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創立15年後,大疆成了民用無人機的代名詞,全球市場佔比超八成,行業「老大」地位無可撼動。高光之外,大疆也迎來了更多審視。市場見頂的顧慮,增收乏力的猜測,國外「制裁」的威脅,都和這家明星企業交織在一起。
外界希望了解,大疆如何設定未來的前進方向?
「大疆沒有戰略」
對大疆的擔憂,最普遍的是無人機市場正在飽和。
大疆創始人汪滔曾表示,從市場容量看,200億元是大疆收入的一個檻。根據公開信息,大疆在2015年至2017年,營收分別為59.8億元、97.8億元和175.7億元,此後,再未公布業績狀況。一些研究機構認為,大疆的業績增速在放緩。
不過,大疆看起來並不急於刻意尋找新的市場增長空間。
「大疆沒有戰略。」談及未來的市場布局,大疆創新公關總監謝闐地說。隨後,他為這句話做了一個註解:大疆的理念是,技術永遠跑得比產品快。
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的解釋更為具體:「大疆的思路是,先深化和突破技術,在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再結合應用場景形成產品,然後實現量產推向市場,並應用到不同行業領域。」
這樣的思路,讓大疆在市場中顯得極為特別。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急於開拓新業務,熱衷搶市場、卡身位,大疆格外謹慎。
「如果技術還沒有達到滿足用戶體驗的程度,或者技術本身實現了突破,但在結合場景和產品化上存在問題,大疆通常選擇繼續研發,不會急於推出產品。」羅鎮華說。
這似乎是大疆的「基因路線」:堅持把研發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不斷追求產品的極致化,市場則被視為技術突破和產品極致化後的自然成果。
熟悉大疆的人,很容易由此聯想到這家公司創立初期走過的路。2006年大疆成立後,初期將精力集中於通過開發飛行控制器實現穩定懸停上。直到四年後,大疆把研發的飛行控制系統用在多旋翼飛行器上,公司才開始在市場中狂飆突進。
這樣的發展路線中,可以很容易找到汪滔的影子。汪滔以對產品要求苛刻著稱,他曾對媒體說:「我們已經不習慣去做一個達不到世界最高要求的產品。」他曾經缺席大疆的「大疆精靈3」發布會現場,只是因為這款產品並不像他想像得那麼完美。
市場變化如此迅猛,如果一味追求技術和產品極致化,是否會導致公司忽視適時商業化,進而影響業務可持續性?對此,謝闐地說:「大疆從創立到現在,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
確實,很難說大疆能有今天的規模,是堅持技術創新的必然結果,還是有一定的運氣因素,更不能說這樣的理念適合所有企業。
但是,無論如何,大疆取得了普遍意義上的成功。《華爾街日報》稱其為「首個在全球主要科技消費產品領域成為先鋒者的中國企業」。大疆對得起這個評價,無論從市場佔有率、產品高度還是技術迭代速度來看,如今的全球無人機市場,無出其右者。
「空間智能」的夢想
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戰略」的另一面,是「沒有邊界」。
在大疆定義的「使命」中,有兩個關鍵詞:「空間智能」與「科技之美」。顯然,大疆的野心並不在「飛」,而在「智能」。
汪滔曾表示,如果大疆在機器人視覺方面取得突破,應用範圍將非常廣闊,無人駕駛、工業製造、家庭機器人等,都將成為大疆的用武之地。
羅鎮華認為,如果智能化水平與技術可靠性再提高一個級別,那麼大疆所提出的「空間智能」時代可能就到來了。「未來,可能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設備都是機器人,具有感知環境並與環境精細互動的能力,能完成很多複雜的工作。大疆儲備了許多技術為迎接這個時代做準備。」羅鎮華說。
在「空間智能」時代到來之前,大疆正努力在固有的業務版圖上探索更多可能性。有價值的產品一定是實現某種功能的載體。從這個維度看,無人機正是實現對低空資源有效利用的載體,而大疆可以在很多領域顯現身手。
在消費領域,大疆以不斷優化的產品鞏固著市場優勢。羅鎮華表示,大眾視頻創作與視頻消費是一個剛剛步入快車道的領域,視頻設備的性能提升與視頻傳播觀看平臺的爆發,吸引了許多新用戶,大疆正在面臨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在農業、能源、安防等行業領域,無人機技術解決方案帶來的價值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許多行業具備了將量化產品推入市場的條件。
在廣東,七成的電網巡檢已經通過使用大疆無人機完成。工人們從鑽山林、爬鐵塔的風險中被解放出來,只需坐在指揮大廳,就能通過無人機傳回的故障隱患圖片進行診斷。
今年11月,大疆發布了最新植保無人機T30和T10。早在2015年,大疆就開始探索以農業無人機為基礎,進行農業數位化信息平臺建設。大疆農業全球市場銷售總監陳韜說:「大疆農業已經在全球40餘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服務中心。截至今年10月,全系列植保無人機全球銷量超過75000臺,在中國、日本、越南等國家的市場保有量超過70%。」
人才是核心競爭力
大疆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羅鎮華認為,大疆最明顯的標籤是產品,產品的技術實力強、質量水平高,背後則是人才的積累和技術的沉澱,但是歸根到底還是人才以及對人才的組織。
「人才是大疆創新力的核心資源,組織好人才,就是讓這一核心資源發揮力量推動企業往前走的方式。大疆要在保持創新活力的同時,以更高效先進的組織方式,給人才提供能進步成長、有獲得感的工作氛圍,激發更多想像力,並把想像變為現實。」羅鎮華說。
要實現這樣的組織方式,企業文化至關重要。如今,從許多公開報導中,人們都可以看到大疆對於公司文化越發重視。謝闐地也表示,從經濟指標上看,大疆在全國企業中並不突出,甚至在深圳民營企業500強裡也是靠後的,但是相比經濟指標,如今的大疆更看重技術和文化的成功。
「正如大疆打磨產品一樣,在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上,大疆希望打磨出有獨創性的、能夠激勵年輕一代的、能給當前的技術和市場格局帶來啟發和貢獻的企業文化。」謝闐地說。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疆的組織文化引來了不少非議。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無疑深受創始人影響。在外界看來,汪滔是一個絕對的技術極客,但是管理風格過於生硬。還有人稱大疆的文化是「狼性文化」。
謝闐地否認了這種說法,「大疆並不狼性,但是員工確實會有壓力,這種壓力來自公司對於產品目標的追求。這麼龐大的員工規模,如果沒有一定的標準,很難實現有效運轉。」
謝闐地認為,如今的大疆,企業文化有兩點獨特性,「一是大疆相信創新的、先進的技術首先是想像出來的,因此非常強調想像力。二是大疆在文化上有更高的願景和追求。公司內有個說法叫『高維的成功會帶動低維的成功』。大疆希望通過與合作夥伴和用戶的互動,讓大家都有收穫和進步,進而在行業、社會中作出貢獻。」
追求想像力和「高維的成功」的企業文化,正推動大疆探索更多可能。打開大疆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到大疆放出了許多自動駕駛相關的崗位需求,儘管沒有更多明確信息,但是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大疆的新戰場。
在通往更廣闊的智能空間的路上,大疆或許很難再「獨孤求敗」。它將如何面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各種挑戰,值得期待。(經濟日報記者 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