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現當代藝術家「搞事情」,總能火出圈。比如班克斯的畫作 「自動銷毀」事件,還有天價香蕉的行為藝術...調侃、吐槽、分析層出不窮。
當代藝術不乏引起熱議的話題,但即使對於許多藝術愛好者來說,現當代藝術仍然 「有壁」。
僅憑一己之力「勸退」普通觀者的現當代藝術,到底在表達什麼?今天這篇文章就帶你了解藝術的語言,感受現當代藝術的魅力。
讓人畏懼的現當代藝術當你在美術館遇見現當代作品的時候,它們多數會使你困惑:這件藝術作品在表達什麼?
這可能是一個發光的球。
理察·塔特爾《有藍光的白氣球》
或是從牆壁裡伸出的一隻腳。
羅伯特·戈伯《無名之腿》
有時,它甚至會使你不適、令你憤怒:這些藝術作品是不是在講什麼業內笑話?創造出這樣的「作品」難道是為了挑釁觀眾嗎!
馬塞爾·杜尚《泉》
甚至還有些藝術作品令人汗毛豎起。
黎薇《沒有人在乎》
也不排除這樣的情況:站在現當代藝術作品面前,你提不起任何興趣,也沒有什麼感受——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
當畫面只剩下最凝練的色塊、線條、點,當藝術家在現場進行「自說自話」的表演,似乎我們所學、所知的技巧都不再適用。
難道說藝術家創作這些作品只是為了自娛自樂,而我們這些觀眾早已被作品拒之門外?
與藝術為伴是種難得的體驗我們為欣賞現當代藝術感到恐懼、氣餒時,有人卻說:「
與藝術相處,就如戀愛求歡。」
也就是與藝術打交道,就像談戀愛一樣。真有這種好事嗎?
說這話的正是蘭斯•伊斯普倫德,他是一位資深藝術評論家。在他看來,藝術沒有那麼難懂,偉大的藝術作品甚至會主動對我們「開口講話」。
蘭斯•伊斯普倫德
他將自己與現當代藝術打交道的畢生經歷和經驗,匯集在一本書中,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大家放鬆心態來欣賞藝術,並建立自己的藝術欣賞體系。
《如何讓藝術懂你》
作者: [美]蘭斯·埃斯普倫德
未讀·藝術家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他在書中寫到:「
偉大的藝術是極其寬宏大度的,非常友好,樂於分享也鼓勵人們去索求。它是一份豪禮,需要你帶著孩童的那種好奇心去接近。」
「
你所需要知道的每一樣東西,偉大的藝術都會用清晰的語言告訴你;你需要去到的每一處地方,它都會帶你去。」
馬克·羅斯科《無題(白紅底色紫黑橙黃)》
了解藝術的背景、作家的全部技法,但是這幅作品卻不能給你絲毫觸動,只因我們在「看懂」藝術上花費太多工夫,而忽視作品向我們傳遞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我們沒能與藝術建立私人聯繫。與藝術更深層次的交往恰恰是有益於豐富藝術欣賞的體驗,治癒心靈。
雖然,一時間你可能難以接受一些現當代藝術作品,但是不要錯過它們,也許其中就隱藏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梵谷與向日葵」。
了解藝術的語言如果偉大的藝術真的「會說話」,如果它們一直在向我們傳遞信息,我們又如何敏捷地接收信號呢?
伊斯普倫德回憶起第一次被一幅現當代藝術作品打動的經歷,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說來有趣,在他13歲那年,父母送給他一本達•芬奇的畫冊做聖誕禮物。但是即使是如此的名家作品,也沒能引起他多大興趣。
直到大學期間,伊斯普倫德才真正的被一件作品「擊中」了。
保羅·克利《咆哮的狗》
就是這幅出自保羅•克利之手的抽象油畫《咆哮的狗》。
伊斯普倫德坦言:喜歡這幅作品的原因首先是他喜歡小動物,畫中冷淡的光線與奇異的美感也使他深深著迷。
他似乎從中看到了正在震蕩迴響的咆哮聲,就像一塊石頭激起水中的漣漪一般。他
不再停留於這幅畫到底是什麼,而是逐步探索克利是
如何創作出有生命力、有動感的作品。
正是有了與藝術的「第一次照面」,打開了伊斯普倫德與藝術的連接。
他摸索出,
藝術也有自己的規則和語言。讀懂藝術的語言,即是我們理解現當代藝術必備的技能。
藝術家善用抽象、隱喻、透視等諸多技巧,就像是文字語言中的修辭一般。瓦西裡·康定斯基是抽象藝術的大師,在他早期的抽象畫中,我們就可以找到「語言」的描述:
「線條、色彩與形狀都從扮演描繪性『名詞』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成了活躍的 『動詞』。」
瓦西裡·康定斯基《藍騎士》
他晚期的作品中,那些元素更是完完全全的自由了,他不再畫一隻鳥,而是傳達飛行的概念;不再畫馬,而是表達馬的飛奔。
瓦西裡·康定斯基《構圖8號》
他將藝術提純,只給我們展示事物最為本質的一面,而通過顏色、形象、動態,他似乎激發了我們視覺、味覺、聽覺上的通感體驗。
除此之外,在和藝術接觸的過程中,心與靈缺一不可。這裡「心」指的就是主觀偏好,「靈」則更偏向理性的一面。
讓·阿爾普《星星》
藝術史專家 E. H. 貢布裡希曾說過「
喜歡某件藝術作品沒有任何不正當的理由」,但「
厭惡某個作品,卻有挺多理由是不靠譜的」。
這就提醒我們,也許我們會依個人興趣、喜好被某件藝術作品吸引,但是不要因此拒絕那些第一眼看過去無法理解、或是有挑戰性的作品。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烏雷《時間中的關係》
因為只有我們抱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近它們,才有可能引發思考,產生獨特的藝術欣賞體驗。
「
對一件作品或某位藝術家關閉自我,也就是對所有作品、所有藝術家關閉了自我,而這種自我封閉的模式也就阻止了能真正豐富自己的藝術體驗。」
傑克遜·波洛克《藍棒,作品11號》
我們跟隨著伊斯普倫德重新審視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現當代藝術作品時,似乎一切都有解了。
他提煉出了「與藝術相遇」「有機的生命體」「心與靈」等角度,為我們講述如何理解藝術的語言,在基礎要素上站穩腳跟。
原來,保羅•克利、馬蒂斯、波洛克等藝術大師的作品,不是在自說自話,它們傳遞著清晰而精確的內涵。
亨利·馬蒂斯
了解背景、技法是一回事,而產生私人化的深刻思考,與藝術建立起聯繫又是另一回事。
欣賞藝術時產生的個人化體驗,不論是情緒的波動、某些專屬的感受,都是我們藝術欣賞的寶貴收穫。
了解基礎要素、學習藝術的語言,能夠幫我們建立起藝術欣賞的自信,治癒現當代藝術恐懼症。
直白、透徹《如何讓藝術懂你》
作者: [美]蘭斯·埃斯普倫德
未讀·藝術家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