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林榮泰雕刻藝術

2021-01-20 匠人百科

林榮泰.作《金玉滿堂》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

引言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傳統工藝美術是我國先民在生活和勞作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和精神內涵。雕塑設計作為一種傳統的設計手法,在現階段新的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其設計方法、設計精度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設計的文化內涵在新技術的衝擊下,變得越來越淡薄。

1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理解

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工藝美術關係密切,因此,分析工藝美術發展史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生活方式、民俗習慣與審美情趣等。在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工藝美術要結合時代特點,將多樣化的服務提供給人類,使人類對工藝美術產生更多方面的需求,從而推動工藝美術發展。可見,工藝美術傳承屬於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必然需求。也就是說,工藝美術在技術層面的進步,能夠有效反映社會發展程度,其中的技藝為人類造福,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基於當代視角,需要清楚傳統工藝美術在人民生活中的體現,知道傳統工藝美術屬於歷史沉澱的智慧結晶。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在長期生產活動中愈發成熟,其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總結的經驗,具有實用且通達的特點,其中有些經驗甚至可以直接作為人生哲理,如「器以利用,道從易簡」。對傳統工藝美術中文化的總結,表面上是技術經驗,實際上是人生觀的考量,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文化的烙印。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理解,使人們意識到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價值,但傳統工藝美術在當代社會的融入與傳承,仍然面臨許多現實問題,需要人們思考、研究,並提出有效的實施策略,推動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

2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意義

2.1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表達了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其在現代雕塑設計中的運用,不僅能夠豐富雕塑作品的藝術內涵,使其展現新的生命力,還能有效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和義務,不僅能夠有效保護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還能夠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現代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表現力,特別是一些景觀雕塑和城市標誌性雕塑。因而,在現代雕塑設計中,融合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能夠很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林榮泰.作2018《真龍》榮獲2018福建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林榮泰.作2020《真龍》榮獲2020中國玉石雕刻「陸子岡杯」「金獎」

2.2有利於豐富現代雕塑設計的設計語言

中國古代雕塑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我國的兵馬俑、龍門石窟等,其種類豐富,藝術水平極高。中國古代雕塑通常造型自然流暢,圖案裝飾精美複雜,內涵豐富,情感表達細膩,感染力強。然而,現代雕塑設計從設計材料、設計工具、設計理念等方面都有別於傳統雕塑。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為現代雕塑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素材,不僅能夠豐富現代雕塑的設計語言,還能促進中國傳統元素再利用、再開發,中西結合,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林榮泰/作 《山蟬秋晚》

3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策略

3.1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材料中的應用

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特性:泥土、銅、鐵、塑料、石膏等。雕塑是由材料構成的,在材料設計中使用傳統工藝製造技術大大提高了雕塑的外觀。隨著時間的推移,玻璃和合金等新形式的雕塑應運而生。玻璃具有極佳的透明度和耐化學性,並且可以通過添加化學成分來改變玻璃的性能,例如。例如,通過增加硬度、降低透明度等,合金材料具有移動性、收縮性等特性。中,通過更改合金複合材料的成分和比例,可以實現不同的性能。傳統工藝藝術涉及「材料」。因此,在設計雕塑時,應根據每個材料的不同性質使用不同的造型方法。

林榮泰.作 《時鳴春澗中》

3.2傳統工藝藝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

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和數位技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日益增多。計算機輔助精確建模、可視化建模和許多其他功能是本階段建模教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同質雕塑的數量也在增加。但是中國的傳統工藝,如薄金、製造、泥、木雕、石刻加工等,面臨著擴散的損失。傳統工藝是手工製作的,每件手工製品都是精神性的,具有工業產品無法比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工藝流程的傳統藝術不僅可以繼承和促進中國的傳統技術,而且可以為雕塑發展更多的設計思想。

3.3傳統工藝製造技術在建模要素中的應用

我們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根深蒂固。但是,將傳統文化元素與建模元素聯繫起來並不容易。傳統的文化應用不能流入表面,傳統的文化元素也不能複製。設計師應利用解構、重組等施工方法,將傳統文化元素和雕塑融入其新文化。傳統文化元素是現代雕塑的文化基礎。如今雕塑形式越來越多,造型編輯過程更加成熟。傳統藝術觀念和傳統過程難以融合。

林榮泰.作 《永恆的藍蜥》 榮獲2016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4傳統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途徑

工藝美術能夠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審美需要和功能性需要,因此,設計師和藝術家們一直在不斷研究工藝美術的應用思路和開展方法,創新發展途徑。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新技術和新理論被應用到了工藝美術之中,使行業出現了巨大的革新。為了更好地跟上時代的步伐,發揮出工藝美術的價值,我們仍然需要研究傳統工藝美術的特點,實現對於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這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強產品的藝術表現力,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增添各種類型的傳統藝術元素,營造一種新鮮感和活力感。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強調工藝品的實用性和審美價值,既保留傳統文化的特色,又提高工藝品的時尚性,真正符合現代人民群眾的需求。

林榮泰/作 《一網情深》

結束語

傳統工藝美術的應用,在設計理念和設計工藝上為現代雕塑設計開拓了設計思路。只有充分發揮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民族特色,才能弘揚中華文化,增強雕塑設計的表現力,才能提升雕塑設計作品的文化價值。雕塑設計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學生對傳統工藝美術思想和工藝的學習,提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才能使中國特色雕塑設計不斷進步,使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提升。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傳統文化的發揚與繼承已成為現階段教學工作的主要方向。

作者簡介:

林榮泰:福建羅源人,現居福州;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本科學歷,畢業於福建教育學院雕塑專業、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班、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八閩工匠、福建省輕工技術能手、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高層次第四層次人才;福建省德化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全國工藝美術先進工作者;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泗生、潘巖,又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寶慶精心指導,其作品多以隨色賦形,天趣盎然見微知著,擅長圓雕、鈕雕、鏈雕文玩、草蟲動物等題材,曾應邀多次赴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等國家與地區舉辦個人作品展。出版著作有《松山雅韻/林榮泰雕刻藝術》《林榮泰雕刻藝術作品集》雕刻作品及文章多次發表於國內外多種刊物,作品多次被國家級,省級博物院永久收藏。數次獲得「百花獎」「百花杯」「金鳳凰」 「中藝杯」「創新杯」「陸子岡」「國禮獎」 「中國工美展」等30項金獎,蟬聯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2010年入選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榮獲「工藝美術貢獻獎」2019年被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工藝美術貢獻獎」

現為: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輕工聯合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福建省壽山石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仙遊石雕協會常務副會長;

作品分別入藏於:

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石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院福建省非遺博覽院;福建工藝美術珍品館;福建省閩越王城博物館;福州市博物館;馬來西亞中華國學書院。

相關焦點

  • 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林榮泰雕刻藝術
    摘要: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國特色設計的文化根基。在雕塑設計中,傳統工藝美術的應用在設計理念和設計工藝上為現代雕塑設計開拓了設計思路。只有充分發揮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民族特色,才能弘揚中華文化,增強雕塑設計的表現力,才能提升雕塑設計作品的文化價值。基於此,本篇文章對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創新應用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 行走在雕塑藝術的「行者」——訪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王昭輝
    全國城雕委持證雕塑家、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青年大師、中國民間石雕藝術大師、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河北省雕刻行業技術能手、河北省雕塑技能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其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多項大獎,近年來共培養100多位弟子成為雕塑行業的「技術能手」。
  • 欣賞人物雕塑的雕刻藝術
    人物雕塑是人類的精神產品,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內涵決定著人物雕塑的形式,人物雕塑的形式也豐富著文化的內涵。人物雕塑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為造型的雕塑藝術,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人物形象。
  • 帶您走進我們的雕塑時代;欣賞雕刻藝術
    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不同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審美追趕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都在制約著石雕創作的發展演變。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 華容區人像雕塑設計方案_雕塑設計手繪效果圖
    華容區人像雕塑設計方案_雕塑設計手繪效果圖湖南美景創意,創辦於2003年,是湖南環境藝術與文化建設系統服務商。專業為校園文化、景區創升A服務、社區文化、民政文化、醫~院文化、城市家具、標識標牌、雕塑藝術等文化建設項目提供解決方案。
  • 人物雕塑,豐富著文化的內涵
    人物雕塑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為造型的雕塑藝術,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人物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 中國雕刻第一人:海派玉雕大師吳德升
    之後在對中華傳統玉器深刻領會的基礎上,潛心研究西方雕刻史,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師人物作品的精華,賦予中國傳統人物雕刻更深的內涵。1993年至今在上海成立了「德升琢玉工作室」。沉下心來將每一件作品做到完美,而玉雕,就是他一生中唯一的追求。18歲那年,畢業於上海玉石雕刻廠工業中學的吳德升戴上袖套,成為上海玉石雕刻廠的一名年輕學徒工,在老師傅們的引領下,不斷摸索雕刻工藝,並愛上了玉雕這門傳統工藝。
  • 「藝術中國」——張永千雕塑作品鑑賞
    現為國家一級技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海南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上海設計 分會理事, 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紫砂專委 會理事,上海工美行業協會陶瓷專委會理事,上海市中外文化交流協會城鎮專委會紫砂雕塑部主任,海南省工美行業協會理事,上海閔行當代工匠,上海閔行區紫砂雕塑技藝非遺傳承人。浦江工美協會副會長。
  • 甌網丨逛3號館感受中國傳統藝術魅力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仕元,非遺「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偉星帶來的這件作品,以傳統畲族鳳冠為原型,經過創新設計,融合南北技藝,採用花絲和掐絲工藝鏤空製作而成。從事石刻藝術二十餘年的曾安聽,曾為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的各界人士雕刻過肖像,其作品更是走進了千家萬戶。展會期間,他將帶來自己的石刻作品《毛主席》與《周總理》。純手工用尖利的鎢鋼刀頭,在拋光後的黑色花崗巖石板上雕刻出密密麻麻小白點。它既有攝影光學的同等藝術效果,又能體現出雕刻技法,比原圖更有意境,效果逼真,更是獨具藝術神韻。
  • 中國工藝美術創新作品大賽入圍作品廈門巡展開啟
    近日,「2020中國工藝美術創新作品大賽」入圍作品廈門巡展在廈門美術館(珍品展廳B廳)開啟,觀眾可一次看遍本年度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最新成果。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3日。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所依存的傳統文化理念及意義
    民間工藝美術 民間工藝美術屬於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擁有精湛的技藝,受到世代人的讚揚,工藝流程逐漸趨於完整 民間工藝藝術能夠不斷流傳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種將人作為主體的思想或者可以理解成對人的一種關注。 中國民間工藝的歷史意義 中國傳統工藝門類眾多,涵蓋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在現代社會,壽山石雕已經融入中國人獨特的玉石文化價值體系中,並有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今天的壽山石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福建傳統工藝美術的傑出代表,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壽山石雕風靡的過程裡,無數石雕藝人嘔心瀝血,傳承創新,使得壽山石大放異彩。
  • 中小學學校、高等院校景觀雕塑設計
    學校是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地方,校園的整體規劃設計能體現出一個學校的特色建設,而雕塑在整體校園景觀設計規劃中必不可少。為了凸顯學校的校風、校訓及特色,大部分採用雕塑的形式在校園景觀設計中體現出來。校園文化內涵主要在景觀設計中通過雕塑的材質、造型、色彩、紋理等形式表現出來。本文將介紹校園景觀雕塑在校園景觀中內涵的主要表現形式。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天壇和兵馬俑
    但是當他獲得了科學知識,而成為時代的主人以後,重遊天壇,就會理解到那只是藝術和科學的變幻,因而又會產生另一種意趣。古蹟是作為傑出的藝術作品來吸引遊客的,所以美麗的建築和雕刻在古蹟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卓越的建築物正是智慧的寶庫。就說天壇吧:這是一個有趣而又好玩的地方,它創建於明代,乾隆十六年重修,是當時皇帝祭天和祈求穀物豐收的神廟。
  • 姚仲達師生印鈕藝術雕刻展——陳智楠篇
    題 記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中國民協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和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 「問石論藝——姚仲達師生印鈕藝術雕刻展」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雲在樓展出。畢業於江南大學藝術設計,進修於中國美術學院,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啟蒙學習壽山石雕,後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老師學習人物、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姚仲達老師學習印鈕,現為福州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2017年12月受中國國家博物館邀請參加展覽作品(十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17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微故事》專訪。
  • 駿馬奔騰 馳騁天下——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萌春
    葉萌春在雕刻《馬舞》。葉萌春,籍貫樂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溫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溫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委員會副主任。耳染目睹,中學的時候他就從父親的傳授中,學會了泥塑、鋸、鑿、雕、刻、剔、鏤等黃楊木雕的基本技法。他還經常用自己的泥塑和木雕小品《套馬》《小孩》拿到學校參加中學生藝術作品展覽。20歲那年,他跟隨父親進入溫州工藝美術研究所之後,就開始獨立進行黃楊木雕藝術創作。在研究所期間,他十分珍惜自己所從事的木雕生涯和藝術創作活動。
  • 雕塑藝術家用電鋸雕刻動物,線條粗野真實到極致
    這位雕刻家引人注目的雕塑如此細緻和逼真,以至於一想到它們是用這樣一種不雅的工具創造出來的,就覺得不可思議。這位才華橫溢的德國藝術家不知何故能夠將一種動畫感和精神注入到每一件精心製作的作品中。這位訓練有素的雕刻家以傑出的雕刻作品而聞名於世,他的藝術作品用粗糙的木箱雕刻成動物的形體。1971年出生在巴伐利亞州的琳-雷貝茲從一開始就展現了藝術才華。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師徒傳承展啟幕 「匠心永續達摩善」
    展出作品包括了木雕、壽山石雕等門類藝術,在人物細節以及情感體現等各方面雕刻細膩傳神,將福州木雕風格造型、精湛技藝得以完整呈現。展出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經典作品吸睛。 記者劉可耕 攝  林學善(1945—2018),福建省福州市人。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五百羅漢和馬雕塑
    走近一看,只見幾根筇竹杖插在土中,拔之不動,竹杖忽而又長出茂密的枝葉,青翠欲滴。高氏兄弟倆覺得很奇怪,知是神僧顯靈,於是就在此地造寺,取名筇竹寺。筇竹寺在晚清的一次修建時,增塑了500羅漢像。塑者黎廣修,是四川的一個居士。他精通佛學,能書善畫,特別擅長於雕塑,他帶了5個門徒到筇竹寺塑500羅漢像,先後花了7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