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雄雞著名戰艦的起點:淺談一戰後法國戰列艦的幾種設計草案

2020-12-12 歷史中郎將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因「無畏艦」的誕生,而在各海軍強國之間,引起的大規模造艦競賽。

1909年的漫畫《Puck》,畫出了美、日、英、德、法五國的造艦競賽

戰爭結束後,雖然世界格局在表面上,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在戰爭中收穫頗豐的美國、坐收漁翁之利的日本與實力尚存的英國,很快就因為各自心裡的那點「小九九」,開始對自家海軍進行擴張。

1920年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畫作,原本計劃建造六艘,最後因《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署全部廢棄

「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畫作,因《華盛頓海軍條約》被廢棄四艘,留下兩艘改為航空母艦

1918年9月,美國在「1916年海軍法案」(新建十艘戰列艦、六艘戰列巡洋艦,十艘巡洋艦、五十艘驅逐艦、三十艘潛艇和一些小型艦艇)的基礎上,還要增建十二艘戰列艦和十六艘巡洋艦。美國人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比英國海軍規模更大的海軍。當時的美國總統託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曾向愛德華·曼德爾·豪斯(Edward Mandell House)表示:「讓我們建立一支比她更強大的海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八六艦隊計劃」中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圖紙

「八八艦隊計劃」中的「紀伊」級戰列艦線圖

「八八艦隊計劃」中的「十三號型戰列巡洋艦」側視圖

1918年,舊日本海軍將之前的「八四艦隊計劃」,擴充為「八六艦隊計劃」(兩艘戰列巡洋艦、三艘巡洋艦、二十七艘驅逐艦、四十八艘潛艇和一些其他艦艇)。緊接著,在1920年終於達到了之前制定的「八八艦隊」計劃,將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建四艘戰列艦、四艘戰列巡洋艦、兩艘航空母艦、十二艘巡洋艦、三十二艘驅逐艦、二十八艘潛艇和一些其他艦艇。另外,1919年確定,在「八八艦隊」之外,再造四艘戰列艦。日本人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七成艦隊」(達到美國海軍70%的規模)。

英國計劃中的「G3戰列巡洋艦」

計劃中的「N3戰列艦」

相較於前兩個「瘋狂擴軍」的國家來說,英國要差許多,畢竟剛剛經歷了大戰,國力大損。1919年6月,英國海軍部提出,將英國皇家海軍建設成一支以三十三艘戰列艦、八艘戰列巡洋艦為主的計劃,因為需要1.71億英鎊的預算(實際上僅有8400萬英鎊可用),英國海軍部只好重新評估。最後,改為至少也要再建造八艘艘戰列艦的提議。英國人的目的,就是竭盡全力,去保證自己的海軍還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

建造中的「諾曼第」號戰列艦

而法國,則是這幾個國家中最慘的一個。在戰爭中,法國受創最為嚴重,除了總人口數與傷亡人數之比例,比任何一個參戰國都要高之外,該國東北方的工業區,也在戰爭中被徹底摧毀。雖然在戰爭爆發前,法國曾開工建造了五艘「諾曼第」級(Normandie-class)戰列艦,但在戰爭結束後,除五號艦「貝恩」號(Béarn),後來被改造為航空母艦之外,其餘四艘都因設計過時、繼續建造與進行現代化改裝的話,需要大量經費,財政難以支撐且性價比不高無疾而終了。

由「諾曼第」級五號艦「貝恩」號改造而來的航空母艦

華盛頓海軍會議

說海軍是個名副其實的「吞金獸」一點不為過,美、日、英在進行各自的艦隊擴張計劃的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為防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樣瘋狂的造艦競賽再度爆發,1921年7月10日,美國總統託馬斯·伍德羅·威爾遜,邀請英、日、法、意參加將在華盛頓舉行的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會議。

英國海軍於1916至1917年陸續服役的「復仇」級戰列艦(圖為三號艦「君權」號)

「復仇」級裝備的381毫米(15英寸)主炮(圖為二號艦「皇家橡樹」號)

對於法國海軍來說,這勉強算是一個好消息。畢竟從1916年3月10日「布列塔尼」級(Bretagne-class)戰列艦三號艦「洛林」號(Lorraine)服役之後,法國海軍就再也沒有新艦入列。而美、日、英卻在這段時間內(指1916至1921年),不僅陸續有新艦服役,而且這些新造服役的戰列艦,在噸位與武器裝備方面,也提高了不少。

美國海軍於1916年陸續服役的「內華達」級戰列艦(圖上前為「內華達」號,後為「俄克拉荷馬」號)

同於1916年陸續服役的「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圖為首艦「賓夕法尼亞」號)

美國海軍於1918至1919年陸續服役的「新墨西哥」級戰列艦(圖為二號艦「密西西比」號)

華盛頓海軍會議前夕服役的「田納西」級戰列艦(圖為二號艦「加利福尼亞」號)

當時法國海軍的主力,為四艘裝備305毫米(12英寸)主炮的「孤拔」級(Courbet-class)戰列艦、三艘裝備340毫米(13.3英寸)主炮的「布列塔尼」級戰列艦。而美、日、英裝備的已經是至少裝備了356毫米(14英寸)、381毫米(15英寸)級別主炮的戰列艦。另外,正在或者計劃建造的戰列艦,已經升級為406毫米(16英寸)或以上級別的主炮。面對逐步拉大的差距,法國海軍可謂是悽涼至極,而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會議的召開,對法國海軍來說,或許是一個追趕的機會。

舊日本海軍於1916至1921年陸續服役的戰列艦(從上到下分別為「山城」、「伊勢」、「日向」和「長門」)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921年11月12日,海軍軍備限制會議在美國國務卿查爾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的主持下開幕。經過各國代表團的激烈爭論,最終商定美國、英國各自的主力艦總噸位,不得超過52.5萬噸;日本不得超過31.5萬噸;法國、義大利各自不得超過17.5萬噸。自條約生效之時,各國尚未竣工的主力艦全部廢棄,十年內停止建造新的主力艦。在役主力艦艦齡滿二十年後,方可建造排水量不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超過16英寸的替代艦予以替換。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

「孤拔」級戰列艦

會議期間,日本耍賴皮,拒絕廢棄還未建成服役的「陸奧」號戰列艦(另外一種說法是為了保護與會國的利益),美國被允許繼續建造三艘「科羅拉多」級(Colorado-class)戰列艦(「科羅拉多」號、「馬裡蘭」號、「西維吉尼亞」號);英國被允許建造兩艘「納爾遜」級(Nelson-class)戰列艦(「納爾遜」號、「羅德尼」號);而法國和義大利,因為現有主力艦過於老舊,被允許從1927年開始,建造兩艘排水量不超過3.5萬噸的戰列艦(共70000噸排水量配額)。

《華盛頓海軍條約》現場

雖然在會議討論階段中,法國代表團對許多條款非常不滿意(特別是將法國和義大利視為同一檔次這點),但在幾經努力後,還是無法改變最後的決定。

法國戰列艦的幾種設計草案

在籤訂《華盛頓海軍條約》(Washington Naval Treaty)之後,直至1925年,法國沒有開始任何新型戰列艦的設計工作。之所以這樣,最主要的原因是財政困難,其次是對於具備厚重裝甲保護、重火力但航速緩慢(大多數航速在21至24節)的老舊戰列艦存在的價值,產生懷疑。

由美國「標準型戰列艦」組成的戰列艦編隊,航速都為21節,名副其實的「鐵王八」

法國人認為,除了1898年的馬尼拉灣海戰、1905年的對馬海戰之外,戰列艦並未在近些年的其他海戰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日德蘭海戰,雖然德國公海艦隊在海戰中,取得了戰術性勝利,但仍未逃過被封鎖的命運)。另外,法國人還從一戰期間海上破交戰中,注意到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重要性,畢竟,法國非常重視與北非殖民地之間的聯繫。

「特倫託」級重巡洋艦

「特倫託」級重巡洋艦裝備203毫米50倍徑1924型艦炮

就在法國人為如何能夠合理運用這70000噸排水量配額左思右想之時(兩艘37000噸草案、三艘23000噸草案、四艘17500噸草案的設想是在1927年出現的),1925年2月8日,義大利皇家海軍第一級重巡洋艦首艦「特倫託」號(Trento),開工建造。該級重巡洋艦,裝備有8門203毫米主炮、最高航速可達35節(服役後實際航速只能達到31節),這樣的性能,對於法國在西地中海的交通線,構成極大的威脅。

「特倫託」級巡洋艦線圖

1926年,法國海軍參謀總長亨利·薩拉恩(Henri Salaun)要求海軍建造技術服務局(STCN)下屬的設計部門,設計一種「戰列巡洋艦」,以便對義大利「特倫託」級(Trento-class)重巡洋艦形成壓倒性優勢。

17500噸草案

排水量17500噸「戰列巡洋艦」草案側視圖與俯視圖

排水量17500噸「戰列巡洋艦」草案,全長205米,寬24.5米。採用前部集中布置火炮的設計,8門305毫米主炮,布置在兩座四聯裝的炮塔中,這兩座主炮塔,均具備抵禦203毫米炮彈攻擊的能力。水平裝甲75毫米厚,側舷裝甲帶150至180毫米厚。動力系統由12臺「奧蓋特·迪·湯普勒」(Guyot du Temple)鍋爐與2組蒸汽輪機組成,可提供18萬匹馬力,最高航速達35節。

後來美軍繪製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識別圖

1928年,法國獲知德國,要建造一級新的裝甲艦(她就是後來的「德意志」級(Deutschland-class)袖珍戰列艦),並且知道該級艦要裝備6門SK C/28 283毫米艦炮。這樣的火力,要比當時所有的重巡洋艦都要強許多。面對這一情況,海軍建造技術服務局的工程師們,立即開始研究新的設計草案,以便能夠對抗「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37000噸草案

「薩夫倫」級重巡洋艦

1927年5月(A)、1928年7月(B),法國海軍建造技術服務局的設計部門,陸續設計出兩個排水量37000噸的戰列艦草案。這兩個草案,都像是「薩夫倫」級(Suffren-class)重巡洋艦的放大版。

37000噸戰列艦草案(A)

(A)草案,長254米,寬30.5米,12門305毫米主炮布置在三座四聯裝的炮塔中,兩座在前甲板,一座在後甲板。12門130毫米副炮,布置在三座四聯裝炮塔中,其中兩座布置在二號主炮塔後方,一座布置在三號主炮塔後方。另外還有8門90毫米火炮、12座37毫米高射炮、三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管。水平裝甲75毫米厚,側舷裝甲帶220至280毫米厚。動力系統為12臺「奧蓋特·迪·湯普勒」(Guyot du Temple)鍋爐與2組蒸汽輪機組成,可提供18萬匹馬力,最高航速達33節。

37000噸戰列艦草案(B)

(B)草案,長235米,寬31米。6門406毫米主炮布置在三座雙聯裝炮塔中,兩座在前甲板,一座在後甲板。16門130毫米副炮,布置在四座四聯裝炮塔中。另外還有8門90毫米火炮、12座37毫米高射炮。裝甲具體數據未知,但相較於A草案的厚度有所增加。有資料顯示其動力系統,與A草案一致,也是由12臺「奧蓋特·迪·湯普勒」(Guyot du Temple)鍋爐與2組蒸汽輪機組成,可提供18萬匹馬力。但由於武器裝備、裝甲重量的增加,最高航速降為27節。

23000噸草案

1929年,海軍建造技術服務局的設計部門在法國海軍參謀總長路易·希波利特·維奧萊特(Louis-Hippolyte Violette)的委託下,設計了一個排水量23690噸快速戰列艦草案。10門305毫米主炮,分別布置在兩座三聯裝與一座四聯裝炮塔內(前甲板布置一座三聯裝與一座四聯裝,後甲板布置一座三聯裝)。8門130毫米副炮,布置在四座雙聯裝炮塔中。16門100毫米防空炮,布置在八座雙聯裝炮塔中。最高航速可達29節,裝甲可抵禦203毫米炮彈的攻擊。

23300噸快速戰列艦草案

1930年12月,由排水量23690噸快速戰列艦草案,發展出另外一個排水量23300噸快速戰列艦草案。長213米,寬27.5。採用前部集中布置火炮的設計,8門305毫米主炮,布置在兩座四聯裝的炮塔中。12門130毫米的副炮,布置在三座四聯裝炮塔中。側舷裝甲帶215至230毫米厚,水平裝甲100至130毫米厚。因為準備使用新型蒸汽輪機,所以最高航速能維持在30節。

各草案最終情況

排水量17500噸「戰列巡洋艦」草案,雖然要比重巡洋艦強大許多,而且在70000噸的配額下,可建造四艘。但是這種噸位的艦艇,裝甲防護能力太差(只能抵禦203毫米炮彈的攻擊)。如果遭遇義大利戰列艦、或者「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話,還是很容易遭受致命打擊的,所以就被放棄了。

「黎塞留」級戰列艦

排水量37000噸的(A)、(B)戰列艦草案,雖然如果沒有條約限制的話,這兩個草案,是法國海軍最希望建造的戰列艦。但在當時,它們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1.噸位已經超出條約規定限度(35000噸),如果要堅持建造的話,在國際上的影響將是非常巨大的。

2.建造35000噸級以上的戰列艦,已經超出當時法國技術與財力的支撐、承受範圍。在技術方面,缺乏容納這種大型軍艦的船塢、下水設備等;在財力方面,如果要建造兩艘37000噸戰列艦的話,經費難以承受,就算勉強可以,也會影響到其他艦艇(巡洋艦、驅逐艦等)的建造、改裝計劃。

在這樣的考慮之下,排水量37000噸的草案暫時擱置。不過到了20世紀30年代,法國技術人員該草案基礎上,設計了「黎塞留」級(Richelieu-class)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高速戰列艦

排水量23300噸快速戰列艦草案,在將305毫米主炮換成330毫米主炮,艦體長度增加2米、寬度增加2.5米,加強部分水平裝甲、裝甲帶,排水量增加3000噸,航速降至29.5節後,成為了「敦刻爾克」級(Dunkerque-class)高速戰列艦。

相關焦點

  • 美國國鳥是白頭海雕,法國國鳥是高盧雄雞,中國國鳥是什麼
    體態優雅,羽毛雪白,丹頂鶴宛如凝聚了世間所有的美好,而有幾人知曉,它差點成為了中國的國鳥。國鳥之說何為國鳥,國鳥和國旗、國歌是有相似的寓意的,都彰顯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作為如此重要的象徵,對於國鳥的訂立自然是要慎之又慎的。
  • 高盧雄雞 重整旗鼓
    原標題:高盧雄雞 重整旗鼓  近年來,法國代號為「蠍子」的陸軍綜合換裝計劃持續向前推進。通過不斷改進陸軍現役裝備武器,裝備新式的裝甲車、火炮和無人機等,法軍作戰能力將在2025年前得到根本性的提升。「窺一斑而知全豹」,讓我們走近「蠍子」計劃內的主要武器裝備。
  • 法國的國鳥是雄雞,日本的是綠雉,中國的是什麼?答案不是丹頂鶴
    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1782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瀕臨滅絕的白頭海鷹選為了國鳥,並且還將白頭海鷹的形象作為了美國國徽的圖案,200年後,美國總統裡根宣布每年的6月20日為白頭海鷹日。
  • 戰艦世界戰艦排名 戰列艦實力排名一覽
    [摘要]《戰艦世界》戰艦排名一覽,戰艦世界戰列艦是玩家們最關注的戰艦型號,那麼戰列艦中哪些最強呢?是大和還是衣阿華?一起來看看吧。二戰中各國戰列艦的排名是眾說紛紜,在此小編嘗試提出一個排序,供眾多網友討論。
  • 《戰艦世界》戰艦排名 戰列艦實力排名一覽
    戰艦世界戰艦排名一覽,戰艦世界戰列艦是玩家們最關注的戰艦型號,那麼戰列艦中哪些最強呢?是大和還是衣阿華?一起來看看吧。二戰中各國戰列艦的排名是眾說紛紜,在此本人嘗試提出一個排序,供眾多網友討論。
  • 如何通過照片來區分各國戰列艦,讓你成為戰艦專家!
    巨艦大炮的戰列艦是海軍的象徵,但大型戰艦看起來外觀都區別不大,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主要國家戰列艦的設計特點,讓大家能迅速分辨出戰艦所屬國家。胡德號戰巡接下來是美國海軍,美國海軍在一戰時期修建了一系列標準型戰列艦,具體有懷俄明級、內華達級、新墨西哥級、賓夕法尼亞級、田納西級和科羅拉多級。特點就是艦體圓胖,採取的重點防護設計。
  • 高盧雄雞變烏雞,反向殖民正在法國發生,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法國足球國家隊隊員膚色的演變史,就是非洲人反向殖民歐洲的見證。最近幾年,11人出場基本只有1-2名白人選手了。在田徑賽場上也是一樣,不僅僅是法國,英國也是如此。百多年前,法國等歐洲國家到別人的土地上瘋狂殖民,現在到「償還」的時候了。
  • 諷刺:英國皇家海軍成名之地,變一戰英戰列艦最後沉沒之海
    英國皇家海軍成名之地,變一戰英戰列艦最後沉沒之海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是英國海軍的成名之地,1805年10月21日,英國海軍與法西聯軍之間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再次開打,這一戰英國海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保證了此後100多年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的穩定。
  • 移民湧入後 法國前總統稱「祖先是高盧人」都被逼改口
    2017年採訪視頻別說鄭老師不敢,就連法國的前總統都不敢說這樣的話。2016年前總統薩科齊在競選時說了一句「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結果招致指責!但實際上,在19世紀法國兒童的課本裡就寫著「我們的祖先是高盧人」,直到現在我們仍然用「高盧雄雞」指代法國。然而在法國,現在堂堂法國前總統都不敢說自己的祖先是誰。他們到底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二戰後,因為本國人口危機,法國不得不求助於移民。
  • 戰艦溯源:鬼神之爭——「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
    日本人的想法很簡單,經過計算,無畏艦的戰鬥力大約為前無畏艦的1.5倍,那麼如果建造戰鬥力是現有戰列艦威力1.5倍的新式戰列艦,就可以獲得對美的優勢。不過日本人的想法過於一廂情願,因為1935年美國GDP為696億美元,日本只有64億美元,兩者根本不是同一量級的選手。實際上美國在設計「蒙大拿」級時根本不考慮巴拿馬運河通過能力,至於數量上,第一批計劃為5艘,除此之外還有後續的計劃。
  • 日本「大和」號是最強戰列艦?英國人卻說這是最糟糕的戰艦!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一般軍迷們普遍認為,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特別是全狀態下的「大和」號戰列艦(「武藏」號未改裝就被擊沉)以其460毫米巨炮和厚重的裝甲等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戰列艦,起碼是處於戰列艦世界的第一序列!圖片:「大和」號到底是最強戰艦還是最糟糕戰艦?但是,英國人不這麼認為!
  • 好奇心:一戰中的法國海軍也很強,那麼多戰列艦去哪了
    此時的法國海軍也並非隱形,在地中海方向也參加了海戰,不過戰績上談不上優秀,反而成就了土耳其一艘小艦艇的榮光時刻,另外,此時的法國海軍規模上也無法與英國和德國比較。一戰前,法國海軍主力無畏艦(戰列艦)只有4艘,對比小國海軍算是很強,但反觀日德蘭海戰,德國艦隊中有16艘戰列艦,英國則有28艘戰列艦,數量差距一目了然。
  • 美國國鳥是白頭鷹,法國國鳥是高盧雄雞,那中國的國鳥是什麼呢?
    其實每個國家的國鳥都是不同的,像法國的國鳥是雄赳赳氣昂昂的高盧雄雞,韓國的則是喜鵲等,也有好多人會好奇我國的國鳥是什麼?是威猛的還是可愛的?事實上,我國的國鳥都還是未定的狀態,在好幾年前,我國也曾經選舉過國鳥,其實有好多鳥類都參加了活動,包括麻雀,鸚鵡等。
  • 二戰中法國海軍腹背受敵一蹶不振,《戰艦世界》好用的法國艦艇嗎
    20世紀30年代,隨著一戰創傷的癒合,法國海軍迅速恢復元氣。到1937年,法國海軍已成為擁有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7艘、輕巡洋艦12艘、各型驅逐艦50餘艘,各型潛艇共101艘的歐洲第二、世界第四大海軍力量。
  • 英國國最新戰艦卻裝一戰時的老炮,皇家海軍最後的榮耀,卻只能淪為...
    前言:本期是介紹英系戰列艦的第七期,今天向大家介紹英系戰列艦的前衛號戰列艦,它是英國皇家海軍二戰後才服役的、也是皇家海軍服役的最後一艘戰列艦,不過這艘戰列艦並沒有任何亮點,反倒是槽點滿身,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型戰列艦。
  • 古代高盧:從山南高盧到納博尼西斯和阿基坦,在羅馬治下的交融
    引言提及「高盧」一詞,可能很多朋友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高盧雄雞」。實際上,高盧雄雞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這個詞的出現也純屬巧合。在羅馬帝國時代,法蘭西所在地區被稱為高盧(Gallia),高盧人則被稱為Gallus,而在拉丁語中,Gallus的另一個意思是雄雞。
  • 德國俾斯麥號,與日本大和號戰列艦,誰的實力更強
    ,誰的實力更強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當時德國工業最發達的時期建造的,按照戰列艦為主的一戰思維,裝甲厚哭,火力猛,後被當時海上號稱第一的英國海軍擊沉,從而改變了已戰列艦為主的海戰思路,轉而發展已潛艇為主的海戰思路。
  • 戰列艦的最後對決:7艘一戰老式戰列艦,406毫米艦炮齊射
    戰列艦的最後對決:7艘一戰老式戰列艦1944年10月24日的蘇裡高海峽,美國戰列艦編隊與日本戰列艦爆發了二戰中少有的戰列艦炮戰,雙方共計有8艘戰列艦,其中日本只有2艘山城號和扶桑號,同屬於扶桑級戰列艦,而美國這邊共有6艘戰列艦:西維吉尼亞號、田納西號、加利福尼亞號、馬裡蘭號、密西西比號和賓夕法尼亞號
  • 先後與二戰的同盟國和軸心國交戰,法國最強戰列艦黎塞留號傳奇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法國北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西部戰線的主要戰場,因此法國在戰爭中的損失巨大,甚至超過了戰敗國的德國,一戰後法國雖然向德國索要了巨額的戰爭賠款,但是德國本身也沒錢還債,而法國的海軍本身造船工業在西方列強中並不是特別突出而且還特別的燒錢,因此在華盛頓會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法國一直沒有突破17.5萬噸的海軍限制,成為了華盛頓條約的模範模範
  • 這艏奇特的戰列艦,成為擊沉「俾斯麥」號的主要力量,一戰成名
    由於對戰列巡洋艦的關注,造艦局全力對新型戰列巡洋艦進行設計,但是一個轉折為新型戰列艦的誕生提供了機會。在華盛頓會議的談判中,日本強烈要求保留其已經接近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最終英、美、日三方相互讓步,日本可以保留和繼續建造「長門」級戰列艦,美國則可以完成2艘在建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而英國獲得了建造2艘新戰列艦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