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卜丁
「讚美納粹主義的不過是愚頑的一代人,他們不僅羞辱了俄羅斯,而且羞辱了整個世界。」
字數 7411
閱讀約15分鐘
10月3日,莫斯科西部的昆採沃公墓,馬克西姆·馬辛科維奇(Максим Марцинкевич)的遺體被正式下葬。
公墓的入口處,警方拉起了警戒線,設置了金屬探測儀,全副武裝的警察們不斷巡邏,昭示著這場葬禮的不同尋常。
馬克西姆·馬辛克維奇,更為人知的綽號是「Tesak」,意思是「砍刀」。他是俄羅斯最知名的新納粹主義分子,創建了極端主義組織「格式18(Формат-18)」,18正是希特勒名字縮寫A.H.在拉丁字母中的位置。
半個多月前,馬克西姆被發現在西伯利亞西部烏拉爾地區的監獄內死亡。當時,他的臉和脖頸沾滿鮮血,一把剃刀平放在他屍體的附近——官方認定,馬克西姆死於自殺。獄方稱,他給葉卡捷琳堡的女友留下了一封遺書,值得玩味的是,遺物中還有一本共產主義書籍。
而此刻的他,躺在一幅白色棺木中,棺木上擺放著一大束紅色康乃馨,除了他的親人朋友外,還有超過一千人來到了葬禮現場。這些人大多是他的青年追隨者,他們有的身穿印有馬克西姆頭像的T恤,有的帶上了民族主義符號的勳章,有的拉起條幅「我們的戰士,永遠活著」,甚至有人送上了花圈,上面印著納粹十字軍標誌。
從十幾歲開始,馬克西姆就已經逐漸被年輕人簇擁,他早早地成為了網際網路上宣揚極端民族主義的代表人物,直到36歲的他被宣布死亡,他代表的極端思想卻沒有淡去,反而在引發人們更多的思考與討論。
創建「格式18」
曾在中國留學的喀山聯邦大學國際政治學院畢業生米哈伊爾對全現在坦言,他最早是通過一則視頻知道了馬克西姆。
2007年8月,一則名為「塔吉克斯坦人的死刑」視頻在極端組織論壇及YouTube等網站上廣泛傳播開來,在視頻中,兩名塔吉克斯坦毒販被俄羅斯極端納粹主義者斬首後肢解,背景是一幅納粹十字旗。當毒販的頭顱滾下來時,極端主義者們舉起右手,高呼「希特勒萬歲!」
這則視頻的主角正是馬克西姆,當時他只有23歲,已經成為了俄羅斯新納粹主義的核心人物。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副研究員、《「俄羅斯心靈」的歷程》作者馬強對全現在回憶,「2008年到2009年期間,我在莫斯科大學讀書,當時的確有很多民族主義行動。2009年4月(希特勒生日在4月20日),整個月我們都被告知儘量待在校內,如果看見身著奇裝異服的群體,一定要躲遠。」
當時的馬克西姆,極有可能就是這個群體的靈魂人物。
在自傳中,馬克西姆曾寫道,他來自一個莫斯科的工程師家庭,自己也在高中畢業後修讀土木工程專業,但由於參加政治活動被俄羅斯國立社會大學開除。他也曾參軍入伍,但被一名亞塞拜然裔軍友毆打致重傷,並導致他因心理問題而離開了軍隊。
那時,馬克西姆只有十幾歲,開始與納粹光頭黨走到了一起,他加入了名為「俄羅斯目標」的光頭黨團體,該團體創始人塞緬·託克馬科夫成為馬克西姆民族主義思想的「導師」。託克馬科夫主張發起種族戰爭,殺死塔吉克、阿富汗、非洲移民,他曾對馬克西姆說,「殺死他們,就像殺死蟑螂,無需為他們感到難過。」
馬強說,「2000年代初期,俄羅斯社會經濟狀況不佳,民族主義泛濫,他們認為外族人,比如中國人,中亞人,高加索人來俄羅斯,搶了俄羅斯人的飯碗,非斯拉夫人受攻擊的很多。」
米哈伊爾則回憶說,「我十幾歲的時候,俄羅斯社會很不安定,就算不是移民,也會因為戴了一頂皮帽子,穿了一雙好鞋,而遭到搶劫。」
不過,根據馬克西姆後期接受英國著名演員兼作家羅斯·坎普採訪時的自述,很難說馬克西姆是受到託克馬科夫的影響,還是他本身就蘊藏著種族主義的思想。在這部以他為原型的幫派紀錄片中,馬克西姆曾對羅斯·坎普表示,他討厭移民,因為早在1999年,他和同居女友所居住的街道就有一棟公寓被車臣恐怖分子炸毀。
1999年對於俄羅斯來說的確動蕩不安,車臣問題嚴峻,兩周內首都莫斯科連續發生四起嚴重爆炸事件,致使700餘人喪生。2000年元旦,剛擔任總統的普京甚至親自前往車臣指揮戰鬥。
馬強表示,「從歷史角度看,車臣曾被俄國血腥徵服,和俄羅斯是世仇。對於俄羅斯族來說,車臣人是異族異教徒,還有車臣戰爭因素,導致他們是相互憎惡。」
馬克西姆並沒有在「俄羅斯目標」光頭黨團體多久,便在2005年他21歲時,另起門戶創建了「格式18」極端主義組織,他將宣傳陣地從莫斯科地下轉移到網際網路。他創辦了「格式18」在線論壇,來自全俄各地的新納粹分子都可以在論壇裡交流,他們可以不斷分享仇恨言論及毆打移民的視頻。
很快,馬克西姆在俄羅斯名聲大噪。
一個新納粹主義者的養成
「馬克西姆論壇裡的視頻,無論真假,無不是在引導種族主義者採取行動。」俄羅斯民族主義研究專家亞歷山大·韋爾霍夫斯基曾對《生意人報》表示。
對此,馬克西姆也並未否認,他稱網站的視頻啟發了更多的人,很多人也因為種族主義行為被判了刑。當然,很多人中也包括領袖馬克西姆。
畢業於斯摩稜斯克國立大學新聞系的謝爾蓋對全現在表示,「我今年31歲,十幾歲的時候也曾在網上看到過這類視頻,不過我覺得這非常沒有道理。但不可否認,它會影響到一些人。」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西姆與近日中毒的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也一度是死對頭。2007年在納瓦爾尼主持的一場政治辯論中,馬克西姆率領12名光頭黨成員闖進會場,大喊「勝利萬歲」等納粹口號,長達數分鐘。散場後,納瓦爾尼將馬克西姆起訴到俄羅斯檢察院。
2008年2月,因發表種族仇恨言論,馬克西姆被判刑3年。2009年,仍在服刑的馬克西姆因「塔吉克斯坦人的死刑」視頻再次獲刑。但法官相信了馬克西姆視頻造假的說法,只在原來3年的基礎上加了半年刑期。
在獄中,馬克西姆出版了自傳《重構》,記錄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更重要的是,他進一步解釋了關於納粹主義的觀點。媒體報導稱,這本書銷量不錯,以至於馬克西姆還出了同步的錄音帶進行銷售。
馬克西姆還啟發了俄羅斯導演帕維爾·巴爾丁,他在2009年拍攝了電影《俄羅斯88》,記錄俄羅斯光頭黨毆打非斯拉夫人的故事。該電影還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全片放映。
事實上,在納粹主義中,18、88、14是非常常見的三組數字:18是指希特勒的名字縮寫對應拉丁字母排序;88是指白人至上主義者大衛萊恩寫的88條戒律;14是指大衛萊恩的一句包含14個單詞的名言——我們必須確保我們人民的存在和白人兒童的未來(We must secure the existence of our people and a future for white children)。
直到2011年,馬克西姆出獄,在民族主義行動的基礎上,他發起了「戀童癖狩獵者」行動。而在「格式18」論壇被查封後,他瞄準了俄語區社交媒體平臺VK,並迅速建立了社群。
「戀童癖狩獵者」行動實則是一個反男同的組織,「格式18」成員會在社交網站上釣魚那些男同性戀者,將他們約出來綁架,利用直播平臺剃光他們的頭髮、毆打、逼迫他們從事跳舞、喝尿等羞辱性行為。
馬克西姆當時聲稱,他們讓超過1500名男子受到了應有的折磨。
視頻發布在俄羅斯社交軟體VK上後,還帶動了數百個主題為「佔領戀童癖」社群的創建。根據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報導,最大的社群有高達75000名關注者。
同時馬克西姆還開設學習班,教授人們如何在監獄中生存,同時鼓勵學員從超市偷東西。在接受Lente.ru專訪時,馬克西姆表示,「每小時律師諮詢費至少為100美元,而我只收500盧布(1盧布約等於0.01美元),就能讓他們了解真實的法律問題。」
期間,馬克西姆還領導了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攻佔毒品」行動,該行動主要打擊對象是吸毒或者涉毒的外籍移民。
隨著名氣的進一步提升,馬克西姆逐漸開始脫掉凸顯發達肌肉的黑色背心,穿上了西裝,並開始以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媒體上。他曾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對新聞行業非常有興趣。
不過,新聞系畢業生謝爾蓋對全現在表示,「我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支持他。我認為,他們更像是一個流氓組織,有著無限的精力,不去欺負移民,就去欺負同性戀。」
儘管脫下了「奇裝異服」,穿上了西裝,但馬克西姆的極右翼行動從未終止。2013年警方開始因一起極端主義案件抓捕馬克西姆,11月,他離開俄羅斯,先後抵達烏克蘭、白俄羅斯,在這兩個國家內,他仍舊繼續「戀童癖狩獵者」和「攻佔毒品」行動。
弔詭的是,這位納粹主義倡導者最後逃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古巴。由於被俄羅斯列入國際通緝名單,古巴政府在2014年1月以沒有籤證為由將馬克西姆逮捕,引渡到俄羅斯。8個月後,馬克西姆再次被判刑。此外,俄羅斯將《重構》查禁,列入極端主義文學清單。
馬克西姆始終認為自己是愛國的,其他許多人不過是希望讓自己獲取利益,活得更好。2018年11月,他曾在監獄中寄出的信件裡寫道,「所有正在活躍的政黨,都希望國家能夠提供某些好處,可能是養老金、社會保障,或者為企業提供支持。他為此感到失望。」
對此,謝爾蓋的理解是,「我認為有兩種民族主義,積極的(этнопозитивный)和消極的(этнонегативный),積極的民族主義者很愛國,也尊重其他民族,但消極的民族主義者,除了自己的同類都要傷害,這是流氓行為。」
在同一封信中,他還說自己第一次閱讀了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他寫道,「如果此前讀過這本書,可能根本不會開始寫《重構》。」
米哈伊爾對全現在表示,「《古拉格群島》在俄羅斯青年人中曾經流傳很廣,很多時候這些充滿精力的年輕人會覺得自己在被壓迫,能力無處施展。」
對於這些年輕人,謝爾蓋也曾經接觸過,他表示自己知道如何與這類人打交道,「跟他們可以聊健身、戰爭、打獵、民族衝突,他們非常喜歡這類話題。」
關於入獄,馬克西姆一度感到非常沮喪,他曾對自己的朋友羅曼·波普科夫說,「怎麼回事,我是為了國家,但國家卻正在監禁我。」
在馬克西姆律師的爭取下,只需要在監獄中再服刑十個月,馬克西姆便能夠再次出獄。接受採訪時,馬克西姆曾表示,「這是辯護律師為我帶來的奇蹟。「
自殺爭議
馬克西姆沒有想到的是,死亡先於奇蹟到來了。
儘管馬克西姆已經長埋於昆採沃公墓,但關於他死亡的爭議仍未停止。
馬克西姆的父親對媒體表示,「馬克西姆是一個情緒穩定、意志堅強,從未表達過自殺意圖的人。」他要求調查委員會主席亞歷山大·巴斯特裡金,根據「謀殺」條款提起刑事訴訟。
而馬克西姆的律師阿列克謝·米哈裡奇克則認為,當事人馬克西姆在監獄中遭受了酷刑,他的屍體有傷口、血腫,還丟失了幾個指甲,因為獄方希望他能夠在「不存在的謀殺案」中招供。
獄方則出示了馬克西姆的遺物,其中包括一則遺書,遺書上寫著「不希望給監獄管理造成麻煩」,並要求將遺書交給他在葉卡捷琳堡的同居女友,遺書的結尾寫著「原諒我」,與遺書一起的還有一本共產主義書籍《保護主義與共產主義》(Протекционизм и коммунизм)——這本書是法國經濟學家、社會運動家弗雷德裡克·巴斯蒂亞的著作,他領導了法國的自由貿易運動,最早提出自由思想。
對於馬克西姆的死亡,另一位律師伊萬·西多羅夫表示,他曾在三個月前探望馬克西姆時被告知,當事人遭遇了酷刑。他強烈懷疑,馬克西姆脖子上的傷口不可能造成他的死亡,他應該是死於窒息。「但獄方表示,馬克西姆出事時的監控視頻並沒有被記錄下來。「
在社交網站上,關於馬克西姆死亡原因的討論仍在繼續。他們發起了以「 Тесак不會自殺」(#ТесакНеУбивалСебя)為標籤的行動。
在線下,馬克西姆的支持者們前往他莫斯科的家門前獻花,擺上馬克西姆的照片。很多人甚至將社交帳戶的頭像改成馬克西姆,配以「安息吧,傳奇!」「我們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榮耀俄羅斯!」等文字。
甚至他的死亡正在掀起新一輪的仇恨,一位追隨者寫道,「隨著每一次巨大損失的到來,我們只會變得更強大,仇恨和憤怒不會離開我們,我們將高舉旗幟,繼續戰鬥……」
但對於更多的被侮辱與傷害的人來說,故事的書寫完全是不同的方向。
俄羅斯人德米揚·庫德裡亞夫採夫表示,「對於一些人來說,馬克西姆是已故的英雄,但對於更多人來說,他是通過毆打、侮辱和迫害別人獲得名利的人。」根據媒體報導,在馬克西姆聲稱遭到應有折磨的1500多男性中,很多人最後選擇了自殺。
米哈伊爾對全現在表示,「自封為『國家良心』的一些人在網際網路上對馬克西姆的死亡表示哀嘆,這讓外界很難理解,當然我不認同馬克西姆的思想,但對他的死我感到同情,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而謝爾蓋則對全現在表示,「談論一個死人已經沒有意義,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會讓馬克西姆的追隨者們找到批評俄羅斯政府的原因。「
俄羅斯新納粹的崛起
馬克西姆的死,引發了俄羅斯人對納粹主義更深層的思考。
二戰後,許多國家都在面臨著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推動了戰爭,也影響了一部分的觀念。
歐洲一些民間團體為了使當時的納粹和法西斯復闢,展開了一系列政治及社會運動。記錄顯示,新納粹分子在俄羅斯的首次公開示威活動於1981年在庫爾幹舉行。次年,在希特勒生日當天,高中生們甚至在首都莫斯科舉行了納粹遊行。
生於1984年的馬克西姆,正是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下。
隨著蘇聯的解體,新納粹主義也影響了一部分處於動蕩中的年輕人。極端主義開始進一步傳播,種族主義者甚至呼籲該國擺脫所謂的「少數民族」。
馬強認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經歷了最為艱難的時間,整個民族都有一種受到傷害和欺騙的情感,很多80後出生的孩子當時也就10幾歲,很容易受到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
他進一步表示,「當時,俄羅斯轉向西方體制不成功,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所謂新俄羅斯思想,回歸傳統的傾向很強烈。俄羅斯現政權也是以新保守主義為意識形態,同性戀是被敵視的,『俄羅斯是俄羅斯人的俄羅斯』,這一觀點一直有市場。」
新千年到來後,俄羅斯的新納粹問題不僅沒能得到解決,甚至在進一步發展。由犯罪首領伊戈爾·皮羅日克領導的「狼人軍團」等組織應運而生,他們攻擊高加索人、穆斯林,甚至是俄羅斯國內深膚色的少數民族。
在馬強2008年5月1的筆記中,他寫道,在十月廣場,看到很多遊行的人群。其中,一個方隊舉著黑色旗幟,是НБП(Национал-большевистская партия,民族布爾什維克黨),是一個右翼團體,這個組織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宣揚民族主義和納粹主義,敵視外族人,也反對現任的政府。他們的口號以熱愛祖國為主,他們打出的橫幅是「долой престолонаследие」即「廢除繼承制」,這顯然是將矛頭指向普京和梅傑韋傑夫的。這個組織於在2010年被法院確認為極端主義組織,被禁止在俄羅斯境內舉行活動。
2014年,烏克蘭危機發生後,俄羅斯新納粹團體的影響力繼續增加,聯邦政府開始加大力度與民族主義犯罪作鬥爭。他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確定組織領導者,尋找為組織提供資金的人。
俄羅斯聯邦民族民族事務署負責人伊戈爾·巴裡諾夫就曾指出,僅在2016年,俄羅斯政府官員們就發現了1450起極端主義罪行,有993起被送上法庭,934人被判有罪。
儘管如此,2018俄羅斯世界盃舉辦前夕,聯合國人權事務小組依舊對俄羅斯提出警告,要求俄羅斯當局必須採取措施,「大力打擊體育,特別是足球運動中的種族主義行為,並確保體育監管機構調查種族主義,仇外心理和不容忍現象。對此類情況處以罰款或行政制裁。」
馬克西姆首次入獄時,其他「變態的愛國者」還處決了來自高加索和中亞的兩個人,並發布了視頻在網上。現在,已經很難在網絡上找到以十字旗為背景的森林大屠殺視頻,除了那些電視新聞的馬賽克截圖。
其實,就在馬克西姆死亡的前幾天,俄羅斯調查委員會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以調查與復興納粹主義和偽造歷史有關的犯罪。調查委員會主席亞歷山大·巴斯特裡金接受採訪時表示,委員會需要成立一個單獨的部門,去尋找哪些人在網際網路上張貼了納粹的照片,這些人將為整個社會帶來危險。
不過,據俄羅斯民族主義研究專家亞歷山大·韋爾霍夫斯基觀察,俄羅斯目前的新納粹主義主要是一種青年現象。他指出,「老一輩人不可能歡迎新納粹主義。因為,他們清楚記得,他們的父輩甚至是他們自己如何用鮮血保護了這個國家,讓人們擺脫納粹。」因此,「讚美納粹主義的不過是愚頑的一代人,他們不僅羞辱了俄羅斯,而且羞辱了整個世界。」
當地時間2020年6月24日,俄羅斯莫斯科紅場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參戰老兵戴滿勳章出席儀式。圖片:CFP
中國政法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走近普京》作者王曉偉表示,蘇聯在二戰期間是歐洲的主戰場。中俄(中蘇)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都做出了巨大犧牲。因此,俄羅斯老一輩是不可能支持這種思想的。
王曉偉表示,他曾在莫斯科生活八年,但很少遇到新納粹主義分子。他表示,「新納粹主義者在網際網路上有很多,但在現實中並沒有那麼常見。」
2018年,馬克西姆生前最後一次接受採訪時說,他計劃獲釋後離開俄羅斯,並放棄公民身份,他聲稱自己的極右翼觀點已經改變。而就他個人而言,他不認為自己是個特別善良或者特別邪惡的人。關於死亡,他說,希望自己能夠像維京人一樣在戰鬥中死去,或者在女孩身上死去,或者凍結在珠穆朗瑪峰上。
恐怕就連馬克西姆自己也沒想到,他最終死在了獄中。
在馬克西姆的葬禮上,一位21歲的年輕人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在現有政治制度下,將不再有馬克西姆這樣的激進主義者。」
但謝爾蓋的想法是,「不要有這樣的激進主義者更好,我希望他們能找到別的平臺,他們有精力有力氣想打架想殺人,最好去參軍,去參加功夫比賽,而不是在城市內,在普通百姓間。」
參考資料:
https://lenta.ru/articles/2020/09/17/tesak/
https://meduza.io/en/feature/2020/09/17/in-the-end-it-doesn-t-matter
https://ria.ru/20200916/bastrykin-1577302863.html
https://rtvi.com/topics/pohoronili-tesaka/
https://yandex.ru/turbo/argumenti.ru/s/opinion/2020/05/66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