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磨喝樂(古代風俗畫)
「六一」兒童節將至,不少孩子都希望家長給自己買點玩具當禮物。古代孩子們有玩具玩嗎?據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陶響球」是最早的「聲響玩具」,漢代已出現「泥車」、「瓦狗」等玩具。但真正的玩具市場則出現在公元十世紀,與現代玩具芭比娃娃頗為相似的宋代泥塑玩具「土偶兒」穿「紅背心」、系「青紗裙兒」,可以搭配不同服飾,甚至還出現了節令玩具「黃胖」「布老虎」以及益智類玩具「燕几圖」……
玩具「玩物」最早出現於漢代
東漢王符《潛夫論》:「或取好土,作丸賣之」
「或做泥車、瓦狗」戲弄小兒
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漢代已出現。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篇》在評述當時的社會現象時,有這麼個說法:「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或做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但由於在早期,玩具業並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製作玩具也非「正業」,玩具消費被視為「浮侈」行為,故王符認為「此皆無益也」。可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家長給孩子買玩具自然成不了氣候。
中國古代的玩具市場到公元十世紀時的宋朝才真正形成,不僅生產和銷售規模都是空前的,而且出現了「玩具專賣店」、「玩具一條街」,製售玩具已成宋朝手工藝人的謀生手段和發財之道。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玩具市場最興旺。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都是當時的玩具一條街;另外,在城內的「馬行街」一帶也有賣玩具的。南宋時,大量北方玩具藝人南渡,以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為中心的南方玩具市場也非常紅火。
明清時期,玩具被稱為「耍貨」,以蘇州生產的耍貨質量最好,也最有名。因為玩具市場集中在城北虎丘一帶,故蘇州產玩具又稱「虎丘耍貨」,外地家長到蘇州,都會買虎丘耍貨帶回去給孩子。
清顧祿《桐橋倚棹錄》中記述了「虎丘耍貨」的情況:「雖俱為孩童玩物,然紙泥材木治之皆成形質。蓋手藝之巧有遷地不能為良者,外省州縣多鬻於是,又遊人之來虎丘者,亦必買之歸,以悅兒曹,謂之『土宜』。」
明清時的家長給孩子買玩具,就如給孩子添新衣裳一樣。除到固定的玩具市場上去買,還會「趕集」或「趕會」,到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或廟會上逛逛,那裡總少不了玩具攤。
最早的聲響玩具「陶響球」出現在5000年前
東漢鄭玄《周禮注》:
撥浪鼓「持其柄搖之,旁耳還擊」
古代家長如何給孩子買玩具?如果是低幼兒,帶聲響的玩具是首選,「撥浪鼓」、「哨子」、「竹喇叭」,都屬於這一類。聲響玩具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兒童玩具種類之一,從考古發現來看,原始社會的孩子已玩這類玩具了。20世紀50年代,在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上就曾出土過被定名為「陶響球」的聲響玩具。
陶響球較大,內部中空,裡面裝有彈丸或石粒,搖動時沙沙作響。一直到漢魏時,陶響球都是古代孩子喜歡的玩具,後來出現的「譁啷棒」、「花棒錘」,便是在陶響球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撥浪鼓是一種裝有手柄的小鼓,鼓兩側綴有彈丸,轉動鼓柄,便能甩動彈丸,擊打鼓面,發出聲響來。南方人稱撥浪鼓為「搖咕咚」,北方人叫作「小鼓」,先秦人稱為「鞀」(táo)。鞀本是先秦時與鼓、柷、簫等一起演奏的器樂,東漢鄭玄《周禮注》稱,鞀「持其柄搖之,旁耳還擊」。由於搖動撥浪鼓可以發出特殊的聲響,過去貨郎走街串巷時一般都會拿著它邊走邊搖。如南宋李嵩繪《貨郎圖》中的貨郎,便手拿一隻撥浪鼓,貨擔上則掛滿了各種兒童玩具和雜貨。
泥塑玩具「摩羅」在宋代最為流行
宋《西湖老人繁勝錄》:「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
如果長大點,撥浪鼓顯然是哄不了孩子的。這時,家長大多會給孩子買些泥塑玩具。
泥塑玩具,古人稱作「泥貨」,人型的則叫「土偶兒」,也叫「土宜」,是中國的傳統玩具。漢朝時,民間藝人就開始製作泥塑玩具出售,到唐宋時已相當普及,特別是宋朝,泥塑玩具成為民間藝人最拿手的一種作品。
宋朝最為流行的時尚泥塑玩具是「磨喝樂」。磨喝樂系梵文音譯,也寫作「摩羅」。宋金盈之《醉翁談錄》記載:「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羅』。大小甚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於華奢者,南人目為巧兒。」
磨喝樂是從西域傳來的玩偶,本是佛教之物,唐時多用蠟製作,宋多泥質。其與現代玩具芭比娃娃頗為相似,有服裝穿戴,且有不同搭配,可調換變化。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稱:「御前撲賣摩羅,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亦有著背兒,戴帽兒者。」
由於磨喝樂的廣為流行,宋朝孩子們都喜歡模仿其動作造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當年的南宋臨安,「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羅』之狀。」吳自牧還特地說明,「此東都流傳,至今不改」,說明在北宋時就出現了。家長買磨喝樂,還有另外的意思。對已婚女性來說,有祈子的願望,《唐歲時紀事》記載,「(磨喝樂)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
明清時泥塑玩具更多,北京、天津、杭州、蘇州、無錫、鄜州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泥塑之鄉」,至今不衰。
宋代出現「節令玩具」
「黃胖」「布老虎」「兔兒爺」
清《帝京歲時紀勝》:「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
古代逢年過節,家長也會送玩具給孩子圖個高興,由此還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節令玩具」。古代的節令玩具很多,如春節有「花炮」,元宵節有「花燈」、清明有「黃胖」、端午有「布老虎」、中秋有「兔兒爺」等。
「黃胖」是宋朝清明節時,家長愛給孩子買的玩具,成人還將之作為「勸酒工具」用。「布老虎」作為一種端午玩具,源流更早。古人認為,端午節所在的陰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最毒月份裡最毒的日子,而老虎「性食鬼魅」,可以闢邪。端午節的老虎玩具造型很多,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還有的做成虎枕、虎套,造型多是「三大一小」,即頭大、眼大、嘴大,身小。在端午節時,古代家長除了送布老虎玩具給孩子,還常用雄黃在孩子的額頭畫虎臉,書「王」字。
明清兩朝,中秋節流行送孩子「兔兒爺」。「兔兒爺」與「黃胖」一樣,也是一種泥塑玩具。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條,「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八月》「彩兔」條稱:「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兔兒爺玩具與嫦娥奔月和玉兔的傳說有直接關係,是古人崇月遺俗的反映。明紀坤《花王閣剩稿》記載:「京師(北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可見,兔兒爺原是孩子祭月時的「月神」象徵物。
古代最流行的益智類玩具「九連環」
《丹鉛總錄》:九連環「閨婦孩童以為玩具」
益智類玩具,也是古代家長最青睞的一類玩具。古代最流行的益智玩具以拼板(圖)類和環類為代表。源流最早的「重排九宮」,就是一種拼板玩具,是在古老的「河圖洛書」,即九宮圖上發展出來的,歐洲人稱之為「幻方」。根據《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算華容」故事發明的「華容道」,也是有類似原理的拼板遊戲。
古代拼板玩具中,在現代最流行的當是「七巧板」。七巧板有「智慧板」之稱,是清朝家長常買給孩子的益智玩具,其源於宋朝的「燕几圖」。清嘉慶年間養拙居士著《七巧圖》刊行,讓七巧板玩具從此流行天下。
在環類益智玩具中,「九連環」最受古代家長和孩子的青睞。九連環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環」,明朝時已是流行益智玩具。明楊慎《丹鉛總錄》稱:「九連環之制,玉人之功者為之,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今有此器,謂之九連環,以銅鐵為之,以代玉,閨婦孩童以為玩具。」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古代兒童玩具也不便宜,如宋朝的磨喝樂「價亦不廉」。所以,很多家長都自己動手製作玩具送給孩子,這一點現代家長不妨學學。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