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筆記錄揮灑在深南大道上的青春
映射了深圳的脫胎換骨
有人用精緻的手法
定格40年風雲變幻下的美麗蝶變
有人把鏡頭對準基層
書寫特區文藝發展的時代篇章……
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承辦的「我與特區40年——廣東省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全媒體徵集活動」,吸引了社會各界踴躍參與,用多元的形式講述豐富多彩的特區故事、改革開放故事,湧現出了不少高質量作品。
今天
小編帶著大家一起
走進二等獎獲得者李楠的筆下
感受作者與特區綿綿牽縈的情愫~
「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唐·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其九十八),離開故鄉已經七年,每到暑令,故鄉的稻香依舊如約在我鼻翼間閃閃爍爍,那片在夢中依舊鬱鬱蔥蔥的小北山,那時不時深入家鄉臟腑的榕江畔的船笛聲,那漂浮在練江兩岸浩蕩的江風……如溫柔綿綿的輕浪搖曳我的夢鄉。
特區便是我的故鄉,與其說是在特區的生活,不如說是我的全部生活,我在汕頭經濟特區出生,在珠海經濟特區謀生。
我的童年至青少年間長在榕江畔,學在練江岸。那片豐饒卻不甚富裕的紅土地,教會了我清貧而頑強地成長。我總記得驕陽下,父親賣力地打穀子那瘦弱與汗流浹背的背影,那疲累的喘息,連喝水都手抖的情景;幾位姐姐勞累歸家後,雙手血痂洗不了衣服的情景;每次農忙節後在地面上赤腳攤曬、翻鏟稻穀腳底板燙得紅腫的情景……那是80後90初這代鄉下人成長的共同記憶!
從稚嫩到青少的歲月,我踏著田野的青草與稻香成長,故鄉也在成長。巷道間凌亂如蛛網的電線被統一分片區梳理,粗大的電線條目清晰,竟然有序地縱橫在巷道屋厝牆沿;自來水管網改造,基本告別以前靠後片區用水難題;開闊平整的水泥道漸漸取代了斑駁坑窪的土路;路燈通亮了全村;中學從小學分離獨立建校;田野間高聳的通訊基站塔和高鐵馳騁而過時巍然不動粗壯的橋墩……
那時的我們不懂改革開放,不懂特區精神,鄉土卻在經濟復甦的大浪潮中汲取了蛻變養分,還先後評上了省衛生村、文明村、民主法制示範村、生態示範村等榮譽稱號。如今每次回家,都驚詫於故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故鄉的血脈長河依舊洶湧,富有生機與力量!
我隨後到了小北山上讀書,山風穀雨,四季常青,每天迎著晨曦原野晨讀,枕著星輝月色入夢,十來歲的年紀,開始學會獨立、自處,也開始有了表達與寫作的渴望,爾後又到了練江岸讀高中,我曾在多篇作品中吶喊過救助練江,彼時的練江病根深植,百裡水域內死氣沉沉,數百年前虹橋跨練的美景只餘縹緲神話……
近來聽聞練江得到重點整治,部分流域已經重煥生機,希望能持之以恆,讓虹橋真如虹橋,江水重歸如練。
故鄉在成長,特區也在成長,以特區之為謀未來之變,汕頭未來的「一二三五九」、「五大工程」、「四大高地」將讓故鄉真正發揮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和擔當。
從青少到青壯,只是被日子攆著長大,終於到了需要離家闖蕩的年紀,我背著簡單的行囊,一疊發表的文章,在深夜踏上長途巴士,將我的童真年少留在了故鄉。2013年我來到珠海經濟特區,在這裡,我完成了大學學業至今在此謀生。而我的文學夢發源於汕頭,也在珠海生長開花。
我很快結識了一些同行師友,互相勉勵堅持夢想,抱團取暖度過生活嚴冬,大一時,市作協與珠海幾所高校聯合為我開了作品研討會,至今,一些關係好的師友尚會戲言我那是珠海建市以來首例大學生作品研討會。數年過去,許多文學愛好者已經不見蹤影,我依然酷愛著我的愛好,工作之餘順利加入了省作協,出版了著作,評了作家職稱。
我從未役使文學為名利圖謀,哪怕是大學時期生存唯艱不得不依靠寫時評支持學業生活時,也從未想過,我的追求純粹而唯一,只想寫點個體渺茫的命運,妄想與腳下的一點土地、一個村莊、一個小鎮乃至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脈搏共鳴。
汕頭予我以骨血、靈魂,一紙出身,讓我在世上有了憑證與依靠;珠海則予我以自強、擔當,艱維生存。特區的背影予我的是故鄉與第二故鄉,囊括了我的思想意志,全部生活。
在珠海讀書時,校舍朝著市區連接郊區的唯一要道,湊巧見證了當時珠海最大的立交橋工程——金灣互通立交的落成,還記得通車的那個夜晚,清冷的路燈在立交橋上攜手亮起,往來的車水馬龍交織匯集,宛如一道道飛舞的星河,郊區小鎮的夜色變得晶瑩剔透。那時象牙塔外的夜晚雖清苦,卻純粹充滿未知的期待。
畢業後,我到了高欄港經濟開發區一家央企單位工作,每天站在碼頭前沿看著輪船在泊位進出,陽光下黑得發光的煤炭被輸送帶接卸到堆場又從歷經分篩配比後裝回船上,感覺到歲月如防波堤內微漾的浪,攪動我的心潮,我的青春正與腳下這點土地根植一處,見證港區開荒崛起的崢嶸歷史。這是重工業、能源、化工業的產業集群區域,在不久的將來也是國內、國際往來的重要經濟樞紐。
我曾跟隨高欄港經濟開發區組織的採風活動,登上寶鏡灣山麓觀摩摩崖石刻,彼時夕陽西垂,金輝入海一眼難窮邊際,岸上是鱗次櫛比的能源倉儲基地,個個如龐然大物,重器運轉,倚靠著塵封千年璀璨文明足跡,同時又見證著新工業文明的崛起,海風吹落,光陰的輪轉讓人心緒激蕩。如今的珠海,正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洪鶴、香海兩座跨海大橋將正式打破珠海「一橋接東西」的局面,跨海隧道、地鐵的規劃,也讓珠海這座特區更好融入灣區經濟生活圈中。
我的工作兜兜轉轉,一直離不開水,也離不開岸,生在特區、長在海濱的人很難擺脫這種海天情緒,既有想翱翔無邊無際的自由率性,又得有腳踏實地的吃苦耐勞。
我輾轉到基層城市服務單位,為涉水治汙、垃圾分類、居家養老等助推城市環保、公益民生領域服務,在早起晚歸的緊湊工作節奏裡,也時常茫然甚至陷入生存的惶恐,但每在城區的街頭巷尾看到穿著工衣忙碌著的「藍精靈」(藍色的工服),可能我不清楚那些身著工衣的同事的名字,但我知道,此刻他們都與我站在一起,與城區正同呼吸、共命運,讓特區的環境更整潔,水更清,天更藍!而無論是汕頭還是珠海,無論是故鄉與還是第二故鄉,總會在生命的某些時刻與我的身影重合,成為靈魂不可或缺的原鄉,最終的歸宿。
李楠
廣東省作協會員,珠海市作協理事,文學創作中級職稱,著有《草知道的泥土往事》,現工作於珠海正圓控股有限公司。
作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