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魚雷可謂讓美海軍吃盡了苦頭。而在雷擊戰中發揮主要作用的便是驅逐艦。但是在二戰中,日本海軍動用的驅逐艦類型眾多,其中不乏一戰後期的落後驅逐艦,這些驅逐艦實際上並沒有像本系列文章中要敘述的驅逐艦那樣在戰爭中發揮主力作用,而本系列文章將會對日本海軍在二戰中作為主力的一系列驅逐艦進行介紹。
特型驅逐艦相比於日本海軍之前的驅逐艦在各個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在特型驅逐艦問世時,它們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驅逐艦。而且特型驅逐艦的設計,影響了日本海軍後續全部系列驅逐艦的設計思路。
因《華盛頓條約》而誕生
日本海軍的驅逐艦性能在出現特型驅逐艦之前,一直不在世界各大海軍強國的驅逐艦中有什麼影響力。1921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在航空母艦,戰列艦等大型艦艇方面對條約各國進行了嚴格限制。但是該條約存在著一個漏洞,它並沒有對驅逐艦等這類輔助艦艇的噸位進行限制,因此日本海軍開始籌備以製造強大的驅逐艦來儘量彌補在戰列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上與歐美等國的差距。這種想法最終促成的產物便是特型驅逐艦,也稱吹雪型驅逐艦。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下誕生的特型驅逐艦
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日本海軍在1924年在艦政本部成立了"特型驅逐艦對策委員會"來設計滿足軍令部需求的驅逐艦。
火力兇悍,技驚四座
吹雪型驅逐艦出現之前,日本海軍最新型的驅逐艦是睦月型驅逐艦。睦月型驅逐艦本身就在設計上追求卓越的艦載武裝,以及優秀的航速,但是日本海軍軍令部並沒有滿足,軍令部計劃是以"放大型的峰風型驅逐艦",也就是睦月型驅逐艦來"鑽空子",但是後續的結果發現。睦月型驅逐艦遠不能達到軍令部的需求,因此開始著手重新設計一種驅逐艦,要求在艦體上搭載6門127毫米主炮和總數為9管的魚雷發射器。因此相比於睦月型驅逐艦的火力:4門120毫米單裝炮,2座3聯裝610毫米魚雷管;吹雪型驅逐艦則搭載了3座127毫米三年式雙聯裝主炮炮塔,3座3聯裝610毫米魚雷發射器。這樣的火力引起了海軍界的震驚。
主炮採用的是三年式127毫米主炮,特型驅逐艦是首批裝備此類型火炮的驅逐艦。這種火炮是日本海軍中首個採用了封閉式的炮塔設計的驅逐艦主炮,具有高平兩用的能力。在此之後,該型主炮被日本海軍後續設計的驅逐艦廣泛採用,成為其標誌性的裝備。
在魚雷兵裝上,採用的是3座610毫米十二年式3聯裝魚雷發射管。這種發射管在吹雪型剛剛建造的初期是沒有防盾的,且沒有魚雷再裝填裝置。但是由於在高海況條件下,露天式的魚雷發射管難以操控,因此從特II型的2號艦敷波上開始測試裝備防盾,但是同樣是由於當時鋁合金不耐鹽的原因,後續艦船以及前面批次在改裝中所安裝的防盾,全部是3毫米鋼製防盾。魚雷再裝填裝置則是從其下一個型號初春型驅逐艦開始設立的,而特型驅逐艦是在後續的改造中逐步安裝上魚雷再裝填裝置的。最初特型驅逐艦在魚雷管以及魚雷再裝填裝置內搭載的是18枚8年式魚雷;到了1935年,開始換裝成90式魚雷,但是各艦搭載的數量為12枚或18枚不等;在太平洋戰爭開戰後的1943年,未被擊沉的特型驅逐艦開始對魚雷發射管進行改造,安裝了93式氧氣魚雷,但是因戰爭因素,僅有7艘成功換裝。
對空機槍方面,在計劃中原本是要安裝2挺40毫米毘式單裝機炮,但是不知為何最終沒有落實,而是安裝了2挺聊勝於無的7.7毫米劉易斯式機槍,可以這麼理解,當時的日本海軍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航空母艦在未來的二戰中將會發揮出多麼重大的作用,因此在防空方面並未給予過多重視。到了特II和特III型,則將7.7毫米的劉易斯機槍換成了12.7毫米的毘式單裝機槍。從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海軍逐漸發現了吹雪型驅逐艦上的對空武器完全不夠用,因此在1943年的下半年開始,對特型驅逐艦的對空武器開始增強:去除2號炮塔,在炮位上安裝2座3聯裝25毫米96式機炮;在2號和3號魚雷發射管之間增設補強平臺,安裝2座3聯裝25毫米96式機炮;在艦橋前方設置平臺,安裝1座25毫米聯裝機炮。同時,各艦根據自身需求,還在其他空出的位置安裝了不少25毫米單裝96式機炮和13毫米單裝機槍。
反潛武器上,則安裝了2門81式爆雷投射機以及配套的再裝填平臺,每臺投射機配備18枚反潛爆雷。還裝備有1個大型掃雷具。不過根據吹雪型驅逐艦的戰歷來看,有9艘是因為潛艇雷擊或者觸碰水雷等原因沉沒,反潛能力堪憂。在後期,特型驅逐艦也安裝了22號水上電探和13號對空電探。
新型設計,影響深遠
同時,負責設計吹雪型驅逐艦的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在設計吹雪型時的職位),為了儘量減少艦體排水量,在吹雪型的設計上還採用了新式的半自動電弧焊等技術,以及裝備實驗型輕巡洋艦夕張上的設計風格,且還採用了輕合金來構造艦體,不過後來由於當時的鋁合金的耐鹽性較差,在改造後便被換去。
艦體設計上相較於睦月型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在艦橋設計,甲板形式以及桅杆上都有改進。
首先在主艦體上,保留了睦月型驅逐艦的S型艦首,而艦體長度則選取長寬比較大的細長型艦體,這種艦體的耐波性優良,在後續的初春型驅逐艦和飛鳥型魚雷艇上也採用了此類設計。但是這種設計導致了艦體強度不佳,導致了第四艦隊事件的發生,因此這種設計在白露型驅逐艦之後的型號便停止使用。
艦橋上則針對睦月型驅逐艦的露天式艦橋在高海況或高速航行的條件下進水的問題進行改進,在上面增設了頂蓋,成為了封閉式艦橋。為了提高艦橋的視野,艦首和艦橋所在的甲板比後續的甲板要高出一層,在提高視野的同時,也讓1號炮塔在高海況條件下受到風浪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在日本海軍後續設計的所有驅逐艦中,都能找到吹雪型驅逐艦的影響,這些設計對日本海軍來說可謂是影響深遠。
鍋爐上採用了4臺呂號重油鍋爐,但是最後的特三型則是3臺。動力上採用2臺艦政本部式蒸汽渦輪引擎,可提供50000匹馬力,讓其最高航速達到38節。續航方面,採用14節航速時可以航行5000海裡。
在艦體內部生活條件上,吹雪型驅逐艦增強了通風換氣裝置。同時安裝了使用煤炭的加熱器;相較於睦月型驅逐艦,還改善了空調設施;艦體內還加裝了小型冰箱;而軍官艙則被調整到艦橋下方的位置,方便指揮人員前往艦橋。
後續改進型號
特型驅逐艦的強大火力讓日本海軍在1923,1926,1927這三個財年內連續增購多艘同類艦艇。但是也由於預算年和整個級別的建造周期較長,特型驅逐艦在這三個財年裡所建造的類型各有不同,因此還分出了2種改進型號。
首先是特I型驅逐艦,這批次共10艘,是最初建造的那批。這10艘不同的地方在於,採用的主炮炮塔是A型的炮塔。但是其中第10艘艦浦波號因為日內瓦海軍裁軍會議的緣故,趕工建造,實為特II型的艦體設計,但是因為B型炮塔還未調試完畢,因而搭載了A型炮塔,也被稱為特I型改。
其次是特II型驅逐艦,是1927年增購的那一批中的10艘。相比於特I型,特II型擁有大型化的艦橋,鍋爐室的吸氣口為了防止在暴雨天氣時吸入海水導致鍋爐故障,將原本的煙管型吸氣口改為碗型吸氣口,炮塔則換為有更大仰角的B型炮塔。
特III型是1927年批次中的最後四艘。它保留了特II型那樣的大型艦橋,同時由於引擎技術改進與空氣預熱機的使用,使用3臺呂式重油鍋爐就能達到前兩型的航速,因此在艦體內只安裝了3臺鍋爐。由於鍋爐的減少,排煙管道也變少了,艦體上部的1號煙囪也隨之被縮小。但是鍋爐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讓艦體水下部分吃水量減少了約50噸,再加上大型化的艦橋,讓艦體的復原性能受到了嚴重影響,最終導致了第四艦隊事件的發生。因此在復原性改造中,改動最大的一批特型驅逐艦就是特III型。在武器裝備上,特III型驅逐艦和特II型驅逐艦一致,只是特III型從出廠就配備了魚雷管防盾。
特型驅逐艦首沉——深雪號撞船事件
深雪號在1934年6月29日時跟隨第二艦隊在濟州島南部海域進行常規演習。這次演習的目的是進行模擬實戰,他們的對手則是由末次信正中將率領的聯合艦隊。但是在演習進行到水雷戰隊進行晝間攻擊時,海面起霧,導致能見度極差,且在攻擊時還會釋放煙幕進行掩護。在煙霧和濃霧夾雜的情況下深雪號(特I型)和電號(特III型)相撞,導致深雪號艦橋下部斷裂,艦體後半部在事故發生後的4小時沉沒,前半部則在那珂號輕巡洋艦拖拽回佐世保港的途中沉沒。深雪號由此成為了特型驅逐艦中唯一一艘沒有參加過二戰便沉沒的艦艇,也是日本海軍中唯一一艘因為撞船事故而沉沒的艦艇。在事故調查中除了因為天氣問題導致的失誤以及搶救排水不當外,便是因為焊接導致的艦體強度的問題。
特型驅逐艦的集體受損——第四艦隊事件
深雪號沉沒後的一年,特型驅逐艦又在演習中出現了問題,而且這次事件導致了多艘特型驅逐艦受損。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軍在巖手縣外海進行演習,為了演習而特別編成了第四艦隊。而在1934年因為友鶴事件,日本海軍才對現役的艦艇進行了復原性改造。
根據當時的天氣預報,9月26日下午演習艦隊將會和颱風相遇,而當時艦隊在闖進暴風圈後測得的中心氣壓為718毫米汞柱,最大風速測得是34.5米每秒,最大浪高20米。在遭遇颱風前,艦隊司令官松下元就打算讓艦隊進入暴風圈來檢驗艦船的耐波性。闖入暴風圈後,整支艦隊的41艘船中有19艘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而其中兩艘特型驅逐艦的艦首甚至被從艦橋前方折斷。
其中初雪號的艦首在折斷後並未沉沒,那智號重巡洋艦企圖拖拽其回港但是失敗,為了防止其中的密碼本隨著艦首漂流到別國而洩密,最後被火炮擊沉,其中的24名水兵也隨著艦首命喪深海。
在事故結束後的清點中,特型驅逐艦中的初雪號,夕霧號艦首折斷;從雲號,曙號艦體受損;潮號艦尾受損。最後得出的事故結論表示,當時天氣預報技術不完善,暴風圈內部風浪遠高於預報風浪,且大於艦體設計的最大風浪;其次則是焊接技術不成熟,導致艦體強度不足;《華盛頓海軍條約》導致軍令部命令在艦船上增加過多的武器裝備,同時還要滿足排水量限制,最終導致了在計算艦體強度時,僅剛好滿足所需的強度,並沒有像其他艦體那樣艦體實際強度要高於給出的警戒強度。
艦體問題頻發,亡羊補牢
特型驅逐艦在設計之時,由於軍令部對武器裝備的硬性指標,以及藤本喜久雄在當時日本國內焊接技術不佳的情況下採用大量的新型焊接工藝等原因,在後續的訓練中復原性和艦體強度等問題不斷顯現,造成了深雪號沉沒,以及第四艦隊事件中多艘特型驅逐艦出現了從艦首斷裂到艦體龜裂等問題,還導致了數十名海軍軍人死亡。除此之外,由於焊接和復原性等問題,還發生了友鶴事件。
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在1934年,針對受損的電號驅逐艦進行了如下改進:
1. 縮小艦橋體積,將頂部方位盤瞄準裝置撤去,換成較小的測距儀。
2. 撤去艦上的傳聲管等裝置。
3. 將大型掃雷具撤去。
4. 安裝龍骨壓載物。
5. 將前桅杆材質更換且縮小。
而在1935年第四艦隊事件中受損的特型驅逐艦,在入渠修理時也進行了上述改進。
差點要了甘迺迪的命——天霧號驅逐艦和PT-109魚雷艇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然陽炎型驅逐艦已經成為驅逐艦艦隊的主力,但是特型驅逐艦相比睦月型等老舊驅逐艦,依然有著巨大優勢,因此也被調往海上衝突的最前線。天霧號驅逐艦是特型驅逐艦中的特II型驅逐艦,在1942年的下半年被調往索羅門群島海域執行任務。在任務期間,參與了鼠輸送作戰/東京快車,炮擊亨德森機場,庫拉灣海戰,聖喬治角海戰。其中在執行鼠輸送作戰時,天霧號差點斷送了未來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命。
與甘迺迪PT-109號魚雷艇相撞時兩艘艦艇的航線圖
1943年8月2日凌晨,天霧號在索羅門群島新喬治亞島以西海域返航途中,當天海面上有著薄霧。而當天甘迺迪中尉指揮的PT-109號魚雷艇也在該海域執行警戒任務。2點時天霧號發現新喬治亞島以西一公裡處有一個黑點。5點30時天霧號和那個黑色不明物體接觸,此時天霧號上的見張員才發現那個黑東西其實是美國海軍的魚雷艇。但此時為時已晚,主炮由於俯角限制,並不能瞄準那艘魚雷艇。天霧號上的水雷長志賀博大尉建議艦長花見弘平轉向撞擊那艘魚雷艇,隨即天霧號轉向到魚雷艇的航線,並與其發生碰撞。木製的魚雷艇被天霧號撞成了兩截後迅速沉到了海底,而天霧號僅僅是艦首輕微受損和右側螺旋槳輕微受損。
PT-109號上2人死亡,甘迺迪在海上漂流了4天後才被救起。同時甘迺迪因為勇敢和日本海軍驅逐艦碰撞這件事登上了美國報紙的頭條。在後來甘迺迪訪日時,還和天霧號的艦長成為了朋友,並且在競選總統時收到了天霧號艦員的鼓勵信。
勉強存活,戰後賠償與拆解
23艘參加二戰的特型驅逐艦中,只有潮號和響號存活到了戰後。潮號因1944年在馬尼拉灣空襲中受損,緊急維修後勉強返回橫須賀港,但是由於資材缺乏以及引擎受損,就一直停泊在橫須賀迎來二戰結束,戰後在1948年被拆除解體。
響號則由於保存相對完好,戰後先是拆除武裝後作為復員艦運輸日本海外僑民回國,此後被賠償給蘇聯。在蘇聯期間被改名為"Верный"意為信賴。隨即被換裝了蘇式裝備,130毫米艦炮,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等。1947年7月7日,她在位於符拉迪沃斯託克的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服役。1948年7月5日又被改名為"Декабрист"/音譯為德卡布裡斯特,最終在1970年代被當作靶艦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