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8日,美國總統裡根和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籤署了《中程飛彈條約》(簡稱《中導條約》)。根據這個條約,美國和蘇聯在隨後的三年中銷毀了它們全部的射程在500公裡到5500公裡的核與常規的陸基中程飛彈,包括陸基的彈道飛彈和陸基的巡航飛彈。被銷毀的美國和蘇聯的一些飛彈碎片被做成了雕塑「善戰勝惡」,聳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院內。
紐約聯合國總部院內的「善戰勝惡」
這是兩國第一次完整地禁止和銷毀一個類型的核武器以及常規武器,因此,這個條約既有象徵意義,也有現實意義。
當時,美、蘇都有大量的遠程核武器,為什麼單獨下手禁止和銷毀中程核武器呢?美、蘇兩國離得遠,它們的遠程戰略核武器更多地是用於威懾目的。從理論上來說,美、蘇對使用這些遠程核武器會更慎重。在歐洲直接對峙的美、蘇中程核武器更容易因為擦槍走火,由小規模常規衝突升級成為飛彈戰,甚至是飛彈核戰爭。裁撤了這些中程飛彈,就減緩了雙方近距離的直接對抗,也緩解了歐洲承受的核戰爭壓力。因此,歐洲國家普遍對《中導條約》持有好感,當然一些原來華約後來加入北約的歐洲國家可能除外。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推動北約東擴,一些原來的華約國家加入了北約,俄羅斯不爽;美國開始部署反導系統,一些反導基地就部署在原來華約後來北約的國家,俄羅斯就更不爽。俄羅斯如果有中程飛彈,就可以給這些接待美國反導基地的東歐國家施加壓力。因此,俄羅斯有理由喜歡中程飛彈,有理由不喜歡《中導條約》。但是,俄羅斯可能也未必就到了要徹底推翻《中導條約》的程度。因此,把飛彈射程推進到條約的邊沿部分就成為俄羅斯一個誘人的選項。
如果美國還繼續喜歡《中導條約》,它會與俄羅斯磋商,要求俄羅斯遠離條約的邊沿地帶。歐巴馬政府就是這麼做的。川普政府打心眼裡反感軍備控制,既然有對方違約的說辭,還等什麼?一拍兩散!你要說川普在這個事情上有什麼深意,還真沒有,因為在那個時候美國軍方也不知道退約後他們能幹點啥。
川普剛表示要退出《中導條約》,歐洲就慌了。一些歐洲國家想救活這個條約,派大員來找中國學者,只怕也找了他們的中國同行,說中國的中導最多(這話不確,後文再表,姑妄聽之),希望中國參加這個條約,以便救活這個條約。這裡的關鍵點在於——第一,他們根本不知道中國參加《中導條約》能不能讓川普回心轉意;第二,他們讓中國做這麼大擔待,文件夾裡沒有給中國準備任何回報。
一些歐洲國家私下估計也做了美國的思想工作。川普政府的態度是,我不會聽你們的建議放棄退條約,但是,你們要聽我的,支持我退約。最後,在北約的支持下,美國退出了《中導條約》。我們應該知道,實際上,美國的一些歐洲盟國口服心不服,它們內心是喜歡《中導條約》的。
拜登團隊是看重軍控的,他們不會贊成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但是,他們現在不得不面對失去這個條約的現狀。在處理完更為緊迫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伊朗核協議》等問題後,拜登政府將會陸續考慮推動中導裁軍外交,以期建立一個多邊的《中導條約》。這裡面部分原因是,拜登政府有熱愛軍控的意識形態;部分原因是,美國沒有陸基的中程飛彈,而中國有,拜登團隊中一些人不滿意這種不對稱;部分原因是,美國此舉能夠得到一些歐洲盟國、東亞盟國的支持,而拜登政府會藉此加強其同盟體系。
如果拜登政府推動中導裁軍外交,最爽的是按照原有《中導條約》的內容,拉進中國,搞一個三邊的《中導條約》。這等於美國不用承擔任何新的義務,就摟草打兔子,把中國拽進來了。問題是,這樣做缺乏邏輯,不合情理。從應該參加條約的國家來說,印度那麼多中程飛彈,難道不應該一起坐坐?日本有固體火箭,難道不應該承擔義務,承諾不把火箭轉用作飛彈?從條約的限制範圍來說,為什麼只消除陸基中導呢?留著海基和空基的中程飛彈幹什麼?美國沒有陸基中導,海基的中導可是多得很。
1987年締結《中導條約》的時候,只銷毀陸基中導,留下海基和空基中導。當時可以辯解說:先易後難,而幾十年過去,現在該是攻克難題的時候了。在美國引導的話語體系裡面,海基和空基中導就不是個事。其實這是不對的。陸基中導相當於座機。陸基機動飛彈有一定的機動性,相當於座機中的無繩電話。拿著無繩電話打電話,也可以裡屋外屋甚至門口溜達幾步,但是,走遠了是不行的。海基和空基的飛彈相當於手機,可以滿世界跑著用。宅男整天宅家裡,有個座機就夠了;浪子滿世界浪,需要隨時隨地用手機。現在有人說電話不好,要禁止,沒來由只禁止座機不禁止手機。
按照這個類比,我們可以對中導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陸基中導具有較強的指向性,由此引起的安全困境更容易採取措施得到緩解。海基和空基中導的指向性很不確定。如果我的海基和空基中導距離你很遠,並不表示你不受威脅,因為我可以用軍艦和飛機把我的海基和空基中導運到你跟前。因此,海基和空基中導更體現全球野心,更容易引起安全困境,由此出現的安全困境更難以得到緩解。事實上,陸基中程飛彈更多地用於區域性的威懾;海基和空基中程飛彈更多地用於殺人。
美國隔三差五地就打幾發、幾十發甚至更多中程飛彈,傷了別人,也傷了美國。美國看哪個國家不爽了,把軍艦開過去,隔得不遠不近的,發射或者威脅發射海基巡航飛彈,還不用擔心對手的反擊。這使得美國容易做出捲入戰爭的決定,術語叫做全球軍事穩定性很低。如果一個新的《中導條約》優先禁止了海基和空基的中導,美國捲入戰爭的意願會降低很多。這有利於美國加強經濟建設和民生建設,也有利於增強國際軍事穩定性。
美國的有識之士會意識到其空基和海基中程飛彈是個問題,但是,美國另外也會有一些人希望保持美國海基中程飛彈的優勢。這些人對拜登政府都會有影響。其結果是:拜登政府會匯通其盟友,推動中導裁軍外交,並將焦點聚集在限制陸基中程飛彈上,對海基和空基中程飛彈則語焉不詳。
-----
本文首發於作者的微信公共號「有李說理科技視野」。李彬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系教授。「澎湃」經授權編發。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