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佛度有緣人。」其實,有很多的事情,在看似偶然的背後都深深地隱藏著必然,而這必然又等待著這偶然來成全。也許,這就是緣分妙不可言的地方。
因緣為「因」與「緣」之並稱。因,指生活結果的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簡而言之,即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總稱為因緣。
萬物皆由因緣之聚散而有生滅,即:緣起緣滅。
在佛法看來,任何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起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起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的集合而生起、而變化、而消滅。
簡而言之,一切現象都是特定條件下暫時的集合,就像車子是由各種零件組合而成一樣,又像三捆蘆葦互相支撐而得堅之,若去其一,餘二則倒,若去其二,餘一則倒。正如佛曾為「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正因為因緣如此之複雜,我們是很難能夠去看清或者去把握的。因緣的妙也就妙在它的不可思議,所謂「因緣際會」,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偶然,只有偽裝或偶然的必然。
古代的弘一法師的出家,他由一個歷經了人生繁華的風流才子到一代佛法大家,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一個偶然,然而,當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現象則不難看出隱藏在其中的必然性。
弘一法師曾在他的一篇《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中較為詳鈿地描述了他與佛的因緣際會:我以前從五歲時,即時常和出家人見面,時常看見出家人到我的家裡念經及拜懺。
於十二三歲時,也曾學了放焰口。可是並沒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時,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內容是怎樣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後來,人近中年,在杭州的一所學校當老師時,曾有一次,學校裡有一位名人來演講,我和夏丐尊居士卻出門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
當時夏丐尊對我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可以說是我後來出家的一個原因了。
後來,我便經常跑到寺廟去小住一段時間,與寺中的法師聊天、起探討佛經。那時候就已經穿出家人的衣裳了,而且預備轉年再剃度。
及至七月初,夏丐尊居士來。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還未出家,他就對我說:「既住在寺裡面,並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不出家,那是沒有什麼意思的。所以還是趕緊剃度好!
我本來是想轉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勸,於是趕緊出家了。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所以就在那天落髮。
以上的例子,是在說明一個人的緣起關係—個人是存在於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之上的。個人常常受外界善惡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影響周圍。
例如:學生,是受同學、長輩、老師等的影響,形成他的人格。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是家庭、學校,公司,乃至地方團體、國家,我們時時刻刻都置身其中,受它們的感化影響,同時也予以善惡的影響。
這種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相依相成的緣起關係、有機的連帶關係。
弘一法師作為佛法的一代宗師尚且如此,那麼,我們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是否也應該去珍惜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份因緣呢?!這正如趙樸初感嘆因緣巧妙的詩句:
因緣不思議,新昌喜再來。眷眷佳客至,代代好花開。
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之中,請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