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政道、楊振寧: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在弱對稱下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物理學獎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李政道·物理學獎;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之外,他的研究方向還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理論學、量子色動力學。(丁肇中·物理學獎; 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3) 李遠哲:1936年生於臺灣,美籍華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改進了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交叉分子束方法,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雷射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李遠哲·化學獎; 1936年生於臺灣,美籍華人(因後來在臺灣從政而放棄美國國籍)1986年,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4)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朱棣文·物理學獎: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5)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與德國的霍斯特斯託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發現並解釋電子量子流體,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因此於1998年獲得諾貝爾獲物理學獎。(物理學獎;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6) 錢永健:1952年生於紐約,美籍華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1968年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獲美國西屋科學天才獎, 2008年,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7) 錢永健讓科學界更全面地理解綠色螢光蛋白的發光機理,他還拓展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螢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化學獎;1952年出生於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他發明多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2008年10月8日錢永健與馬丁·沙爾菲、下村修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8) 高錕:2009年獲得諾貝爾無論物理學獎 。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帶來了一場通訊業的革命。(高錕·物理學獎;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英美雙國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的博伊爾和史密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9) 由於他在光纖領域的特殊貢獻,獲得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光電子學獎等,被稱為「光纖之父」。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0) 屠呦呦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明了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的屠呦呦,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指明一條方向。)
(11) 賽珍珠·文學獎;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一個同時獲得普立茲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
(12) 高行健·文學獎1940年生於江西,獲獎時為法國國籍,2000年獲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60歲;
(13) 莫言·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在上述獲獎者中,許多獲獎者都是華人身份,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中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