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教導我們做個好人,可在現實生活和職場裡,好人卻過得並不舒坦,好人卻受欺負,好人卻不受待見,好人成了背鍋俠,好人成了懦弱和無能的同義詞!
而那些有稜有角的壞人,盛氣凌人的利己主義,表裡不一的搬弄是非者,人們對他畏懼,不敢得罪,反而名利雙收!
是人性的雙面性,還是佛陀的教導有問題呢,精神的追求和現實的反差,一度讓信徒的精神價值觀處於混亂狀態。
因為退縮忍讓,對方卻驕氣日盛,因為和氣一團,人家把你當傻子看待,得不到尊重,受到冷落和委屈還得自己吞到肚子裡。機關單位裡,這樣的老實人,光工作就能把你累死(閒的人閒死),出錯了還得背鍋,同事嘲笑你,升遷更是無望。
佛家提倡的處事法則,對外「善」,對內「忍」。以善的的心態主動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以忍的心態被動接受身邊的人和事。
著名的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是典型的以忍為方法的處事。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我們不提倡的。是逃避和無能的表現,是受虐狂的人格。這誤導了多少人,要知:天大地大,理也大!有理就要據理力爭,不能去慣著人,讓他的所作所為,時辰一到一切都報的「天」去懲罰他!
吃虧不是福,你吃虧就有人佔便宜,你把虧當福了,佔便宜的不就是有禍了,這不是以鄰為壑,把自己的福建立在別人的禍基礎上嗎!
《厚黑學》有這麼一句話:「好人莫做,黑心護私」。這句話告誡我們在生活中不要總是做一個好人,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不被小人所害。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人人都喜歡好人,但是最容易吃虧的往往也是好人。
老好人是一種無知。相比之下,做好人的成本真的是太大,做好人真的是太難,或許這就是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活成了太「現實」的面孔的原因所在吧。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善的世界,也不是惡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性的世界人性集善惡,集廉恥,集自私集大於一身,是個很複雜的事物。我們說是於人打交道,實際上就是與人性打交道,對於錯綜複雜的人性,我們只用一個簡單好去對付,肯定是行不通的。 王陽明說道在心中,這或許就是人道的道。做好事的好人,不懂人道,自然很容易會變成壞人,或被壞人利用。這個好人錯不在他本身,錯在他的認知上,在認知上沒有看懂人性。
羅素:若理性不存在,則善良無意義。請照顧好你的善良,最好讓它開出玫瑰,用刺保護它的美,你的善良,必須得有點鋒芒。
正常的好人總是處處為別人著想,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是別人的反感與不理解,也就是升米恩,鬥米仇。
為此我們總是感慨世態炎涼,人性冷漠,好人總是得不到好報,壞人卻禍害遺千年。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你想你太過於善良了,你總是當老好人處處滿足別人,你以為你能一直滿足別人嗎?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你越是滿足他你就越會發現人性的貪婪、人性的醜陋,受傷的也最終只是你自己。
做一個敢於說「不」的人。
學會拒絕別人。要有自己的界限。如果你覺得某些事情不適合你,或者你做不來,那麼就不要參與這件事情。
不要怕得罪人,做一個爛好人。雖然做一個老好人,大家可能都會喜歡你,經常找你幫忙。不過,人們更欣賞有稜有角的人。然而,即使不做老好人,並不意味著你要做一個脫離群眾的人。這是老好人的一貫作風,因為誰都不想得罪,就稀裡糊塗就答應人家,回過頭來,忘記了事情的細節。回答別人的問題時,一定要精神集中,不要猶豫不決,免得不知所云。
傳統觀念認為,好人脾氣好,能忍耐,無私奉獻,然而過度善良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不僅不能做一個傷害他人的壞人,更不能做一個傷害自己的「好人」。這裡的「好人」指的是沒有原則、缺乏常識、經常自我陶醉的人,他們是典型的「低智商」好人。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曾經,國學大師季羨林很無奈的作出這樣的結論。我也以這樣的結論收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