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12月2日開始,電視連續劇《太行之脊》又開始在中央電視臺進行第二輪熱播,這部電視劇場面宏大,以真名實姓出境的歷史人物眾多,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英勇抗日的輝煌歷史,其中日軍方面也有幾個著名將領出境,經查看片尾演員表時,日軍出境的高級將領竟有六人之多,分別是岡村寧次、多田駿、梅津美治郎、香月清司、川岸文三郎、板垣徵四郎等人,本文就聊一聊這些人的基本概況,他們在中國戰場上犯下了哪些戰爭罪行?
1.香月清司(1881—1950)是日本佐賀縣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14期和陸軍大學校第24期,「九.一八事變」時曾任關東軍第30旅團長並駐屯鐵嶺地區,1933年3月晉升陸軍中將,先後出任日軍第十二師團長和近衛師團長,以「步兵戰術」聞名全軍,「七七事變」爆發後,被裕仁天皇欽點出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
日軍不斷向華北地區增兵後,在撤銷中國駐屯軍建制的同時,編組成立了華北方面軍,香月清司轉任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司令官,下轄第6師團、第14師團和第20師團,指揮所部攻佔平津,又沿京漢線南下擊潰了劉峙的第二集團軍,劉峙由此被譏笑為「長腿將軍」,同時派川岸文三郎的第二十師團攻取娘子關,並與華北方面軍直轄的第五師團合力攻陷了太原。
在徐州會戰時,香月清司違抗寺內壽一的命令,沒有南下歸德堵截徐州後路,而是命令第十四師團西進開封,導致蘭封會戰爆發,結果放跑了徐州地區的中國軍隊,寺內壽一忍無可忍,於1938年5月將其調回日本並被編入預備役。
2.川岸文三郎(1882—1957)是日本群馬縣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和日本陸軍大學校第23期,此人曾任裕仁天皇的侍從武官,1935年8月晉升陸軍中將,「七七事變」爆發後,率領日軍第二十師團從朝鮮乘船出發,並在天津大沽口登陸,併集結在唐山和山海關地區,編入日軍華北方面軍第一軍戰鬥序列。
第二十師團曾隨第一軍轉戰華北地區,為了掠奪山西的煤炭資源,日軍華北方面軍於1937年10月初開始推進太原作戰,川岸文三郎的第二十師團在娘子關要塞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史稱「娘子關戰役」,中國守軍不敵日軍的進攻,致使日軍攻陷太原。
平遙古城現在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在抗戰時期進攻並佔領平遙的正是日軍第二十師團,日軍在付出100餘人的代價之後,於1938年2月13日攻陷平遙城,並在平遙城屠殺了1000多中國軍民,最為慘烈的戰鬥發生在海拔1895米的寶塔山主峰,國軍第169師一個加強營官兵奮勇殺敵,堅守了兩天三夜,最後全部犧牲在寶塔山上,而主峰上的寶塔和古建廟宇均被毀於炮火,川岸文三郎於1938年6月23日被調回日本本土任東部防衛軍司令官。
3.梅津美治郎(1882—1949)是日本大分縣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和陸軍大學校第23期,1934年3月前往中國天津出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並於當年8月晉升陸軍中將,中國駐屯軍是《辛丑條約》的產物,自從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之後,進一步刺激了日本軍方的狼子野心,開始覬覦中國華北地區,以逐步實現蠶食整個中國的目的,梅津美治郎在任內曾與何應欽籤訂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
1938年5月底,曾任陸軍省陸軍次官的梅津美治郎奔赴中國太原,接替香月清司出任日軍第一軍司令官,該軍曾長期擔任山西佔領軍,梅津美治郎於1939年9月升任關東軍司令官後,由電視劇《亮劍》中出現的筱冢義男接替其出任第一軍司令官。
4.多田駿(1882—1948)是日本宮城縣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炮兵科和陸軍大學校第25期, 曾任日軍野戰重炮第6旅團長, 1935年8月接替梅津美治郎出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1936年4月晉升陸軍中將並任日軍第十一師團長,「八.一三事變」後出任參謀次長兼陸軍大學校校長,輔佐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處理中日開戰以來軍務。
1938年12月調任日軍第三軍司令官,擔任防禦蘇聯的作戰任務,1939年9月12日接替杉山元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主要作戰區域包括河北、山西、河南以及綏遠、察哈爾等部分地區,其任內大搞囚籠政策,尤其是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實行密集分隔,使在敵後戰場作戰的八路軍迴旋餘地大為縮小,以確保華北方面軍主力與衛立煌的中央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進行對決。
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乘華北敵後戰場日軍兵力空虛,組織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因此由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成為中華民族抵禦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而多田駿組織的「中條山戰役」也取得一定戰果,使長期封鎖和圍困國軍於中條山的三個師團得以抽身,可以足夠的兵力應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襲擾,1941年7月晉升陸軍大將並調回日本,由他的老同學岡村寧次接替其司令官之職。
5.岡村寧次(1884—1966)是日本東京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和陸軍大學第25期, 此人乃「中國通」,曾任駐上海領事館武官、直系軍閥孫傳芳的軍事顧問、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關東軍副參謀長、參謀本部情報部長、第二師團長等職,1936年3月晉升陸軍中將,1937年4月率第二師團駐屯在松花江區域。
1938年6月,日本參謀本部為了實施武漢作戰,臨時編組了日軍第十一軍,由岡村寧次擔任司令官,岡村寧次認為中國政府的抗戰意志取決於蔣介石和他的黃埔系將領所率領的中央軍,只有在短時間內消滅中央軍主力,才能迅速徵服中國,岡村寧次的想法與參謀本部的作戰方針背道而馳,因此被閒院宮載仁親王調離中國戰場,讓他坐了一年的冷板凳。
1941年7月晉升為陸軍大將,接替多田駿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統轄10個師團左右的兵力,任內策劃了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並推行殘忍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岡村寧次正是在這一時期被華北民眾恨之入骨的,在許多描寫晉察冀軍民抗日鬥爭的文學作品中,岡村寧次的名字都是出現最多的,可謂是臭名昭著,1944年8月26日出任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 1944年11月23日又接替畑俊六出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頂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6.板垣徵四郎(1885—1948)是日本巖手縣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和 陸軍大學第28期,曾長期在參謀本部情報部中國課從事情報和間諜工作,此人是「中國通」,在關東軍司令部高級參謀任內策劃了「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和「九.一八事變」,致使中國東北徹底淪陷,也由此刺激了日本侵略華北乃至整個中國的野心。
此後又以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兼天津特務機關長的身份,在天津建立了「板垣機關」,負責平津地區的間諜工作,並向日本參謀本部提交了一份分裂中國華北的計劃,並尋找日本在華北地區的代理人,企圖策動「華北高度自治」,1934年8月調任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936年3月升任關東軍參謀長。
1937年3月,板垣徵四郎出任日軍第五師團長, 「七七事變」爆發後,率領第五師團在天津大沽口登陸,先後在南口等地遭遇湯恩伯部和衛立煌部的阻擊,此時第9旅團又被緊急抽調到淞滬戰場,因此僅以多半個師團留守南口,不甘寂寞的板垣徵四郎於是策動東條英機的察哈爾兵團,沿平綏線兩側攻擊前進,曾擊退了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板垣徵四郎的突擊冒進,遠遠超出了華北方面軍的作戰計劃,他如同瘋子一般瘋狂,幾乎以一個師團之力,迎戰閻錫山第二戰區20多萬中國軍隊,並於1937年11月9日攻克太原。
日軍中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曾到過中國,最早的曾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而絕大多數軍官都曾在關東軍服役,凡在參謀本部任職的佐級軍官,也都曾以武官、副武官及輔佐官在中國一些較大城市的領事館任職,更多的是借旅行之名到中國考察和搜集情報,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所使用的軍用地圖,比中國人自己繪製的地圖還要詳細的多,《太行之脊》中就有這樣的橋段,劉伯承師長要求部隊打掃戰場時,注意搜尋日軍使用的地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