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發現,當代年輕人都被迫活成了「戲精」。
在家庭、職場、不同社交平臺裡,練就出一身「切換自如」的本領。
分組可見的尷尬、信息轟炸的煩惱、滿屏的自拍照,早就耗乾淨了成年人社交的最後勇氣。就連三天可見的朋友圈,都成了最後一道底線。
或許曾經瀟灑自在,或許曾經滿身驕傲,或許曾經豪情萬丈,但生活中的瑣碎與磨難,最終都磨滅了真性情,也活成了不自知的戲精。
在各自的生活中盡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地位如何,場景何在,全靠演技。
朋友圈裡的歲月總是一片靜好
精心修過的圖片,無可挑剔的背景,恰到好處的文案,一條條內容就這麼漫天飛舞著,跳著極其優美的舞姿,有著動人的儀態。
從想文字,到P圖到發布,我們習慣了在社交軟體上展示我們生活中好的一面,並且我們自己也經常處於一種羨慕他人朋友圈的狀態。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地方,裝滿了未能消解的負能量。
正如石黑一雄在《無可慰藉》中說:
「身處一個科技爆炸、溝通無限的世界,我們感受到的,卻是史無前例的孤獨無助。在全世界都可以社交起來的時候,我們卻無法用最原始的方式獲得真正的溝通。」
那種迷失在一堆事情中的無力感,無可慰藉,發出深深的嘆息,然後不得不擦乾眼淚,背起行囊,繼續前行的直觀體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吧?
在父母面前,秒變小乖乖
當我們長大,與父母對換身份之時會發現,這個金蟬脫殼的人生階段,不止有滿面春風的自由,還有無可奈何也填不滿的縫隙。
我們這屆年輕人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為你好。
這種家長式作風,掉入了一個泥淖。
一方面,他預設了「你的生活由我來做主」,假設了你沒有相應的能力去安排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利用行為動機的善意來使自己免受指責。當你怒髮衝冠時,他只需淚眼婆娑地說一句「我這也是為你好啊」,瞬間,你都有點自責。
荒謬之處就在於,聲稱「我是為你好」的人插手了你的劇本,但並沒有對事件承擔責任的打算。
於是,我們慢慢地就收起了之前的鋒芒,儘管心裡並不認可父母的安排,但還是故作輕鬆地表面迎合,配合他們演戲,做足了功力。
反正心想,委屈就委屈一點,這樣大家都好過。
獨處時如釋重負,集群時面目全非
最近追了一部叫《九千米愛情》的言情劇。
女主角「程橙」自帶戲精buff出場,在外人面前任性傲嬌,像刺蝟一樣攻擊別人保護自己,只有獨處時才會抱緊自己表露心聲。
從外人面前像刺蝟一樣叛逆任性的「小麻煩」到一個人時對著媽媽唯一的遺物默默流淚的「小可憐」,她活成了自己生活裡的戲精。
她接二連三地遭受生活暴擊,獨自一人在國外長大、母親突然去世、被迫住進陌生的財產監管人家中一起生活。
面對諸多變故,她既不敢袒露自己的無助和脆弱,又要時刻用尖銳叛逆的態度偽裝自己,賴皮鬥嘴、任性胡鬧,用攻擊別人來掩飾內心。
前幾天,朋友跟我聊天時也提起:
工作時間久了,膽子卻變得越來越小了。需要做的前期準備總想著自己能夠搞定,需求多了都會考慮要不要直接提出來,少了很多初入職場時才有的魄力。而且真的會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是夥伴、同事,而知己會越來越少。有時私下裡一個人獨處,反而覺得如釋重負,一切都變得真實而觸手可及。我們倆漸漸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在成人的社會規則裡,你的錯誤得自己買單,你的軟弱得自己消化,你的負能量得自己學著慢慢清空。
你得收起一個期盼表揚和讚賞的心,得把幸運和挫折一視同仁。
不會表演,無法生存。
我們時常總是試圖拯救,希冀於他人的拯救。卻不知其他人的手是不可能真正接過你我手中拎著的沉重的行李箱。
我們掙扎,最後消失在嘈雜的人群中,變得和他人一樣,循著腳印,選擇了那條人最多的路。
我們有過疲累,有過悲傷,但是還有一點信仰在心底浮動著。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軌跡,圈子不同也無須強融,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當下的狀態,去盡情地付出和享受。
有句話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但我們始終記得,人生不是只有一臺戲,而是可以有無數場,我們不只是演員,更是導演,更是編劇,同時也是觀眾。
演技好,固然能加分。但如果用力太猛,就很容易入戲太深,以至於分不清虛幻與現實。
畢竟,演技也是一種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