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赫魯雪夫決裂前後》第二章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2021-01-11 黨史頻道

返回>>>《毛澤東與赫魯雪夫決裂前後》,張樹德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1949年底,毛澤東首次訪蘇。史達林讚嘆道:「你對中國人民的貢獻很大,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我可是長期受打擊、受排擠的人喲,有話無處說……」《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最終籤訂,史達林破例出席招待會,赫魯雪夫初識毛澤東。

赫魯雪夫對毛澤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和感受,始於毛澤東於1949年底至1950年初對蘇聯的第一次正式訪問。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整,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手持講話稿,用他那濃厚的湖南話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霎時間,廣場上一片沸騰。鮮花、彩旗、白鴿和人群的歡呼聲交匯成一個激動人心的壯觀場面。

毛澤東用他那指揮雄兵百萬的大手輕輕按動了一枚小小的電鈕,一面鮮豔奪目的五星紅旗隨即冉冉升了起來。

54門大炮齊鳴28響,代表著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先烈們前赴後繼奮鬥流血的28年之後,中國人民終於真正地站了起來,第一次以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史達林沒有食言,1949年10月2日21時45分,也就是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天,從蘇聯的首都莫斯科拍來了第一份外交賀電:

蘇聯政府決定建立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蘇聯政府的反應之快,使全世界都始料不及,許多國家領導人還在瞪大眼睛看著新中國有沒有人理睬呢?!隨之而來——

10月4日,保加利亞和新中國建交。

10月5日,羅馬尼亞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

緊接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越南等人民民主國家在不長的時間內相繼和新中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一個佔人類1/4人口的國家的紅色政權迅速地在國際上站穩了腳跟,這使得新中國的領袖們不禁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蘇聯等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與聲援,徹底打破了當時西方陣營中某些敵對勢力和蔣介石試圖依靠美國來孤立新中國的陰謀。

對此,毛澤東笑了,笑得那樣從容。自然,毛澤東的笑容中也包含著對以史達林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感謝之意,他認為親自到蘇聯出訪的機會成熟了。

……

1949年12月9日,毛澤東的專列到了「國門」滿洲裡市,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停了下來,因為中國鐵路是窄軌,蘇聯鐵路是寬軌,因此要換車。

在蘇聯國境線的車站上,早已停好了迎接毛澤東一行的高級專列。這是一列設備很好的專車,車上設有會議室、臥室、休息室和浴室,顯得氣派堂皇。蘇方赤塔州的黨政軍領導人和蘇聯外交部一位副部長來到邊境線上迎接毛澤東的到來。毛澤東親切地上前和他們一一握手,互致問候後,登上了蘇方的專列。

相關焦點

  • 中蘇關係,如何從鐵哥們走向敵對的?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一切的根源自從王明和博古被趕下臺後,蘇聯一直對中國共產黨不感冒。王明博古是不是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是不是差點斷送了中國革命,這不重要。核心原因,就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而1949年8月,為什麼毛主席要寫《別了,司徒雷登》,徹底和美國決裂。因為司徒雷登提出,美國承認新中國沒問題,和新中國建交也沒問題,只要共產黨承認美國和舊中國籤訂的協議,那大家永遠是好朋友。
  • 中蘇關係為什麼會惡化?赫魯雪夫的這個做法,很難讓人接受!
    同年,蘇聯在新疆挑起邊境衝突事件,中蘇關係惡化。那麼,中蘇關係為啥會惡化呢?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與新中國、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各方面開展廣泛合作。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籤訂,確立了中蘇之間的同盟關係。 當時,中國和蘇聯好到什麼程度呢?
  • 毛澤東如何論析「斯科比事件」
    這個防範於未然的警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七大以後中共對美政策乃至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走向,而且對今天應對國際關係領域中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幹涉主義仍有警示意義。 縱觀「斯科比事件」發生前後的史實可以發現: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曾多次向美方傳達善意的告誡,藉以尋求建立與美的合作關係,並警示美方切莫幹涉中國內政。
  • 中蘇決裂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誰敢碰,中國就敢跟誰翻臉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中蘇關係逐漸升溫,並且當時的中國外交政策很明確,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對蘇聯陣營靠攏。抗美援朝之後,中國憑藉自己的實力,幫助蘇聯解決了麻煩,兩國關係有了質變,此戰過後,蘇聯援助了我們許多工業項目,也派了不少蘇聯專家到中國幫助中國搞工業化,如果沒有蘇聯的鼎力相助,中國工業化的起步時間要向後推遲不少年,這份恩情還是要記得。
  • 《換了人間》重播 章秘蜜飾演戲劇奠基人孫維世
    這其中包括了北平和平解放、西柏坡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國共和談、渡江戰役、上海金融大戰、籤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平解放新疆、解放大西南、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戰場、和平解放西藏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面,以及國共兩黨在軍事、政治、經濟、統戰以及秘密戰線等各個領域的全面較量。
  • 世界一個和平條約:西臺戰爭中締結的銀板和約
    公元前1283年,西臺國王哈吐什爾三世與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為中止戰爭而締結的和平條約。穆瓦塔爾把寫在銀板上的和議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為基礎擬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給穆瓦塔爾。
  • 技術湃︱誰怕新中導條約?
    當時,美、蘇都有大量的遠程核武器,為什麼單獨下手禁止和銷毀中程核武器呢?美、蘇兩國離得遠,它們的遠程戰略核武器更多地是用於威懾目的。從理論上來說,美、蘇對使用這些遠程核武器會更慎重。在歐洲直接對峙的美、蘇中程核武器更容易因為擦槍走火,由小規模常規衝突升級成為飛彈戰,甚至是飛彈核戰爭。裁撤了這些中程飛彈,就減緩了雙方近距離的直接對抗,也緩解了歐洲承受的核戰爭壓力。
  • 58年蘇聯要求中國建聯合艦隊 毛澤東為何很惱火?
    1958年7月21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在中南海遊泳池向毛澤東轉達了蘇聯領導的一個要求:就是希望在中國沿海建立長波電臺和兩國建立共同核潛艇艦隊。毛澤東很惱火,當即嚴辭拒絕,並讓尤金轉告赫魯雪夫,如果講條件,我們雙方都不必談。如果他同意,他就來,不同意,就不要來,沒有什麼好談的。毛澤東的態度,使赫魯雪夫感到問題嚴重,立即決定秘密來華向毛澤東解釋。
  • 赫魯雪夫訪美,玩世不恭,點名要見瑪麗蓮·夢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分割為民主德國(東德)和聯邦德國(西德),柏林也同樣被分割為東柏林和西柏林。1958年,蘇聯準備把東柏林交還東德,並提議西柏林變成一個自由城市,但是美國不同意,而蘇聯和東德態度強硬。局勢很快陷入僵局,雙方誰也不肯退讓,國際局勢驟然緊張,這就是第二次柏林危機。
  • 赫魯雪夫的「三和」理論,指的是什麼,對世界局勢產生了哪些影響
    赫魯雪夫也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實踐。1959年赫魯雪夫,代表社會主義國家,訪問美國,是兩大社會體系的第一次交流。另外,赫魯雪夫認為,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相處,只能僅限於政治上不甘於其他國家內政,在經濟領域不相互制裁,保持正常的貿易合作,而在思想領域,必須進行不間斷的革命鬥爭。
  • 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航天情懷
    1957年,當毛澤東訪問蘇聯接見留學生時,孫家棟還是留學生中的一員。誰能想到,最終是他和同事親手把我國的第一顆衛星送上了天。蘇聯人造衛星上天,對正處於冷戰格局的東西方陣營產生了影響。1957年11月,毛澤東第二次訪問蘇聯,在對留蘇學生的講話中,他以蘇聯發射的兩顆人造衛星為例談到國際形勢,認為是「東風壓倒西風」。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全會上表態:「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就這樣,我國的人造衛星計劃正式提上日程。
  • 巴爾幹同盟:曇花一現的聯合(二)
    1912年3月12日,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正式籤訂友好同盟條約,其內容除兩國中的一國遭到攻擊應相互承擔軍事義務外,還規定應結束土耳其在科索沃和馬其頓的統治,並就瓜分馬其頓達成秘密協議。條約所附的軍事條款規定,一旦戰爭爆發,保加利亞應提供20萬人的兵力,塞爾維亞則應提供15萬人的兵力共同作戰,其中10萬人應派往馬其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