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對馬海戰後日本海軍的靈魂人物——東鄉平八郎就提出日本海軍未來要面對的敵人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國,所以在日俄戰爭之後就將美國作為潛在的戰爭對手,但是曾遊歷過歐州國家的東鄉平八郎很清楚的意識到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所以東鄉平八郎與其幕僚制定了以日俄對馬海戰為藍本的防禦美國海軍的「侵略」的戰略防禦構想——九段漸減邀擊戰。設想日本海軍分九個防禦圈抵禦美軍的攻擊,最後以層層阻擊削弱美軍艦隊讓戰列艦在日本本土進行「對馬海峽」式的戰列艦決戰,而大和級戰列艦也是此戰略下的產物。
日俄海戰後被封神的東鄉平八郎
而層層削弱美軍艦隊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魚雷兵器(日本稱為「水雷」,驅逐艦也被稱為水雷戰隊),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戰、日俄海戰當中都曾用魚雷偷襲重創對方的戰列艦,所以日本對魚雷兵器有著執迷的愛戀,不僅要求驅逐艦上攜帶大量的魚雷,而且重型巡洋艦身上也要帶大量的魚雷。好了,鋪墊這麼久,今天本文的向大家介紹的不是魚雷,而是讓日本魚雷戰力翻倍的一種裝置——次發魚雷再裝填裝置。
遊戲「海戰世界」裡的畫面,紅色箭頭處的就是「魚雷再裝填裝置」
日本在1921年建造了吹雪級特型驅逐艦這種大威力火炮魚雷驅逐艦後在實際操作演練中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魚雷發射管裝填好的魚雷發射出去之後要進行再裝填時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為備用魚雷一般都是放在甲板的魚雷儲存庫中,在首輪魚雷射完之後要想裝填魚雷就得用鏈條機械裝置將魚雷一枚一枚的從彈藥庫中拿出來,然後放到搬運軌道上的搬運車上,再送到魚雷發射管旁邊,然後再一枚一枚魚雷裝填進去。這個可以說是非常累人又磨時間的活,沒有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根本沒法完成。而要是在黑夜或者惡劣海況下想要進行魚雷再裝填就更加困難了。
島風級,帶了3座5聯裝的九三式610毫米魚雷,魚雷所以太重了,沒裝魚雷在裝填裝置
所以為了讓水雷戰隊更好的在九段漸減戰中更好的發揮其作用,所以底層官兵便向海軍高層反映這個問題,而最後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配置「次魚雷裝填裝置」,這個裝置說白了就是一個放在甲板上、能容納魚雷的「鐵盒子」,其魚雷排列方式正好能與魚雷發射管「嘴對嘴」的接上,「次魚雷裝填裝置」內部有鋼纜、裝填滾輪、馬達等組成的工作裝置,在備用魚雷後端就會被滾輪裝填裝置捲動的鋼纜推動向前。而這樣的自動裝填裝置進行魚雷的二次裝填時間只要20-25秒鐘,這對驅逐艦的戰力提升來說可以說是與倍劇增。這種魚雷再裝填裝置幾乎配給所有驅逐艦和輕重型巡洋艦,當然也有沒裝的,那就是帶了15枚九三式氧氣雷的島風級(也就一艘而已),以及早期一些噸位較小空間較窄的驅逐艦。
吹雪級,由於1800噸的體重還塞進這麼多武備,所以根本沒噸位、沒空間裝了
而這種設備在實戰中也得到證明是完全有用的。在1943年7月12日的科隆邦加拉島海戰中第二水雷戰隊在「雪風親王」和輕巡神通號的帶領下,4艘驅逐艦對戰美國第18特混艦隊(TF-18)3艘輕巡、10艘驅逐艦,日本第二水雷戰隊在搶佔發射陣位後齊射了29枚魚雷,然後利用月累再裝填快速裝填,並迅速折返回來進行第二輪魚雷齊射。最後日本魚雷命中並擊沉美軍一艘驅逐艦、重創3艘輕巡,戰果可以說是相當輝煌。不過在此次海戰中比較有趣的是「雪風親王」上裝有「逆電探」(日本的全稱是「雷達波預警裝置」,也就是對海搜索雷達),卻比美軍先3分鐘發現對方,而一向以雷達技術優勢號稱的美軍不是依靠雷達發現日艦,而是驅逐艦上的瞭望臺先發現的。可以說非常滑稽了,因為日本是以瞭望搜索著稱,卻靠雪風的雷達發現;而美軍一向以雷達技術著稱,但是確實靠瞭望發現敵艦。
北上號輕型巡洋艦,可以說是魚雷攜帶量最大的軍艦,共40枚魚雷,一邊2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