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時節,暮色四合,落日的餘暉溫暖著大地,玉溪青花街開始熱鬧起來。年輕的攤主莊玉東早已將攤位擺好,茶具、花瓶、擺件等各類陶瓷品式多樣,能說會道的他不時向過往行人吆喝,招攬生意。在莊玉東的旁邊,同樣是一位賣陶瓷的年輕攤主,他來自華寧,名叫陳之星,性格靦腆,攤位上是自己親手燒制的花器。莊玉東不時調侃一旁沉默寡言的陳之星,二人有說有笑。
今年3月28日,玉溪「青花夜宴」開宴,開啟了玉溪中心城區文旅新地標,餐飲、花卉、文創產品等118家商戶入駐青花街,莊玉東和陳之星也因青花街成為好朋友。
這條名叫青花街的文旅街區,因「青花」二字註定它承載了玉溪獨有的文化符號。當青花街面世的那一刻起,600多年前的玉溪窯火再次熊熊燃燒,這個屬於玉溪的文旅新地標帶著古樸的韻味煥發新姿,向世人展示玉溪青花魅力的同時,更以俯拾即是的特色美食聚斂人氣,為這座滇中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街市下的創業夢
「東跑西串的擺攤生活結束了,真好。」說起青花街,莊玉東言語中流露出對新生活的希望。
莊玉東擺攤多年,對捲起攤位就跑的日子仍記憶猶新。今年3月,青花街的出現改變了之前不安定的擺攤生活,他調侃地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青花街收留,我現在還在外面流浪呢。」
「現在我看到了新的希望,也更有幹勁了。我很喜歡陶瓷,以前擺流動攤沒有條件賣陶瓷,為了討生活只能賣各種小商品,現在有了固定攤位,可以挑一些我喜歡的陶瓷來賣。你看,我這裡有玉溪、華寧、易門甚至外地的陶瓷,只要是我喜歡的,都會弄來這裡賣。」莊玉東告訴記者,「青花街區位條件好、交通便利,現在這裡很熱鬧,相信將來會發展得更好。我很看好這裡,現在我們在這裡小試牛刀可謂得心應手,生意還不錯。」
在莊玉東看來,能從事與自己喜好有關的工作內心滿是歡喜。他身旁的華寧小夥陳之星也是一樣,在他的攤位上,擺放著釉色透亮、器型精巧簡約的各式花器。陳之星自小喜歡制陶,還專門去景德鎮學習過,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如今他有自己的窯口,專注花器燒制。
「畢業後我去麗江創業,主要是教人做手工,但是那裡鋪面租金高,掙到的錢大部分都交房租了。今年疫情後就沒有去了,遇到青花街開市,我便來這裡擺攤,生意還不錯,我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的。來到青花街,就是來到了新夢想開始的地方。」陳之星說。
青花街上,像莊玉東和陳之星這樣懷揣創業夢的人不在少數,當這條文旅街區升起煙火的時候,他們的創業夢也從這裡開始起航。當然,在玉溪青花街,除了獨有的文化元素,最為人們樂道的是可以品嘗到玉溪的特色小吃。夜色下,青花街煙火升騰,有極具玉溪特色的過橋米線、罐罐米線、小鍋米線等,還有來自各縣(市、區)的特色小吃,像峨山的舂雞、新平的湯鍋等,當然還有各種燒烤和辣滷、燒餅、街頭炸雞、奶茶、啤酒等,各類美食應有盡有。在這裡,吹著夏日的涼風,你可以肆意品嘗玉溪特色小吃,街市中設有桌椅,食客只要買好小吃便可落座品嘗。
據介紹,目前青花街街區已實現開業運營300米,日均客流達15000人,日均營業收入45萬元,實現創業就業1000人,下一步將引進陶瓷企業、特色小吃等280餘家商戶入駐,打造不夜城的城市形象。
青花名片的散發地
夜色下,燈市如晝,熙熙攘攘的行人穿梭在絢爛的彩燈下。在玉溪青花街,幾家賣玉溪青花瓷的店鋪緊挨在一起,玉壺春瓶、茶具、擺件等傳統玉溪窯青花瓷器受到越來越多客人的關注,這些陳列在店鋪裡的瓷器,向世人展示著玉溪青花的魅力。
「這是哪裡燒制的?」剛入駐青花街,玉之陶的銷售經理薛寧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提問,她總是耐心地向顧客介紹這是玉溪本地燒制的青花瓷。
「這裡有陶瓷廠,不少人對這裡的印象總是停留在燒制醬菜罐、醃菜罐,大家都不知道我們這裡能夠燒制玉溪青花,一些人還以為我們是從外面進來的。」薛寧告訴記者,「每當有不了解玉溪青花的顧客來到店裡,我們總會詳細地給他們介紹玉溪青花,讓更多人了解玉溪青花。」
青花街的出現對於分散在瓦窯村的商戶和一些小作坊的手藝人來說是一個福音,一條街市把他們聚集在一起,重新擦亮了「玉溪青花」這張文化名片,在這裡向世人散發著玉溪青花的文化名片。
在玉之陶旁邊,玉青燒的老闆娘鄭紹蘭口若懸河地向每一名進店顧客介紹自家燒制的青花瓷,無論是器型還是釉色,她都瞭然於心。「現在能有這樣一個平臺讓我們銷售玉溪青花,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幾家聚集到這裡,對宣傳玉溪青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來這裡比我們以前的銷售效果好多了。」鄭紹蘭告訴記者。
「現在有了青花街,讓我們這些做玉溪青花的零散商戶聚在這裡,能有一個集群效應。這樣一來,關注玉溪青花的人也就更多了,同時也能對玉溪青花進行更好的宣傳,大家還能夠在一起交流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形態。青花街讓我們一些小作坊的師父來這裡經營,能夠增加收入,這樣也給他們繼續做玉溪青花提供了經濟保障。」玉之陶董事長同時也是紅塔區陶瓷藝術協會副會長的陳光林說。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玉溪青花
青花街對面,紅塔山腳下,一個依山勢而建的瓷窯掩映在樹林中,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靜臥在這裡悄悄訴說著數百年來玉溪青花的興衰。
陶瓷的發展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中原文化邊地的玉溪,早在600多年前就可以生產青花瓷器,與江西景德鎮、浙江江山並稱「中國三大青花瓷產地」。
據玉溪古陶瓷研究專家、《雲南玉溪窯》一書的作者陳泰敏介紹,元末明初,在青釉、青花瓷器的生產中,玉溪的陶瓷生產才真正嶄露頭角,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因缺乏史料記載,這一重要史實被歷史的迷霧長期掩蓋,直到1960年玉溪古窯青花瓷密址的發現,才讓玉溪陶瓷的價值逐步為世人所知。
《中國陶瓷史》認為:「玉溪窯的發現,說明當地在明初時已經仿製景德鎮青花製作,同時明初雲南鈷土已用作青花瓷器的青料可得到證實。」由於中國早期青花瓷窯址發現不多,玉溪窯對研究中國青花起源和青花鈷料來源具有很大的幫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人們對玉溪窯的關注,一直是伴隨對中國早期青花瓷器的起源和發展而來的。玉溪古窯址的發現,成為雲南首次發現的古代制瓷窯址,證明雲南是除景德鎮外燒制元明時期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地方。元末至明代,玉溪能燒製成熟的青花瓷器,並且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青花繪畫自然流暢。」陳泰敏說,「紅塔區的瓦窯村在停燒青花瓷後,也一直在燒黃釉、醬釉、青釉、綠釉等顏色釉陶瓷,村裡還有好多陶瓷殘片。」
據陳泰敏介紹,瓦窯村從元末明初燒制青花瓷器,到明朝晚期轉入顏色釉陶瓷的生產,清代至民國一直燒制碗、盤、爐、瓶、罐等顏色釉陶瓷,同時生產日用生活粗瓷,比如水缸、醃菜罐、酒罐等。新中國成立後,瓦窯村的陶瓷仍在生產,陶瓷廠一直在生產大量的農村日用陶瓷。與此同時,在很多學者和專家的呼籲及關心下,有識之士和玉溪技師學院合作成立了玉溪窯發展研究中心,致力於恢復燒制傳統的青花瓷器,並於2013年復燒成功,現研發了種類豐富、具有雲南地方特色且與景德鎮青花效果不同的青花瓷器,2014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泰敏認為,青花瓷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它是陶瓷中「皇冠上的鑽石」,玉溪有悠久的青花瓷燒制歷史,陶瓷是玉溪文化中的重要一環。而今打造玉溪青花街,這條街就註定要肩負起傳承的使命,隨著業態的豐富,將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玉溪青花,而這裡也將每天向外界傳播玉溪的陶瓷文化。
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吹著夏日傍晚的涼風,和家人朋友一起逛青花街,感覺好愜意。來到這裡可以品嘗各色小吃,買一些有創意的小玩意,還可以了解我們玉溪的青花瓷。」市民陳雨每到周末都會約上朋友或家人來逛青花街,特色小吃和裡面各式各樣的攤位對她最具吸引力。
6月22日,曾經在玉溪做生意的湖北遊客吳超帶著朋友慕名來到青花街,逛了一圈下來,被青花街深深吸引,還特地買了一套玉溪青花瓷茶具。
「我覺得這裡的發展潛力比較大,位置條件好,街區環境衛生也做得很不錯,綠化及相關配套設施布置都很用心。隨著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業態豐富了,人氣也能一直旺下去。」吳超告訴記者。
據玉溪青花街經理張永林介紹,玉溪青花街由建水紫陶街原班團隊策劃打造,項目位於玉溪市紅塔區鳳凰街道瓦窯社區居委會三、四組旁,功能分區含青花瓷文化展示區、配套服務區、青花瓷文化體驗區,物業主要分為青花瓷工作室、大師研究室、公寓、地下停車場、古窯等,定位於雲南省首座以青花瓷文化為主題的一站式微度假生活體驗創意街區。
「在區委、區政府、項目指揮部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後,『青花夜宴』一期於3月28日開業復工,入住商戶118家,開業當天人流量達4.5萬人,銷售額約280萬元,客流高峰採取錯峰限流措施,三天累計遊客達12萬餘人,90%是玉溪本地市民,少部分是昆明遊客,個別外省遊客。面對絡繹不絕的遊客,多家商戶主力產品基本售罄,開業到現在整體運營向好。二期已有1000多家商戶報名,我們將挑選有特色、有文化、抗風險能力強的商戶入駐,同時完善配套青花瓷大師工作室、博物館、萌寵動物園、特色美食等業態,把玉溪青花街打造成陶瓷文化休閒旅遊特色街區。」張永林說。
據紅塔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楊婧介紹,青花街的打造依託紅塔區工業旅遊、紅塔山、錢瓜山、古窯遺址、靈秀農家樂、觀松寺等生態旅遊線路,建設雲南首座以青花瓷文化為主題的一站式微度假生活體驗特色街區,以國際範、全業態、重體驗的理念,吸引玉溪及周邊客群高頻次到青花街體驗生活,吸引全國、全球旅遊人群到青花街旅遊度假。「下一步,我們將結合4A級景區建設評定標準和青花街項目規劃創建國家4A級景區,著力將青花街打造成全國特色文旅街區,全省著名研學基地和文旅新地標。」楊婧說。(全媒體記者 熊長青)
觀點
玉溪青花街如何永葆活力
自「青花夜宴」開宴以來,青花街便備受關注,而今也極具人氣,匯聚到這裡的玉溪各地特色小吃或許是青花街能夠聚人氣的一大因素。目前,青花街的打造依然如火如荼進行,在著力打造地方文化休閒旅遊特色街區時,如何讓其永葆生命力,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紅塔區陶瓷藝術協會副會長陳光林認為,沒有青花就不叫青花街,現在的青花是在復燒成功後把玉溪的青花瓷文化努力傳承下去,以後在青花街運營中要繼續發揮創新精神,植入文化理念,突出本地文化特色,鼓勵發展文創產品,發展與青花街文化元素吻合的業態,這樣才能讓青花街持續保持旺盛的人氣。
「青花街將會是玉溪非常重要的城市地標。」玉溪古陶瓷研究專家、《雲南玉溪窯》一書的作者陳泰敏對青花街的打造感到很欣慰,「因為我們完成了國內著名古陶瓷專家對玉溪的囑託,把歷史上的玉溪青花瓷恢復,讓古陶瓷受到重視,讓玉溪青花走入百姓生活。而伴隨著青花街的建設,玉溪青花將會成為這座城市亮麗的文化名片。」
在陳泰敏看來,要想讓青花街永葆活力,在想方設法吸引遊客的同時,要努力提升青花街本身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景觀,繼續挖掘玉溪青花瓷的文化內涵。
作為文旅街區,文化是靈魂,旅遊是載體,玉溪青花瓷文化是街區的靈魂所在。陳泰敏認為,要持續保持街區的活力,青花瓷文化元素不能少。首先是古陶瓷,因為有古陶瓷才會有這條街,讓遊客在這裡看到歷史上玉溪精彩的青花瓷,可以建設博物館展示玉溪青花的魅力,讓遊客體驗商業活動的同時參觀有吸引力的玉溪古陶瓷場館,為這條街區注入核心競爭力。其次是街區要合理、科學布置業態,與青花瓷相關的產品、藝術品要佔到一定的比率,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吸引陶瓷藝術家來這裡展銷他們的作品,甚至來這裡展示陶瓷藝術品的製作流程,供遊客觀摩體驗。再次就是要鼓勵與文化創意相關的業態入駐,比如茶、設計、書畫等。
「打造文化旅遊街區,將旅遊、文化體驗、文創產品、非遺傳承、特色小吃等深度融合,使得項目難以替代,街區才能永葆活力。」玉溪青花街項目負責人桂雍說。
【來源:雲南網玉溪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