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阿哥今天帶你走進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十八洞傳說為古夜郎國休養生息之處,洞內有十八個叉溶洞,故又名「夜郎十八洞」,簡稱「十八洞」。十八洞村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素有花垣「南大門」之稱,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排碧鄉。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全村轄4個自然寨(梨子寨、竹子寨、飛蟲寨、當戎寨),6個村民小組,225戶939人,屬純苗聚居區。
十八洞村緊臨吉茶高速、209和319國道,距縣城34公裡,距州府38公裡,距矮寨大橋8公裡,高速出口5公裡。地處高寒山區,冬長夏短,屬高山容巖地區,海拔700米左右,生態環境優美。有蓮臺山林場、黃馬巖、烏龍一線天、背兒山、擎天柱等風景點,特別是十八溶洞,洞洞相連,洞內景觀奇特,神態各異,鬼斧神工,被譽為「亞洲第一奇洞」,十八洞村也因此而得名。轄區內瀑布縱橫,枯藤老樹,鳥語花香,高山峽谷遙相呼應,苗家阿妹歌聲在悠谷迴蕩,有遠看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的仙境。
十八洞村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獨特的苗家飲食,苗族風情濃鬱,苗族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每到春節,這裡便有搶獅、接龍、打苗鼓等傳統習俗;每逢趕秋節,這裡便組織西瓜節、舞龍、上刀梯、椎牛、唱苗歌等活動。這裡擁有苗繡、蠟染、花帶、古花蠶絲織布等文化旅遊產品。有十八洞臘肉、酸魚、酸肉、野菜等多種綠色食品;有上刀梯、踩譁口、巴代、定雞等苗族絕技,有「過苗年」、「趕秋節」、「山歌傳情」等民族文化活動。
2013年11月3日,大大考察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f貧」,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f扶貧」的重要指示。經過兩年多時間,十八洞村鋪上了瀝青路,修起了遊道和護欄,村裡的房屋修繕一新,十八洞村開始換上一副新面貌。
現今十八洞的「洞」不似我國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稱謂「洞」或「峒」,而是一個地理實體,源自高名山的「夜郎十八洞」。這個獨特的村落處在雲貴高原最東部,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區,因而村寨周邊山林、峽谷、溶洞密布。
(十八洞來歷)十八洞村一個只有16歲的年輕村名,曾因取名,出現過不少小插曲。「八山二田水,地無三尺平」在這個平均海拔700米的村落裡,村寨隨峽谷水流狹長散布,正因為這樣,2005年合併村寨時,這裡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村名。
我們這裡因為地形地貌原因,房屋不集中,每個苗寨就一二十戶人家,就將飛蟲村和竹子村合併成一個村,方便管理。
村裡人至今還記得16年前,他們所住的梨子寨、飛蟲寨、當戎寨、竹子寨一起合併成一個村時,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飛竹村」還是其他名字。
當時梨子寨和竹子寨屬於竹子村,飛蟲寨和當戎寨屬於飛蟲村,它們有很長一段磨合期。
後來大家統一意見,根據村寨周邊的自然特徵,以「夜郎十八洞」來命名,才有了現在的「十八洞」村。
(十八洞洞口)這個自然山洞在一處石山下,洞口不大,但進去探過洞的村民介紹:「裡邊有陰河,一直通往山的另一面。它有四個出入口,洞裡很多岔洞相連,大大小小有十八個之多。」
這裡的神秘除卻自然的玄妙外,還有傳說。當地盛傳:古夜郎國先民打敗仗後,翻山越嶺來到這裡的深山老林,發現了一個能容納幾萬人的大溶洞,於是他們便定居下來,休養生息,繁衍後代。不管真假,這一切都隨著時間付諸在地名之中。
除了山洞的神秘,十八洞之美,還美在峽谷、美在山泉、美在苗族風情。這裡的峽谷絕壁高聳、怪石嶙峋、溪水潺潺、雲遮霧繞,宛如仙境。
為了開發水資源,當地人曾在「鬼洞」找水,「鬼洞」前有一天生石橋,高三十餘米,石橋下的石頭彎彎曲曲,層層疊疊,令人叫絕。這在地質學上叫褶皺地層,它們形成時,巖石中各個面一般都是水平的,但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力而彎曲。這些褶皺排列有序,呈波浪起伏,又好像老人的皺紋。久久凝視,仿佛看見了地球的滄海桑田,讓人不由地感慨萬千。「鬼洞」之水,清澈、甘甜、冰冷,水量充足,四季長流。
十八洞的風情之美在於美食,如今這裡是景區,人多、農家樂也多。煮一鍋酸魚,喝大碗米酒、唱幾首山歌,沉醉不知歸路。
十八洞村是純苗族村落,保留著原始的苗族生態。山民們崇拜自然,敬畏與之生活的草木。苗族人能歌善舞,優美動人的苗歌把苗寨人的生產勞作、生活習俗、喜怒哀樂描繪得生動傳神。
(金釘子)地球已有約46億年歷史,時間長河在地球地層上留下了烙印。如同記錄年代的單位年、月、日一樣,地球地層也有它自己的年表,依次分為宇、界、系、統、階。其中階是基本單位,可以由「金釘子」來確定其底界。「金釘子」是「全球標準層型剖面和點位」的俗稱,是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有效探索地球歷史上同步發生的各種地質事件而尋找的一些特別的地層剖面和地質點,以此作為劃分全球各時代地層的統一標準。它的成功獲取標誌著一個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地質學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成果不亞於奧運會金牌。
作為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七大景區之一,十八洞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還是那顆「排碧階」「金釘子」。「金釘子」就在十八洞村對面,209國道旁一個叫四新村的地方。可步行而上大約兩百多米到達。
目前全球共建立了七十一顆「金釘子」,分部在二十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有十一顆,位居首位。湖南的兩顆「金釘子」,一顆在花垣,一顆在古丈,都在湘西。花垣這顆「金釘子」和當地人性格差不多,只要多來往,便可知什麼叫開門見山和一目了然。你來或不來,你往或不往,它都在那裡,不悲不喜,不氣不怨。
(梨子寨)您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是我們十八洞村的梨子寨,2013年的11月3號,大大就是從這個停車場下車的。梨子寨以小張家界群山為衣,以夯街峽谷為裙,被群山、峽谷簇擁,環境優美。
梨子寨依山就勢自然生長,民居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視野開闊,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遠觀、近看意境幽遠,由曲徑通幽的鄉村小道串聯,構成了原生原味的苗鄉人家。
梨子寨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優勢、特色民風民俗、特色苗寨建築和大大到村視察及精準扶貧思想的首次提出,梨子寨開始發展以農家樂、紅色遊為主的旅遊產業,充分挖掘了民俗文化的基底,形成獨特的民俗遊線路。
如果你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定不能錯過這個美麗的村子。
(村委會主任施進蘭)現在鄉村旅遊正成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遊人如織的十八洞村應該是施進蘭最喜歡看到的樣子吧!
他叫施進蘭,曾經是一個為了謀生,離鄉背井的打工仔。還是他在闊別家鄉8年之後,緊隨大大的腳步回到十八洞村,當選村委會主任,和精f扶貧工作隊一起,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
如今卸任村主任的他,又幹起了鄉村旅遊。他驕傲地說:「我見證了十八洞村的一系列精f扶貧行動、以及脫貧z帽的整個過程,我是實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說起過去貧窮的十八洞村,有一首山歌是這樣唱的:「三溝兩岔山旮旯,紅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施進蘭一直想和這樣的貧苦生活「說再見」。
2005年,他告別年僅9歲的一雙兒女,和妻子一起遠赴浙江打工。然而遠離故土的日子不好過。母親日漸老去、兩個孩子的青春期都在「留守」中度過,怎能不讓他惦記?可是惦記又能怎樣呢?
時間來到2013年11月3日晚,下班回到出租屋的施進蘭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沒想到電視畫面中居然出現了闊別8年的家鄉,還有鄉親們的面孔。他激動地大喊:「老婆老婆,你快過來看!大大來到我們十八洞了!」
這一天,大大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裡首次提出「精準f貧」重要思想,從此拉開了中國大地精準f貧的壯闊大幕,億萬貧困人口在精準施策幫扶下,走上小康路。
施進蘭再也坐不住了,「外邊再好,也不如老家。我要回去!」僅僅一個月後,他就辭去收入頗豐的工作,踏上了歸程。
2014年年初,中國第一支精準f貧工作隊進入十八洞村。同年5月,村委會換屆選舉,施進蘭當選村委會主任。就職時,他在臺上喊出了「有錢沒錢、拼上三年」的口號,將壓在心底的那股志氣喊了出來。
7年過去了,如今的十八洞村唱出的山歌是:「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