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

2021-01-07 騰訊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沈兵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 Tim23-pCoxIV 複合物結構,並提出了 Tim23 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細胞研究》。

Tim23 通道蛋白自身或在其他相關亞基的幫助下,可以特異性識別細胞質前體蛋白,並轉運至線粒體基質內不同區域。解析 Tim23 通道蛋白的三維結構,可明確對其功能至關重要的胺基酸位點,但該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一直未被闡明。

安徽醫科大學聯合團隊在研究中解析了 Tim23-pCoxIV 複合物結構,發現一系列獨特的空間結構特點。基於體外電生理實驗結果以及蛋白結構特點,他們提出了 Tim23 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桂運安)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0452-y

來源: 中國科學報

進口德國MB支原體qPCR檢測試劑盒

適合細胞試驗,細胞治療項目和疫苗生產抗體藥生產項目申報或質檢時,檢測支原體,放行檢測及方法驗證用。符合歐洲藥典和方法學驗證要求.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
  •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9:18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Edward W. Yu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入選2019年度中國...
    其中,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入選。該結構揭示了硅藻PSII核心中特有亞基的特點及其與高等植物PSII-LHCII複合體明顯不同的天線亞基排列方式,以及硅藻巨大的色素分布網絡,為闡明硅藻高效的藍綠光捕獲、能量轉移和耗散機制提供了堅實的結構基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揭示調節植物葉片氣孔孔隙變化的鉀離子通道KAT1...
    離子通道是細胞膜上的具有親水孔道的一類疏水膜蛋白,能選擇性通透不同離子(如:K+,Na+,Ca2+,Cl-等)。研究表明KAT1是一種電壓門控的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介導K+內流,引起氣孔膨脹和開放,在調節植物葉片表面氣孔孔隙變化中起關鍵作用。
  • Piezo蛋白的故事:觸覺、聽覺和本體感覺背後的觸感機制
    他們的運氣很不錯:就在幾年前,研究人員探究細胞感知觸摸的機制時,發現該基因編碼了一種壓敏蛋白[2]。Piezo2和相關蛋白Piezo1的發現,可以說是數十年來探尋觸感機制過程中的高光時刻了。Piezo屬於離子通道,即細胞膜上允許離子通過的通道,且這種離子通道恰好對細胞張力敏感。
  • 血藍蛋白的結構特點有哪些
    血藍蛋白是蝦血淋巴中的含銅呼吸蛋白,每個氧結合位點有2個銅原子,其氧的結合位點與另一種銅離子結合蛋白——酚氧化酶的氧結合位點的結構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血藍蛋白在脫氧狀態為無色,結合氧為藍色。柱結合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及電鏡技術,鱟魚血藍蛋白的結構特點,純化的血藍蛋白在電泳中出現4個條帶],純化的血藍蛋白再經32層析得到5個洗脫峰,每個峰在電泳下可分辨出4個條帶,電鏡下,血藍蛋白分子出現環形、五角形、十字形和蝴蝶結形等構型並與其他解離的中間的構型同時存在。
  •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6:59:14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Ari M.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
  • KCNE1是兩個不同離子通道超家族的輔助亞基
    KCNE1是兩個不同離子通道超家族的輔助亞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0 14:59:13 法國尼斯大學Guillaume Sandoz研究組發現,KCNE1是兩個不同離子通道超家族的輔助亞基
  • 破解生物學領域百年未解之難題 學者孫作東闡明細胞生物電現象
    近日,美國醫學科學期刊UCMS刊發了我國學者孫作東撰寫的論文——細胞生物電膜面積守恆定律及離子不等量方程,論文對細胞生物電現象產生機制進行了科學合理地闡釋,從根本上顛覆了霍奇金學派創立的離子學說以及依據離子學說建立的GHK方程和H-H方程,開闢了一種科學量化描述細胞動作電位新的方法和途徑。
  • Nature子刊:武大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Å)。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不管病因是散發性的、遺傳性的還是獲得性的,也不管臨床名稱是克雅氏病、致命性家族性失眠、或者GSS症候群,所有的朊病毒病均由一個單一的分子機制導致。
  • AMPA受體與其輔助亞基cornichon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AMPA受體與其輔助亞基cornichon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8:07:01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Terunaga Nakagawa報導了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撰文 | 小柚責編 | 兮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DNA和組蛋白組成,大約147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H2A,H2B,H3和H4組成的八聚體上。同時,體外實驗發現連接組蛋白(linker Histone)H1鎖定進出核小體兩端的DNA,使染色質的結構更加穩定【1】。然而,組蛋白H1在細胞內的功能和重要性一直未被闡明。2020年12月9日,來自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Arthur I. Skoultchi教授和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Ari M.
  • 今日科技話題:火箭發動機、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型氫水化合...
    今日科技話題:火箭發動機、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型氫水化合物、大蜜蜂、「人造太陽」、血紅蛋白 2020-12-31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會預測蛋白結構的AI,還要教我們設計新蛋白
    天然胺基酸共有20種,化學組成和性質各不相同,它們在序列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蛋白質摺疊形成的形狀、結構,以及摺疊後的功能。這就像不同形狀的積木可以搭成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的建築。例如我們熟知的血紅蛋白可以結合併輸送氧氣,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蛋白)可以保護人體免於病毒的攻擊——這些都是蛋白質的不同功能。
  • 【前沿科普】會預測蛋白結構的AI,還要教我們設計新蛋白
    而要讓設計出的蛋白質具有期望的功能,必須保證三維結構上的高精準度。比如,只能通過特定離子的膜蛋白通道,以及可催化特定反應的酶,要成功設計這些新型蛋白質,活性位點的原子級別的精準度是關鍵之一。囿於當前蛋白質設計領域的這些局限,設計者通常需要在實驗室中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通過高通量篩選以及定向進化的方法,從大量的序列中篩選出具有特定結構和高活性的蛋白質。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有了關於蛋白複合物結構的精確信息,科學家們就有更大的機會設計出高效的藥物來阻斷或提高這種複合物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他們還可以更好地預測突變如何可能破壞一種複合物並導致疾病。 但確定蛋白複合物的結構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每種複合物都是不同的,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來確定它們的結構,也沒有什麼手段可以加快這個過程。
  • ...邁向高性能電容式鉀離子存儲:一種優質的負極材料——碳化矽...
    因此,當務之急是克服K+尺寸過大的問題,設計製備出優質的負極材料,構建高性能鉀離子電池。 目前,有效解決方法之一是利用碳化物衍生碳(carbide-derived carbon, CDC)製備出具有最佳孔隙結構的多孔碳負極。
  • 《細胞》: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儘管在SARS-CoV-2蛋白的結構闡明方面取得了最新進展,但完整病毒的詳細結構仍有待揭示。確定融合前後構象中S蛋白的天然結構,其平均解析度為8.7-11。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徵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
  • 精準預測蛋白結構的AlphaFold,會砸了結構生物學家的飯碗嗎?
    1AlphaFold預測結構奪冠,再次名聲大噪了解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有兩條路,一是靠實驗去 「看」,二是根據胺基酸序列用計算機去 「算」。李賽告訴《知識分子》,結構生物學和冷凍電鏡方法現在的研究重點依然是蛋白質三維結構,包括蛋白蛋白複合物、蛋白核酸複合物、糖蛋白等等。除了可能的蛋白大小和結構複雜度的區別,李賽認為人工智慧預測蛋白結構更依賴於比較理想化的環境。而理想狀態與蛋白質的自然狀態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