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了解過二戰海軍歷史的同學可能會聽說過「雪風號驅逐艦」的大名,網友是這麼調侃它的,它給誰護航誰就倒黴,被它護航的基本上非死即殘,而它卻能安然無恙,所以被冠為「祥瑞之艦」,這類的文章在網上也比較多,不過本期說的不是「雪風號驅逐艦」,而是它的本級艦「陽炎級甲型驅逐艦」
條約後時代的「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前後共建造18艘,但在太平洋戰爭當中17艘全部戰死在太平洋上,唯獨8號艦「雪風號」能獨善其身,最後還參加了大和號戰列艦最後的護航行動,所以很多人覺得是「雪風號」剋死了它的隊友。當然,以上的說法都是調侃,畢竟總不能將日本海軍的失敗歸結於它。相反,雪風號驅逐艦是憑藉過人的技術和本領才能在強烈的海戰中存活下來,這些都是平常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典型案例。比如說它是所有驅逐艦當中最早安裝雷達和聲吶的軍艦,當別人還在用眼睛對空警戒的時候,雪風早就用上雷達了。
其實陽炎級驅逐艦不是以前提到的「條約型驅逐艦」的歸類,因為這款驅逐艦是在前型「朝潮級」的基礎上改進的,而且研發的時間進入1937年,這時候日本已經退出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所以日本終於可以在毫無排水量、尺寸等方面的限制下設計驅逐艦,算是後條約型驅逐艦。相比此前建造的條約驅逐艦,陽炎級的長寬比縮小,以增進艦體的復原性,為了減小海水對艦艇的阻力,在艦尾的底部進行重新設計,扁平的底部能夠有效的壓水,減少了近7%左右的興波阻力,和球鼻艏的作用類似。大家可別小看了這個7%的阻力,在配合動力裝置的努力下,該級驅逐艦的巡航速度從以往的14節提到了18節,最大航速達到了35.5節。
而且根據海軍對前型「朝潮級」的使用反饋,艦艇的強度方面可能走的有點過了,由於此前的「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的原因,為了保證艦體的結構強度,造船廠在「朝潮級」上大量使用厚重的鋼板,並回歸傳統的艦體鉚接技術。這樣打造出來的軍艦結構強度和防禦性是好,但是重心也隨之升高,最重要的是價格也隨之升高,所以海軍方面就想壓縮一下經費,於是就在一些不重要的部位降低鋼板厚度,並且採用焊接技術,所以總體造價也就能降一降,
動力裝置的升級
其實本級艦和前型一樣標準排水量都是2000噸,在武備不變的情況下,海軍要求增加艦艇的速度和續航能力,一開始軍令部是要求在軍艦發動機要功率達6000匹馬力,但是如果要增加功率的話要麼是增加鍋爐要麼就像提升鍋爐性能。如果增加鍋爐的話無論是艦型還是動力系統都需要全新設計,這時已經開啟中日戰爭的日本並不缺錢,缺的是時間,所以前面的選項顯然不會被軍方接受,所以負責建造軍艦的艦政本部就提出了升級鍋爐的方案,並被軍方接受。於是日本新一級的驅逐艦「陽炎級」就此誕生了。
如果和前型艦沒有太大的變化,我也不會單獨為了「雪風親王」的面子單獨寫這級驅逐艦,它和前型艦在武備上沒多大變化,但在動力系統上升級,同樣是3座鍋爐+2座蒸汽輪機的情況下,陽炎級的採用了最新的呂號艦本式重油水管鍋爐,相比前型艦,在蒸汽高溫高壓方面得到了提升,從前型的22kg/cm²提到了30kg/cm²,溫度從300℃提到了350℃,且燃油消耗比前型降低了12%。所以其最大功率也從前型艦的5萬馬力提到了5.2萬馬力,在多出42噸燃油的情況下卻多出了1000海裡的續航力。所以這款最大續航6000海裡的驅逐艦已經滿足跟隨航母機動編隊到太平洋上浪的要求。
當然,本身搭載的622噸的燃料也不夠隨便浪,只能說已經滿足跟隨航母機動作戰的要求,要是在海戰中那種不斷扭油門的操作或者沒事的時候隨便把航速開到最大,那麼油耗還是相當多的。而「雪風號」之所以幸運能在多場戰鬥中存活下來,其實和歷代艦長摳門是有很大的關係的,畢竟都是「水雷屋」的操艦高手。在太平洋戰場上基本上是航母艦載機的舞臺,所以面臨的空中威脅是最大的,陽炎級18艘驅逐艦當中,有9艘是被飛機給擊沉的,那這和艦長摳門有關係嗎?有,那就是當其他驅逐艦的艦長都轟大油門高速航行的時候,雪風都是用14節的經濟航速走,所以到海戰後面很多驅逐艦都沒油的時候雪風油箱還是滿滿的,當美軍飛機來臨的時候,雪風可以進行S機動規避,其他的只能當飛機靶子了。不過這只是雪風幸運原因的其中之一。
結語:
總的來說,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海軍一直以來追求遠洋、高速、重火力驅逐艦最滿意之作,是日本秉持著對「九段漸減邀擊戰」的作戰原則的產物,不過由於日本本身相對較差的工業能力來說,動力系統的改進對日本的工業能力還是過高,並不能進行大規模量產,這也是日本驅逐艦數量遠低於美國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