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暢通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健康的輿論環境必不可少。
「面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媒體最重要的工作不應是搶發新聞、爭取獨家報導,而是把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傳播出去,讓外界了解到事實,進而採取相應的行動。」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銳這樣表示。
陳 銳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主流媒體深入戰「疫」一線積極發聲,在匯聚疫情防控的信心與合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輿論場中也出現了一些謠言,影響著全國人民共渡難關的信心與行動。做好輿論引導成為打贏這場全民戰「疫」的重要舉措。
信息繁雜情況下重構輿論場
「與2003年非典時期的輿論場相比,當下輿論場的構成出現了很多變化。」陳銳表示,彼時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是民眾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部分人使用BBS、論壇。傳統媒體能夠及時傳遞官方信息,具有很強的輿論引導能力。
如今民眾普遍使用社交媒體,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相當一部分官方信息被「二手販賣」到社交媒體,雖然其信息源頭可能是傳統媒體,但是渠道發生了變化。另外自媒體的湧現,使得當下輿論場的構成更加多元化。
「輿論說到底是信息。」陳銳認為,當下是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過多會加大民眾的認知負荷,而且很多信息在邏輯上是相互矛盾的,這會使民眾產生信息焦慮,甚至懷疑所有信息。繁雜的信息對民眾的接受、理解、記憶提出挑戰,並影響其行為。
此次疫情防控期間,信息繁雜的情況更為明顯,有前線發回的緊急求助信息、有讓人啼笑皆非的疫情防控謠言、有對救助物資分配的質疑……陳銳認為,當下媒體的重要職責是提供有價值的、真實的信息,助力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而不是搶頭條、發獨家。政府、主流媒體等應該成為民眾最信任的權威主體。
媒介應該發揮心理撫慰作用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輿論場中一度出現一些對武漢等疫區民眾不友好的言論。對此,陳銳認為,這是民眾面對未知變化時的一種恐慌心理在言論中的具象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適度的緊張,甚至輕微的恐慌有利於調動民眾的心理能量,加強民眾的疫情防控意識。但是,過度緊張或者恐慌,則不利於疫情的防控。
情緒在群體中具有傳染性,現實表現之一是網民容易形成某種極端情緒。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該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所以,在群體中的個體很容易接受暗示,感性取代理性使得某種極端情緒得以快速傳染。
陳銳認為,要堅決遏制別有用心、故意為之的謠言和不友好言論,避免出現群體性恐慌或者社會撕裂。目前一些部門、地區及時破解謠言的做法很值得借鑑。
比如在疫情防控初期,有消息稱部分小區不讓回京的租客進入,隨後北京民政局表示,不能搞「一刀切」,應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和排查的前提下,允許返京人員進入小區。有些地方挖斷公路防範疫情傳播,面對這種情況,公安部回應,如果有未經批准,擅自設卡,阻斷交通的違法行為,應立即向當地黨委政府報告,依法妥善處置。
目前,很多的心理機構也加入到疫情救助當中,比如發布社會心態報告,給前線醫生、患者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媒介應該發揮心理撫慰作用。」陳銳表示,媒介應該調動民眾的緊張情緒,但是又不能使民眾陷入恐慌,應讓民眾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樂觀面對危機。
整合信息 有效傳播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相關信息的整合有待完善。」陳銳表示,信息魚龍混雜,不同部門、機構也在單獨對外發布信息,民眾很難從中甄別出有價值的、真實的信息。所以,建議設立一個權威部門,梳理整合各方信息,在某一權威平臺上發布。
一方面,這種有邏輯性的信息,便於受眾的接受和理解,有效指導他們的疫情防控行為;另一方面,能夠讓重要的信息及時得到傳播,比如某家醫院急缺某種物資,民眾便可以定點、定向捐助。
「我們應該實施信息分級。」陳銳表示,如同電影分級,不同重要級別的信息應該以特定的方式發布、轉載,民眾能夠快速識別信息的價值,從而降低民眾甄別信息的困難度。比如,有些媒體在標題中用不同的顏色標識新聞的重要性。
信息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相互鑑別,去偽存真。陳銳認為,中央媒體、武漢當地媒體、專業平臺等之間的聯動比較少。各個平臺之間只有相互提供、確認信息,才能有效規避謠言,給民眾提供便利。
「舉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使得疫情遏制取得明顯效果,這是我們的體制優勢。」陳銳表示,疫情防控工作還需要更多的民間專業組織參與進來,發揮上傳下達的作用,指導基層民眾的具體疫情防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