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妻子眼中,他是一個「鳳凰男」,父母手足永遠第一。在丈夫看來,她只是一名「孔雀女」,只顧自己,不管他人。不同的家庭背景,讓他們的婚姻戰火四起,硝煙瀰漫,鳳凰男和孔雀女的婚姻組合該如何找到一條適合他們的路。
對於婚姻中出現的問題,夫妻倆的看法截然相反。李先生認為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張女士卻已經忍無可忍,想要離婚,那麼她到底有什麼難以忍受的委屈呢?這一切都得從孩子開始說起。
據張女士說,因為生孩子這件家庭大事,她在婆家受到了巨大的屈辱。張女士說在還沒有生孩子之前,外人就說她是一隻不會生蛋的雞,婆家人居然沒有幫她說話。
後面自己生了一個女兒,婆婆對自己很不滿。張女士接著說,婆婆規矩很多,還很迷信。自己的衣服放到丈夫衣服上面,婆婆就說踩著丈夫的氣了。婆婆很多事情都要按照舊的傳統,甚至封建迷信來做,丈夫也統統依著。
張女士竹筒倒豆子般的把婆家的種種陋習和丈夫對婆婆的維護全部抖露了出來,雖然她一肚子怨氣,但是為了家庭和睦,她一直都在隱忍。好在她做完月子後,公公婆婆回鄉下老家去了,從婆婆的高壓下解脫出來後,張女士本以為可以鬆口氣,可沒想到的是丈夫卻開始找起茬來了。
張女士說生完孩子兩個月後,她就去上班了,然後孩子就是母親帶著的,並且還要燒飯,真的很累,可是丈夫回到家,還對母親挑三揀四。什麼水裡面有水垢啊,拖鞋沒有放到地毯上啊。李先生解釋,自己並非是挑剔,大家都是一家人,只是說話太直接了。
李先生表示自己正在改變和進步,但顯然這句話的分量,還不足以化解張女士心中的憤懣和不平。張女士認為娘家是付出型的,婆家是索取型的,可是丈夫對待兩邊父母的態度卻是天壤之別,不僅對她娘家人百般挑剔,而且當婆家出現問題時,還要波及無辜。
原來,去年冬天,婆婆生了一場病,這一場病讓張女士看到了丈夫對待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巨大區別。張女士說婆婆轉院過來之後,丈夫就開始因為他母親生病各種遷怒與她。就比如說沒有給他母親經常打電話了,沒有經常去慰問了。
對於張女士這個小家庭,丈夫就感覺完全不在乎。孩子有一次輪狀病毒感染,一星期上吐下瀉,孩子那個時候要打疫苗,早上五點要排隊,丈夫不請假,孩子生病都是自己和母親在照顧。
就在年初的時候,他們兩個人又因為他的父母爭吵了,這一次張女士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這時觀察員宗月英拿起了話筒,她認為夫妻雙方生活習慣不一樣,需要相互磨合。觀察員李凡認為,丈夫應該多承擔家庭責任,關心妻兒。觀察員廖喜玉認為,丈夫應該對妻子少一些指責,多一些體諒。
經過調解員們的努力,張女士表示自己可以先不離婚,需要時間和空間可以調整自己,做好自己在家中的定位。李先生表示不會再對嶽父母提任何要求了,自己也會協調妻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調解結束了,夫妻倆表示要共同努力經營婚姻,維護家庭。都說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對於家庭背景迥異的兩個人來說,走進婚姻自然會遇到比平常更多的問題,這就更需要彼此之間能夠相互理解,信任和磨合。而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大家了心在一起,家就不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