譽全國的紫團參、紅豆杉等300餘種珍稀植物和金錢豹、黑鸛、金雕等130多種國家保護動物,構成了以雄、奇、險、秀為特色的自然風光。奇峰怪石壁立千仞,莽莽林海鬱鬱蔥蔥,懸泉飛瀑噴珠濺玉,巖溶橋洞曲徑通幽,就像一幅雄奇的山水畫。層層沉積丹霞巖層,記載了歲月的演變軌跡;片片三葉蟲化石,解釋了物種的繁衍;塊塊千奇百態的山巖,訴說著大自然的神奇,又像一座天然的地質博物館。
在一座座群山之間,是一條條河流。它們或在上黨盆地休憩,或在綠野中穿行,構成了一座座湖泊,形成了長治漳澤湖、沁縣千泉湖、長子精衛湖等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和眾多溼地保護區;構成了穿行太行山的河流和美景,與古樸的村落、遠古的遺存,共同鐫刻下太行山上的鄉愁記憶,描繪出一幅華北獨有的「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不是江南,似在江南」和百裡畫廊的盛景。
漳河始終與太行山演繹著「愛恨情仇」。它橫切太行山而過,形成了刀劈斧削般的懸崖峭壁、幽深的峽谷和千折百繞的曲流。位於長治平順縣的太行水鄉,絕壁千仞,鬼斧神工,高峽平湖,天造地設,懸瀑飛瀉,濁浪滔天,集北國雄姿與南疆旖旎於一體,匯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於一地,有百裡畫廊之稱。這裡鴛鴦戲水,竹筏遊弋,荷花映日,恐龍臥灘,度假山莊,蕩舟垂釣,世外桃源景中有景,國保省保名勝薈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天賜絕景與國之瑰寶珠聯璧合。酷似長江三峽的太行小三峽,沿途左右懸崖峭壁,奇松倒掛,水峽幽深,巖石崢嶸,多有泥沙的濁漳河,到此處卻清澈見底,無論河水漲落,始終不淤泥沙,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個謎團。
一座山有一座山的色彩,一座山有一座山的故事。在長治境內,一個個美麗的傳統凝結成中國文化符號在山上鐫刻,一個個歷史的遺存閃耀著文化的光芒在山巔奔放。炎帝神農氏曾在此「嘗百草、得五穀、教民耕種」,實現了人類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轉折,開啟了華夏農耕文明的歷史。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眾多史前神話傳說均發端於此,被譽為「中國神話故鄉」。在太行群峰的掩映之中,長治現存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4個,全國宋元之前的古建築70%在山西,而山西的50%在長治,被譽為「古文化和古建築博物館」。全國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僅4座,長治市平順縣的天台庵就是其中一座。
長治之美在太行,太行最美在長治。古往今來,這裡的美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從曹操的「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到李白的「欲過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從韋莊的「劚開嵐翠為高壘,截斷雲霞作巨防」到石珝的「太行之山何崔嵬,巖幽谷隱藏風雷」,再到蘇軾的「上黨從來天下脊」,有著「與天為黨」威名和冠絕太行美景的「太行之巔」,留下無數名人足跡和詩文,或讚頌、或慨嘆、或抒臆,都集中體現出太行山的雄、奇、險、絕、幽。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在太行山上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和民族氣概,使太行山從地理意義的「天下之脊」升華為政治意義上的「民族脊梁」,賦予了太行山全新的精神內涵和文化魅力。那首膾炙人口的「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成為一個民族的時代記憶,成為大美太行、最美長治的厚重底色。
(責編:馬雲梅、褚嘉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