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爾·普魯斯特:「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文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皮囊》這本書裡講了14個故事,有親情、有友情、有夭折的夢想、有百轉千回的人生,你心裡有什麼,這本書便在那章節觸動你。總體來說,這本書還是在講人生,但不是巍巍長者,談人生似乎都缺了些信服度。但作者蔡崇達真誠地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讀者在故事中自取與己有用的東西。
夢想會實現嗎?
關於夢想,張美麗的夢想是在落後的小鎮宣揚她認為美的新的東西,但最終不溶於傳統,死在了祠堂門口,還不被收納,變成了孤魂野鬼。離開了小鎮來到城市的厚樸,夢想是做樂隊,唱給世界聽,最後卻輾轉自殺了。
再提起夢想這個詞,踏入社會的人難免會唏噓,也許夢想沒變,自己沒變,是環境變了,慢慢的自己也不得不改變。
厚樸肆意又張揚,組建「世界」樂隊,風風火火,上課時甚至把老師轟下臺,製造一切轟動狂傲的場面,他自詡為自由。那時候還不成熟,總以為夢想要不顧一切地堅持,要大肆旗鼓的宣揚,看最後厚樸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不是夢想難以實現,而是他沒有認清自己。
「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突入想像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東西,之後就做好規劃,往目標的方向不斷學習,為目標播下種子,認真耕耘,你做好三四月的事,在七八月自有答案。實現夢想不是靠一腔熱血,沒有理性規劃,就只是盲目而已。
漸行漸遠的舊友
展是作者兒時的朋友,一直有想法,認真努力,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但好多年過去了,作者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他卻日益潦倒,最終兩人也有了回不去的隔閡。
當初自己比他們都厲害,是領導者,是方向,可是後來自己努力了還一事無成,遠不如自己當初的追隨者,應該每一個人,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吧。
漸行漸遠,很讓人難受,但這是人之常情。那些你真正在意的朋友不可能每個人都跟你處在同樣的層次,圈子不同,共同話語就少了,非要像從前一樣相聚,要麼高處的人不顯擺,要麼低處的人不自卑。
但站在高處不炫耀很容易,站在低處還保持底氣卻非比尋常的難。時間衝刷掉了我們當初的朋友,同樣時間有一天也會把他們再還給我們。
「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書名叫《皮囊》,說我們的軀體就是一副皮囊,「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如果我們看重理想、親情、友誼,它們就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但我們只能活一次,沒有重來過以上帝視角審視的機會,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檢驗那種抉擇是好的,只能活一次,就跟根本沒活過一樣。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為何總在負重前行?
《皮囊》一書給我感悟,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就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當你初步去讀《皮囊》,你會發現這麼多名人聯名推薦的書,居然毫不華麗,甚至有些「土氣」,每個故事出現的人,都如同我們小學班級,都有一個胖男孩一樣,讓你莫名的熟悉,就像被人猜中了心事。
這特殊的一年,你需要這本書,它像一根細細的數據線,讓你電量滿滿開門搞事情。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皮囊#
全書39.8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