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聞艦評】神鬼之爭——日本海軍在條約及其後條約時代戰列艦設計技術之路

2021-01-21 中外艦聞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外艦聞特約稿,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在購置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之後,日本在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基礎之上,設計建造了扶桑級和伊勢級戰列艦,以此積累了日本海軍對於戰列艦的設計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但正當日本海軍準備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八八艦隊的夢想之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卻終止了日本對於戰列艦的種種設計,只能留下長門,陸奧兩艘艦船可供發揮。

但是這30年的海軍假日並未使日本停下腳步,而是將自己對於戰列艦設計的嘗試轉移到重巡及其他艦船之上,並在之後應用於《倫敦海軍條約》及其後條約時代戰列艦的設計之上。而這其中,以海軍造船中將——平賀讓和海軍造船少將——藤本喜久雄這兩個人的合作與爭論為代表。那麼從這開始,沿著這兩個人的道路,來探尋日本海軍在條約及其後條約時代戰列艦設計的技術之路。


一、合作之下的big 7

平賀讓是日本海軍資格很老,與海軍各部門關係最好的艦船設計師。自1909年從英學成歸來之後,2月3日成為艦政本部第四部部員,並與同年擔任帝國大學工科院講師,作為一個31歲就能成為海軍技術骨幹的天才,並且它的履歷和學習時間就註定了在海軍假日期間,成為艦船設計的保守派,但是在十分講究論資排輩的日本海軍裡,而且有設計出令人驚嘆的夕張號輕巡洋艦之下,平賀讓註定會成為日本海軍一大流派的領頭羊。

相較於保守的平賀讓,與1920年正逢海軍假日剛開始才進入艦政本部第四部的藤本喜久雄比平賀讓年輕10歲,資歷相較於平賀也不高。和平賀讓一樣,藤本也去過英國,但是,由於是在英國考察而不是學習,所以藤本喜久雄深知日本與歐美的差距。與平賀讓相比,在英國學成歸來之後想到的則是如何再艦船上面做出創新,用新技術趕上並超過國外。

1920年,正是第四部主任平賀讓和骨幹部員藤本兩人在一起合作的時光。兩人在這期間設計的戰列艦就是長門級戰列艦。作為「big 7」中火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兩人合力,在減少裝甲厚度的情況下,增加水密隔艙來增加艦船浮力用以減少艦船破損所帶來的的浮力問題,而這個正是出自於藤本喜久雄之手。但是平賀讓也確定了日本戰列艦一體化三角骨幹塔式艦橋和主炮的布局。可以說,長門級戰列艦成為了日本海軍加賀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參考模板,也是日本海軍設計最為成功的戰列艦(當然,陸奧那個倒黴孩子······)。


二、創新,變革,缺陷,糾結與意外

隨著1920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和「海軍假日」的到來,所有對於戰列艦的思考只能轉移到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其他艦船之上進行試驗。在這期間,兩人分別設計出了令世人驚嘆的戰艦。首先,平賀讓設計出了夕張號輕巡洋艦,巧妙地將5500級的火力裝載在了2200級輕巡洋艦的艦體身上,令各國海軍為之側目。而藤本喜久雄設計出來的「吹雪」級驅逐艦,則是革新了人們對於驅逐艦的關注:飛剪式艦艏、高幹舷、重火力、高雷擊和38節高航速令世界各國海軍重新審視自己對於小學生的設計,並且在小學生的設計中,藤本開始嘗試大量使用電焊技術,節約了工時,也使得吹雪型及其改型共計24艘新艦能在海軍假日前10年陸續服役。

(註:與陸軍空軍不一樣,海軍的實驗艦艇一般會編入現役並且投入實戰。例如美國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日本的夕張,島風兩艦;英國的前衛,暴怒;中國的052A等等。而武器裝備原來在實戰艦艇,現在則是由專門的武器綜合實驗艦測試。例如中國的畢昇)

雖然兩人設計出了如此經典的艦船,但其實兩個人的設計有很大的問題:首先,由於軍令部的「以質取勝」的思想加上夕張號設計的成功,令藤本設計的艦船哪怕做在大的改進,在穩定也是「頭重腳輕」。而平賀讓所設計的戰艦其實也是問題多多——在加古級的設計上,由於加古幹舷太低,導致下層舷窗常年關閉——否則一旦打開,其他艦船擊打的水花都能飛濺近船裡的「水族館」;而妙高級前三艘則是日本海軍「餓狼」的集大成之作:居住環境太過惡劣,過於追求火力導致兩舷不穩,壓縮艦體導致散布過大。(所以才有大和旅館是吧)

其實不止是平賀,藤本也設計過重巡洋艦。比如最上號就是打著輕巡洋艦的旗號設計成為重巡洋艦的標準,並且率先試用了155mm三聯裝炮——這之後又成為了大和號戰列艦的副炮和大澱號輕巡洋艦的主炮,改變了原先的設計。但是火炮散布過大的問題直到利根號重巡洋艦「延時射擊」技術的出現才解決。

在動力上,藤本在大鯨號潛艇補給艦上率先裝上柴油機,以解決由於長期使用油煤混燒和新興重油專燒鍋爐所帶來的小型艦體動力問題,之後又在日進號上繼續研究。雖然藤本採用新興造船技術以便取得和各國海軍相比下的優勢,但是為了這個目標,藤本犧牲了艦體的安全性。並且由於新興技術還不成熟,導致了日後「昭和海軍三大事件」的發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在這期間,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兩人的分歧不斷加大,但任有合作(赤城,加賀的改裝。而且吐槽一句:彎煙囪不是萬能的,但是煤煙倒灌和艙室加熱是萬萬不能的)。但是在這之後,由於藤本喜久雄私自更改了妙高號的設計導致了平賀與藤本兩人的爭吵甚至是決裂。最後以平賀讓出走艦政本部,藤本喜久雄就任主任,平賀讓徹底與藤本喜久雄為敵。


1929年,日本海軍召開技術大會,尋求新艦的設計方案,用以取代日本的老艦金剛級戰列艦。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分別拿出方案,但是兩人一拿出方案就開始互相指責批判打嘴炮:藤本方案是炮塔分布分散,火力帶過長,裝甲薄易被打;而平賀方案則是炮塔過於集中,副炮分布和煙囪不合理,一開火徹底玩完。雖然金剛代艦由於《倫敦海軍條約》而不了了之,而且藤本方案設計合理,但是平賀讓的方案成為了大和級戰列艦設計的參考。在這之後藤本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設計,但是由於友鶴的傾覆而溘然長逝,藤本的努力付諸東流,平賀讓的弟子福田接替藤本上任,長達二十年的「神鬼之爭」就此結束。

結語

藤本喜久雄的倒下,平賀讓的回歸,大和的建造,標誌著長達二十年的「神鬼之爭」以平賀派的徹底勝利而告終。但是藤本所追求的東西有錯麼?難道真的是一無是處麼?以筆者看來利根號重巡洋艦,最上號重巡洋艦,蒼龍級航空母艦,明石號應急修理艦都是藤本留下來最好的遺產。電焊法有錯麼?陽炎級和夕雲級全部成功的採用的電焊法和大風、信濃號的悲劇給與了答案。柴油機不合適?日進號和明石號都採用了柴油機作為動力,並且都十分的成功。所以,艦船的設計應該是「小步快跑」,而不是「百米衝刺」,更不是「閒庭信步」。而爭論與折騰目的就是為了將技術提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亦或是將不成熟的技術化為成熟的系統。而不是害怕折騰故倒走舊路,因噎廢食,建造出一具名不副實的鋼鐵巨獸。

  歡迎關注全球海上武裝力量中文資訊平臺「中外艦聞」,微信搜索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日本海軍的執著,大和級戰列艦,一艘落後於時代的戰列艦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戰列艦的時代,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航空母艦的天下。在間戰時期,航空母艦的作用已經初見端詳,但是相比於戰列艦,仍舊不為人所重視,因此在間戰時期,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相比,仍舊不是最受重視的存在。而在崇尚艦隊決戰的日本,這就更成為了一種傳統與信仰,而大和級戰列艦正是在這種傳統指導下,而建造出來的。
  • 《戰艦》造艦之神VS造艦鬼才:共同打造「大和」原型
    作為海軍中的資深造艦專家,平賀中將對新艦設計提出意見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另起爐灶,獨立設計新的方案,等同於對藤本案的全盤否定,而他的這個舉動很大程度上歸結於他與藤本的私怨。  神鬼之爭  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都是日本海軍造艦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而日本則更是對戰列艦表示了痴迷,建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和火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歷史上最華而不實的戰列艦。一、戰列艦接著造在1934年,原本用來限制海軍競賽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基本上失去了作用,各國又開始管不住自己的手,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建一番。
  • 風花雪月,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命名規則和幾個特例
    值得注意的是扶桑的命名,扶桑級作為日本自主研製的第一型超弩級戰列艦(日本人將超無畏艦稱之為超弩級戰列艦),擁有12門356mm主炮的強大火力,所以日本人對該型艦寄予厚望。扶桑為日本古稱,以一國之名冠以一艘戰艦,可見日本海軍對扶桑級的期望值有多高。
  • 敢問在戰艦世界裡,誰是「條約時代的霸主」?
    「北卡羅來納」級是美國1937年始建的一級戰列艦,該級艦一共兩艘,分別為BB-55「北卡羅來納」號和BB-56「華盛頓」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曾計劃建造10艘戰列艦,但由於受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後來取消了其中7艘戰列艦的建造,結果只有3艘建成服役。
  • 條約時代下的日本驅逐艦敗筆,特型驅逐艦為何成為失敗之作?
    不過對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日本卻表示了不滿,畢竟日本在這次海軍條約裡的噸位遠遠不能夠滿足日本海軍的需求,這讓他們的「對美七成論」成為了泡影,為了完成他們的海軍構想,日本開始想盡辦法的提升他們的艦隊實力,特型驅逐艦也是這一時期用來增強其驅逐艦部隊的產物。然而這一特型驅逐艦,最終卻成為了日本海軍的一大失敗之作。
  • 「密蘇裡」號戰列艦建造時代背景,及其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獲得制海權,各個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各個海軍強國不乾落後,紛紛製造大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戰列艦噸位也是不斷增大。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關於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補充當時IJN(日本帝國海軍)的實力。海軍艦艇的服役時間十分有限,至大和級正式立案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除長門級之外,金剛級已經處於超期服役的狀態,扶桑級和伊勢級也已經服役了近20年,整體的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時代,且改造的空間也已經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艦進行補充。
  • 法蘭西驃騎兵,海軍條約限制下的產物,二戰法國海軍重巡洋艦家族
    在這種情況下,1922年12月,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5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各國海軍能夠擁有的戰艦和排水量都進行了限制。日本因條約而廢棄的「土佐」號戰列艦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戰列艦這類主力艦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 日本海軍絕密「王牌」,被各種保密措施「包裹」的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不但是日本海軍建造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世界戰艦史上迄今為止服役最大的戰列艦,沒有之一。在航母稱霸海洋的最初階段,守舊的日本海軍將領仍然在堅持著戰艦「大」既是戰力的強的觀點。原本計劃建造四艘大和級戰艦,因戰爭原因實際上僅完成了其中的兩艘。
  • 戰列艦進化簡史: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的時代變遷
    直到1906年英國「無畏」號戰列艦下水,宣告了前無畏艦時代的結束,無畏艦時代的開始,無畏號滿載排水量達2萬1840噸,航速達到了21節,擁有5座雙聯裝12英寸(304.8毫米)主炮炮塔。是第一艘採用統一型號主炮的戰列艦,也是第一艘採用蒸汽輪機驅動的戰列艦。
  • 三十年老兵不死,舊日本海軍戰列艦「金剛」級
    1906年下水的英國「無畏」級戰列艦重新劃分了戰列艦的標準,同時也開創了新的「無畏艦」時代。而當時的日本的河內級戰列艦由於自身用途不明確,再加上其他的海上強國如英國,美國都已經開創了無畏艦的更深一層次的「超無畏艦」,從而使日本也不甘落後的開始了超無畏艦的研發。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帝國海軍的超級戰艦:「大和級」戰列艦的誕生背景
    首先,日本帝國海軍(IJN)決定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是在1937年,而同時,這個時候也正是帝國海軍制定「海軍軍備擴充計劃第三階段」的時期,那麼當時的日本帝國海軍為什麼會有這個「海軍軍備擴充計劃」呢?是因為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的以及日本自身工業能力的限制,再加上當時(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又是日本軍國主義急需擴張的重要階段,但是此時的日本帝國海軍面對著當前的局勢卻處於一種「無艦可用」的尷尬狀態,即當時IJN的主力戰艦不管是「金剛級」、「扶桑級」、「伊勢級」,還是艦況最好的「長門級」,它們的服役時間要麼已經超過30年了,要麼就是接近30年了,所以,不管從哪方面看,這些可以說已經是超期服役的
  • 高盧雄雞著名戰艦的起點:淺談一戰後法國戰列艦的幾種設計草案
    經過各國代表團的激烈爭論,最終商定美國、英國各自的主力艦總噸位,不得超過52.5萬噸;日本不得超過31.5萬噸;法國、義大利各自不得超過17.5萬噸。自條約生效之時,各國尚未竣工的主力艦全部廢棄,十年內停止建造新的主力艦。在役主力艦艦齡滿二十年後,方可建造排水量不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超過16英寸的替代艦予以替換。
  • 80年前,日本想要造比福特號航母還大的戰列艦
    日德蘭海戰中的英軍艦隊(圖源:Twitter)但因為海軍的建設實在是過於「燒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防止無休止的軍備競賽,世界各大海軍強國籤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各式戰艦的噸位、火力等各種性能和戰艦的數量進行了限制。
  • 倫敦海軍條約的失敗產物,性能平平,日本初春型驅逐艦(上)
    竣工後未經過改進的初春號(右)和子日號(左)針對特型驅逐艦的反擊——《倫敦海軍條約》與初春型驅逐艦的誕生在日本海軍設計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特型驅逐艦後,各國列強均為震驚,特型驅逐艦不僅在火力上勝人一籌,而且鑽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空子,可以大批量建造而無需擔心噸位問題。
  • 二戰中最為強大的大和級戰列艦,為何在戰爭中只能成為無用之物?
    那麼大和級戰列艦到底是為何而建造,其為何衰落無用呢?一、受挫的日本海軍需要指出的是,大和級戰列艦本身的存在,是一個受時代限制的產物。雖然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航空母艦開始嶄露頭角,但是各國對於戰列艦的熱愛並沒有降低。
  • 儘管小氣,但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因為一戰後,美國各方面都超越英國,有取而代之的勢頭,唯獨在大艦數量上比英國弱,英國有34艘無畏艦,美國只有17艘無畏艦,英國的無畏艦數量正好是美國的二倍;在新式巡洋艦方面,英國有19艘,美國基本沒有。所以英國想借條約來約束髮展勢頭很猛的美國,保持自己的優勢,畢竟德國已經被打敗了,日本還不是威脅,唯獨美國既有能力也有願望來挑戰英國的地位。
  • 因《華盛頓條約》誕生,影響日本驅逐艦的設計,特型驅逐艦小史
    因《華盛頓條約》而誕生日本海軍的驅逐艦性能在出現特型驅逐艦之前,一直不在世界各大海軍強國的驅逐艦中有什麼影響力。1921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在航空母艦,戰列艦等大型艦艇方面對條約各國進行了嚴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