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艦特有的魚雷再裝填裝置,驅逐艦戰力的增倍器,能在幾分鐘內...

2020-12-25 騰訊網

日俄對馬海戰後日本海軍的靈魂人物——東鄉平八郎就提出日本海軍未來要面對的敵人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國,所以在日俄戰爭之後就將美國作為潛在的戰爭對手,但是曾遊歷過歐州國家的東鄉平八郎很清楚的意識到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所以東鄉平八郎與其幕僚制定了以日俄對馬海戰為藍本的防禦美國海軍的「侵略」的戰略防禦構想——九段漸減邀擊戰。設想日本海軍分九個防禦圈抵禦美軍的攻擊,最後以層層阻擊削弱美軍艦隊讓戰列艦在日本本土進行「對馬海峽」式的戰列艦決戰,而大和級戰列艦也是此戰略下的產物。

日俄海戰後被封神的東鄉平八郎

而層層削弱美軍艦隊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魚雷兵器(日本稱為「水雷」,驅逐艦也被稱為水雷戰隊),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戰、日俄海戰當中都曾用魚雷偷襲重創對方的戰列艦,所以日本對魚雷兵器有著執迷的愛戀,不僅要求驅逐艦上攜帶大量的魚雷,而且重型巡洋艦身上也要帶大量的魚雷。好了,鋪墊這麼久,今天本文的向大家介紹的不是魚雷,而是讓日本魚雷戰力翻倍的一種裝置——次發魚雷再裝填裝置。

遊戲「海戰世界」裡的畫面,紅色箭頭處的就是「魚雷再裝填裝置」

日本在1921年建造了吹雪級特型驅逐艦這種大威力火炮魚雷驅逐艦後在實際操作演練中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魚雷發射管裝填好的魚雷發射出去之後要進行再裝填時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為備用魚雷一般都是放在甲板的魚雷儲存庫中,在首輪魚雷射完之後要想裝填魚雷就得用鏈條機械裝置將魚雷一枚一枚的從彈藥庫中拿出來,然後放到搬運軌道上的搬運車上,再送到魚雷發射管旁邊,然後再一枚一枚魚雷裝填進去。這個可以說是非常累人又磨時間的活,沒有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根本沒法完成。而要是在黑夜或者惡劣海況下想要進行魚雷再裝填就更加困難了。

島風級,帶了3座5聯裝的九三式610毫米魚雷,魚雷所以太重了,沒裝魚雷在裝填裝置

所以為了讓水雷戰隊更好的在九段漸減戰中更好的發揮其作用,所以底層官兵便向海軍高層反映這個問題,而最後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配置「次魚雷裝填裝置」,這個裝置說白了就是一個放在甲板上、能容納魚雷的「鐵盒子」,其魚雷排列方式正好能與魚雷發射管「嘴對嘴」的接上,「次魚雷裝填裝置」內部有鋼纜、裝填滾輪、馬達等組成的工作裝置,在備用魚雷後端就會被滾輪裝填裝置捲動的鋼纜推動向前。而這樣的自動裝填裝置進行魚雷的二次裝填時間只要20-25秒鐘,這對驅逐艦的戰力提升來說可以說是與倍劇增。這種魚雷再裝填裝置幾乎配給所有驅逐艦和輕重型巡洋艦,當然也有沒裝的,那就是帶了15枚九三式氧氣雷的島風級(也就一艘而已),以及早期一些噸位較小空間較窄的驅逐艦。

吹雪級,由於1800噸的體重還塞進這麼多武備,所以根本沒噸位、沒空間裝了

而這種設備在實戰中也得到證明是完全有用的。在1943年7月12日的科隆邦加拉島海戰中第二水雷戰隊在「雪風親王」和輕巡神通號的帶領下,4艘驅逐艦對戰美國第18特混艦隊(TF-18)3艘輕巡、10艘驅逐艦,日本第二水雷戰隊在搶佔發射陣位後齊射了29枚魚雷,然後利用月累再裝填快速裝填,並迅速折返回來進行第二輪魚雷齊射。最後日本魚雷命中並擊沉美軍一艘驅逐艦、重創3艘輕巡,戰果可以說是相當輝煌。不過在此次海戰中比較有趣的是「雪風親王」上裝有「逆電探」(日本的全稱是「雷達波預警裝置」,也就是對海搜索雷達),卻比美軍先3分鐘發現對方,而一向以雷達技術優勢號稱的美軍不是依靠雷達發現日艦,而是驅逐艦上的瞭望臺先發現的。可以說非常滑稽了,因為日本是以瞭望搜索著稱,卻靠雪風的雷達發現;而美軍一向以雷達技術著稱,但是確實靠瞭望發現敵艦。

北上號輕型巡洋艦,可以說是魚雷攜帶量最大的軍艦,共40枚魚雷,一邊20枚

相關焦點

  • 神奇的阿利伯克:靠直覺命令軍艦大轉彎,成功甩掉9枚日軍魚雷
    長期以來,世界公認的最強驅逐艦為美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也許在055出現之後這句話不再正確),這種驅逐艦構成了美國海軍的核心戰力。一般來說,美國軍艦的命名都會用美國軍隊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一方面是紀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海軍能夠保持那種精神。
  • 魚雷精度太低怎麼辦?日本人想了個辦法:把人焊進去駕駛魚雷
    不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無限制潛艇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U型潛艇所採用的狼群戰術,這些無往不利的潛艇戰實際上都離不開魚雷這種威力強大武器的重要作用,德國在二戰時也在魚雷的研發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後開發出聲導魚雷和線導魚雷等多種新型魚雷來提升潛艇的作戰效率。與此同時,在東方的日本人也在開發新型魚雷,只不過日本人解決魚雷精度問題的辦法有些特殊:直接把活人焊進去駕駛魚雷。
  • 「特立獨行」的軍艦:二戰日本海軍的獨苗驅逐艦「島風」號
    而二戰日本海軍中也有這樣一艘與眾不同的軍艦,它就是號稱日本最完美驅逐艦的「島風」號高速雷擊驅逐艦。也就是這艘驅逐艦在其短暫的服役生涯中創造了多個日本第一和世界之最。上世紀30年代初,隨著世界上航速最快、射程最遠、裝藥量最大的93式氧氣魚雷被日本研製成功,使得日本在魚雷上對美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此後日本一直想要擴大這種魚雷作戰的優勢,但卻苦於找不到好的機會。
  • 因《華盛頓條約》誕生,影響日本驅逐艦的設計,特型驅逐艦小史
    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魚雷可謂讓美海軍吃盡了苦頭。而在雷擊戰中發揮主要作用的便是驅逐艦。但是在二戰中,日本海軍動用的驅逐艦類型眾多,其中不乏一戰後期的落後驅逐艦,這些驅逐艦實際上並沒有像本系列文章中要敘述的驅逐艦那樣在戰爭中發揮主力作用,而本系列文章將會對日本海軍在二戰中作為主力的一系列驅逐艦進行介紹。
  • 中國軍艦如何補充彈藥?採用多種方式,大型彈藥補給困難
    來源:蔣蔣的兵工廠我們在看中國驅護艦在海上火力全開威風八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飛彈魚雷炮彈是怎麼裝進軍艦的?補給艦在海上能不能給軍艦補給彈藥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問題。早期使用海紅旗-7近程飛彈的比如052型驅逐艦、051B型驅逐艦可以通過碼頭用起重機一個一個吊上去,或者通過人力肩扛(有圖為證),順便可以把再裝填系統裝滿,可以在戰時裝填。而053H3就只能靠那八發飛彈混日子了,海上沒得補。
  • 二戰日本最強驅逐艦:齊射15發氧氣魚雷,速度40節絕殺戰列艦
    日本早期驅逐艦的最大速度以大正時期建造的「峰風」級最高,為39節。此後,隨著驅逐艦艦型的增大、武備的增強,排水量不斷增加,最大速度有所下降。在漸減迎擊作戰中,雖然遠距離魚雷戰受到重視,但根據不同情況,驅逐艦也需要實施近距離魚雷攻擊。最初,美國舊式戰列艦的航速緩慢,剛剛超過20節,但二戰前後建造的新式戰列艦航速都在27節以上,而且周圍有裝備203毫米艦炮、時速達30節的重巡洋艦和時速為37節的驅逐艦護航,這樣日本驅逐艦以35節的航速就很難接近美軍戰列艦。因此,日本海軍非常有必要開發高速驅逐艦。
  • 二戰日本萬噸巨艦被魚雷擊沉,現"復活"為先進驅逐艦
    5月14日,「羽黑」號在「神風」號驅逐艦的護航下出港航向馬六甲海峽。裝載的物資堆滿了整個甲板,為了裝的更多甚至拆除了魚雷發射管,還卸下了一半彈藥。魚雷發射管室、居住區的通道內也儘可能地堆滿物資。在這次支援行動結束後,「羽黑」號將返回新加坡,和「高雄」號、「妙高」號重巡一起停靠在港內,成為浮動炮臺。所以,這應該是它最後一次出海了。
  • 倫敦海軍條約的失敗產物,性能平平,日本初春型驅逐艦(上)
    同時初春型是日本海軍中第一種搭載了魚雷再裝填裝置的艦船,重裝1發所需時間約為20秒到25秒左右,讓二次魚雷攻擊成為可能。日後,日本海軍所有的搭載魚雷發射管的艦船都安裝了魚雷再裝填裝置。日本海軍的魚雷再裝填裝置的示意圖反潛裝備上沒有太多特色,安裝了1座94式爆雷投射器和2座爆雷滑軌,配備91式1型反潛爆雷36個。
  • 美軍最奇葩驅逐艦,竟然向總統座駕發射魚雷,最後戰沉太平洋戰場
    說到日軍最奇葩的驅逐艦估計很多人會想到「雪風號」驅逐艦,這艘軍艦的奇葩之處在於它給誰護航誰就倒黴,而且擊沉自己家軍艦的總噸位比擊沉敵艦的總噸位還要多。而且它的運氣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在參與太平洋戰爭大部分重要戰役的資深軍艦,「雪風」號幾乎從沒有受到過嚴重損傷。
  • 條約時代下的日本驅逐艦敗筆,特型驅逐艦為何成為失敗之作?
    日本海軍決定採取後發制人的策略,即將決戰時機推遲,雪藏主力,而在之前盡力以輔助兵力和其他手段消耗美國海軍,待到將其消耗至日本海軍所期望的程度,再伺機與其展開主力艦隊決戰。 二、特型驅逐艦 特型驅逐艦的設計工作是由日本造船界裡素有「造船鬼才」之稱的海軍大佐藤本喜久雄負責的。 按照日本海軍的要求,新的驅逐艦必須有強於「睦月級」驅逐艦一倍的火力,而且船隻要儘可能的小型化,一方面是為了降低噸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確保日本海軍在夜戰上能具備優勢。
  • 陽炎型,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驅逐艦
    (上圖)第17 驅逐隊的多艘陽炎型驅逐艦的海上訓練場景對於驅逐艦的發展,日本海軍自然也是不敢輕視, 在丸三計劃中就列入了要在朝潮型的基礎上製造更加強化遠洋航行性能的大型驅逐艦。這劃時代的新型驅逐艦可以在太平洋上任意馳騁,圓滿完成在九段漸減作戰中擔負的魚雷突擊任務。
  • 魚雷打不到敵人就算了,還會命中後不炸?二戰的美國魚雷有多差?
    如果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魚雷,估計很多人都是想到了德國的G7系列電動魚雷,或是日本海軍的九三式有氧魚雷。這些魚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裡,也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高檔貨。靠著優良的G7系列電動魚雷,德國海軍的U型潛艇擊沉了無數同盟國船隻。而日本海軍靠著九三式有氧魚雷嘛,同盟國軍艦被打死多少不知道,反正被這玩意炸沉的日本軍艦倒是不少。
  • 美國億萬富翁有錢任性,水下探秘找到日軍最快驅逐艦「島風」
    這次找到的「島風」號是二戰中日本著名的一艘驅逐艦。該艦注重高速和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原本設計時是希望安裝2組不具再裝填機能的7聯裝發射管發揮最大規模的魚雷投射能量,最後考量發射管重量無法在危急時刻使用人力轉動的限制,改為3組5聯裝發射管。圖片:「島風」級的最終形態。
  • 日本新型驅逐艦南海鬧事,前身是聯合艦隊最短命驅逐艦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今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頻頻派軍艦到南海鬧事,刷存在感。這其中有一艘最新型的通用驅逐艦「照月」號(DD116),這是秋月級驅逐艦的第二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二戰中也有一艘「照月」號驅逐艦,也是當年的秋月級驅逐艦的2號艦(說明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命名完全是按照舊日本海軍序列來的),卻在服役僅僅百日後,被作為「獵物」的魚雷艇輕易擊沉,成為二戰中日本海軍最短命的驅逐艦。圖片:今年3月份跟著美軍屁股後面來南海鬧事的「照月」號驅逐艦。驅逐艦為何叫「驅逐艦」呢?
  • 日本萬噸驅逐艦入役,與055驅逐艦定位相當,值得警惕!
    3月17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向媒體公布了發布了日本最新的宙斯盾驅逐艦摩耶號飛彈驅逐艦的服役安排。據媒體報導,3月19日,日本自衛隊在橫濱的日本海洋聯合株式會社磯子工廠為最新建造的摩耶號宙斯盾驅逐艦舉行了授旗儀式。
  • IJN一代傳奇艦,島風曾計劃安裝七聯裝魚雷
    島風是日本海軍二戰期間的新型驅逐艦,此級驅逐艦預算於1941年丸四計劃中通過,注重高速以及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不過在太平洋戰爭開戰以後由於對艦戰術變更的緣故使用魚雷攻擊的可能性降低了,加以生產的複雜程度,因此計劃原定的16艘最後只建造了島風號一艘。分類為丙型驅逐艦。
  • 爪哇海戰中盟軍艦隊被魚雷殲滅:1942年3月8日爪哇荷蘭軍隊投降
    稍後彈藥被引燃,軍艦爆炸沉沒。美軍休斯頓號重巡,也被多枚炮彈擊中,好在傷勢不重。相反,日本只有2艘驅逐艦「潮」號、「漣」號中彈。炮彈在甲板上爆炸,炸死了一些水兵,軍艦受傷不重。一頓激烈炮戰後,雙方軍艦相距只有幾公裡。
  • PK055萬噸大驅 日本海上自衛隊強大的愛宕級驅逐艦
    在煙囪的排氣口更是加裝了空氣冷卻和海水降溫裝置,有助於降低全艦的紅外特徵。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愛宕」號艦首愛宕級飛彈驅逐艦艦長165米,舷寬21米,吃水6.2米,標準排水量7700噸,滿載排水量10050噸,採用4臺LM2500燃氣渦輪機提供動力,最大航速30節,在19節經濟航速下可續航7000海裡。
  • 日本海軍最後的條約型驅逐艦,祥瑞武勳一身的白露型驅逐艦(上)
    在戰後,1951年日本海上自衛隊打算建造第一艘自產的護衛艦,春風型護衛艦。在設計時,日本船舶設計協會便參考引用了白露型驅逐艦和朝潮型驅逐艦的艦體設計,再結合上美國海軍基林型驅逐艦的動力系統設計。在1942年末,增設了2座25毫米防空機炮,作為重量的補償,拆去了2枚魚雷的再裝填裝置。阿號作戰前,和其他型號驅逐艦一同拆去了一座炮塔,增設了25毫米3聯裝機炮和單裝機炮若干。
  • 陽炎級:二戰時日本海軍新型驅逐艦,除「雪風」號以外全部戰沉
    於是,軍令部提出了理想型艦隊驅逐艦的設計要求,必須克服朝潮型驅逐艦最高航速和最大續航力的所有不足,整體作戰性能要全面超越特型和朝潮型,艦長120米,排水量不小於2750噸,動力裝置要達到6萬馬力以上,最大航速要在36節以上,在18節時的續航力要達到5000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