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幼年時,叔叔說他無才氣,李鴻章:他將來成就在你百倍之上

2020-12-15 三叔歷史觀

研究近代歷史,袁世凱絕對是一個繞不去的人物,他自踏上軍旅之後,撫朝鮮、鎮山東、練新軍、總理北洋、當他將著眼於政治後,清廷、洋人、維新派、立憲派、革命黨,翻雲覆雨任他玩弄。

袁世凱生前,幫助民國共和,擔任民國總統,死後,民國群龍無首導致「天下大亂」,從此,民國陷入10年的軍閥混戰時期,這段時期的亂,甚至亂過三國,亂過五胡十六國,亂過五代十國,難以想像那時人民該是多麼絕望。

對於袁世凱功績,世人褒貶不一,這裡我們暫且不論,單說其一個漢族子弟,能縱橫捭闔與滿清貴胄之間,並一路青雲直上,他到底是如何發跡的?

在今天,求職者求職時都會有一個「敲門磚」,要麼是學歷、要麼是資源、要麼是漂亮的業績,在清朝也是如此。

袁世凱雖然是漢族出身,但他的家族確不同凡響,有句話形容他的家族:父子進士,弟兄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

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縣,因此又有袁項城的稱呼,袁家以耕讀傳家,幾百年間雖說積累些財富,但只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談不上什麼名氣。

但後來不知道是他家祖墳爆炸了,還是文曲星路過他家了,從袁世凱叔祖父袁甲三開始,袁家的人接二連三考取功名。

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恆(袁甲三長子),分別於1835年和1850年考中進士,考中了進士就意味著一隻腳踏入了官場,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為什麼?為的就是考取功名,考中進士就成為了「儲備」官員,一旦哪裡有空缺,立馬就上任,待遇就是這麼高。

而「弟兄舉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和袁世凱的叔叔袁寶慶分別中了舉人,不要小瞧舉人,想想「範進中舉」後的情形,就知道舉人的身份多重要了。

古人常說,科舉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換句話說,讀書人想要科舉得中,一靠命,二靠運,三靠祖墳風水,四要靠先輩積得陰功,這第五,才輪到讀書,看似有些誇張,但這就是當時科舉得中的難度。

要知道康有為老夫子,有才有思想,但他光考秀才就考了三次,舉人更是考了七次,前後耗費近20年,在當時科考,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缺,袁家區區兩代人,一下子出了兩個進士,兩個舉人,這是不得了的事件。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介紹一下,袁世凱的成功是離不開家族資源的,而且袁世凱的運氣一直不錯。

他叔叔袁寶慶(舉人)一直想要個兒子,奈何年近四十卻膝下無子,於是便從兄長袁保中家裡過繼了一個兒子,他就是袁世凱。

好巧不巧,袁世凱出生不久,袁寶慶的夫人牛也產下一子,但卻不幸夭折,袁世凱生母奶水不足,於是袁世凱從小便由嬸嬸撫養,嬸嬸因喪子之痛,遂將所有的母愛都轉移到袁世凱身上,對他視若己出。

袁世凱七歲正式過繼給了袁保慶,從此,袁保慶就是他的嗣父。

袁寶慶是舉人,自然也是要做官的,袁世凱七歲時,便跟隨嗣父去濟南做官,在這樣的大城市,袁世凱開拓了眼界,見了不少世面,但好景不長,袁寶慶在44歲那年因病去世,第二年,袁世凱生父也去世了。

無奈之下,袁世凱和牛氏母子只能回項城老家,好在袁家是官宦之家,不愁吃穿。此時袁世凱的好運來到了,他的堂叔袁保恆(進士)在翰林院做編修,他見袁世凱年紀雖小,但看上去天資聰穎,是個可造之材,於是便將這個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讓袁世跟隨他讀書,日後考取功名。

在袁保恆嚴厲教導下,袁世凱參加了兩次鄉試,但都沒中,當時另一位在京為官的堂叔袁保齡看了袁世凱的文章後,覺得他沒有做學問的天賦,前途不大。

袁世凱聽後,羞憤之下,將所做文章全部燒掉,恨恨地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無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娛光陰耶?」

要知道,當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怒撕聖賢書:「再也不考清朝試,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於是洪天王就另立門戶,造反了。

袁世凱家境優渥,自然不會走到造反那一步,不過他這話的意思表明了要投筆從戎,徵戰沙場了。

袁世凱叔叔在天津當官時,曾帶袁世凱去拜見直隸總督兼北洋總督李鴻章,據說,李鴻章見袁世凱聰明伶俐,很是賞識,便想要將他留在自己軍旅中當差,但袁世凱叔叔還是想讓他走科舉之路,便說:

「我家侄兒年紀太小,並無才學,大人如果派他差使的話,恐怕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李鴻章聽後,意味深長的看了袁保恆一眼,說道:

「你真的看不起你這個侄兒嗎?據我看啊,他將來的功名事業,恐怕在你的百倍以上呢!」

要不說李鴻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呢,看人就是準。袁世凱自從知道自己不是科舉這塊料,就決定走軍旅這條路了。

雖然當時李鴻章賞識袁世凱,但袁世凱覺得李鴻章幕下名士如雲,他去了也未必得到重用,還不如去嗣父把兄弟慶軍吳長慶那裡,有他照顧,以後再慢慢探求職位之路。袁世凱來到慶軍後,吳長慶自然對他是格外照顧,很快袁世凱就在軍中站穩了腳跟。

袁世凱選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亂世人才多以軍功起家,比如當年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再如袁世凱祖父輩袁甲三,叔叔輩袁保恆、袁保齡、袁寶慶等,都是如此。

1882年8月,朝鮮突發「壬午政變」,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朝廷派慶軍入朝彈壓,袁世凱也一同前往。也正是在此期間,袁世凱嶄露頭角,顯現出他治理軍隊的天賦。

清軍進入朝鮮後軍紀散漫,常有擾民之事發生,影響惡劣,吳長慶便將整頓軍紀的事情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得到授權後,一有犯令者便立刻痛下殺手,樹立自己的威信。

他知道軍紀對於一支部隊的戰鬥力至關重要,因此,必須要從嚴治軍,有一次當地縉紳控訴清軍士兵奸戕韓婦,袁世凱聽說後立刻帶兵搜查,連續搜捕一天一夜,未食一餐,終將元兇逮捕並親手刃之,此後,入朝軍隊軍紀大為改觀,深得朝鮮國王賞識。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幫朝鮮國王訓練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軍,並在之後的政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令朝鮮上下大為懾服。

袁世凱在這些事件中的出色表現,給李鴻章等朝廷大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合的是,當時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正在李鴻章的幕中且為之倚重,這對袁世凱的幫助很大。不但能接觸到國內最新消息,也能時不時在李鴻章面前敲敲邊鼓,為袁世凱美言幾句。

1884年12月,在吳長慶去世後不久,袁世凱又在「甲申事變」中立下大功,次年,袁世凱便在李鴻章保薦下,升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一舉成為「監國」大員,正式踏足權力高層,此時袁世凱不過26歲。

26歲!此時康有為老夫子還在為考舉人埋頭苦讀,比袁世凱大5歲的徐世昌次年才考中進士,而袁世凱已經是三品的候補道臺了。

所以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最關鍵的其實也就一兩步,上天賜予的機會也不過兩三次。成功的人,未必是最有才的,但一定是最善於把握機會的。風雲際會,機緣巧合,袁世凱的升遷真不可不謂是官場之奇蹟。

相關焦點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並非袁世凱而是李鴻章!
    可知馬三俊為少子,因太平軍和他有國讎家恨,所以憤而殺敵,但在周瑜城戰死,時三十五歲。在《走向共和》中,馬三俊搖身一變成了李鴻章身邊的貼身保鏢,也是李鴻章曾經淮軍部下,曾立下汗馬功勞。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李鴻章也被撤了職,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登門謝罪並求得了天津小站練兵的職務。隨後,李鴻章將馬三俊派往了袁世凱身邊,那麼他此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袁世凱遭人攻擊後賦閒在家,李鴻章堅持起用他,究竟是為何
    我們在研究袁世凱的仕途之路時,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族,袁世凱其實是個實打實的「官二代」,他的家世背景也是他能取得成功的因素。 袁世凱五六歲時,袁保慶就為他請了老師,專門教他讀書,對他是悉心栽培。袁世凱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表現出雄心壯志,他曾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 袁世凱當過大總統,為何他去世以後,卻沒有葬入袁家祖墳
    但是袁世凱在臨終時,卻專門留下「葬吾洹上」的遺囑。按說袁世凱都做了民國大總統,是袁家引以為傲的人,那麼他為何不肯葬入祖墳呢? 一件是袁保中的叔叔袁甲三在鎮壓捻軍時取得了大捷。 另一件就是侍妾劉氏產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嬰,這可是袁保中的第4子。 雙喜臨門,讓袁保中喜上眉梢,於是就給男嬰取名「袁世凱」。 沒想到劉氏在生下袁世凱後,遲遲沒有奶水,害得袁世凱哇哇大哭。
  • 袁世凱在風頭正盛之時,為何要選擇解甲歸田?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
    在古代,如秦始皇、武則天,在近代,如袁世凱。有人認為,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領袖,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改革家。但是,也有人說,袁世凱是真真正正的竊國大盜,畢竟,清朝最後結束在他的手中。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 與其說李鴻章是背鍋俠,倒不如說是他幫忙搞垮了清朝
    說起李鴻章,我們就會想起他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一生籤訂了30多個條約,先後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中英《煙臺條約》、《馬關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 袁世凱企圖把朝鮮變為一個省,為什麼李鴻章卻拒絕了這個提議?
    只能說,袁世凱努力維護朝鮮的超主權,有效地遏制了日本的侵略,但袁世凱也知道日本人的野心不小,一步一步地在蠶食,所以下去也不是辦法,因此,他多次建議在朝鮮設立省份,以加強對該國的控制。隨軍進入朝鮮的張健也曾提出過這個建議,他寫了一篇名為《應對朝核問題六策》的文章,詳細闡述了如何解決朝核問題,和袁世凱一樣,他認為清政府對朝鮮的控制非常薄弱,建議建立一個朝鮮省,就像西漢那樣。
  •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他那麼渴望當皇帝嗎
    袁世凱想逆天改命,榮登大寶,恢復帝位的他為何遭到反對。袁世凱清朝末年持續活躍,經常搖擺不定袁世凱在清朝後期以一身才能加上部分軍事能力被熟知,他發跡於朝鮮,朝鮮人還親切地稱他為「袁司馬」。袁世凱與維新派之間有千絲萬縷之聯繫,維新派當時渴望得到袁世凱的支持,拉攏他輔佐光緒帝,進而以武力迫使慈禧放權。
  • 張作霖親自登門拜訪他,袁世凱也驚呼稱讚其為「神槍」
    1985年,袁世凱稱帝,開始利用各種手段籠絡武術高強之人,他被師父黃士海推薦給袁世凱。在演武大廳,袁世凱看見他以為是黃士海家中的僕人,又瘦又小,還扛著一桿大槍。只見他大槍一擺,刺向廳中柱子之上,柱子卻沒有任何痕跡,只見一隻蒼蠅緩緩落下,袁世凱驚呼:神槍,真乃神槍是也!
  • 袁世凱死後,為何北洋軍會迅速分裂,沒有人願意接替他的位置嗎?
    不論是袁世凱,還是北洋軍其他實力派人物,都不希望北洋分裂。可是,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非人力所能逆轉。袁世凱在時,北洋就已有分裂之像。袁世凱的去世,只是加快了分裂的速度而已。袁世凱新軍的班底,除了像徐世昌這樣早年就結識的故交外,主要有兩個來源:1、原淮軍將領;2、北洋武備學堂。淮軍是當年李鴻章的基本,北洋武備學堂也是李鴻章所創建。因此,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與當年李鴻章可謂一脈相承。
  • 袁世凱憑什麼,當了10年的朝鮮「太上皇」?日本人都恨他
    表面上看,袁世凱是一個落榜的屌絲,但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無是處的屌絲能夠實現巨大的逆襲,我們就來看看袁世凱到底有哪些本事,能夠讓他從一個「一無是處」的學渣,一躍而上成為朝鮮政權第一人。前期:運氣與家境袁世凱雖然是一個連秀才都考不上的學渣,但他的家世不錯,祖父輩在太平天國時期立下戰功,於是做了官,算是官宦家庭出身。
  • 袁世凱偶遇一農家少女,姿色平平,卻讓他覺得碰上了寶
    袁世凱看準了舊軍制必須改革這一點,於是毛遂自薦,去當新軍的監軍,在他給盛宣懷寫了不少建議的基礎上,他於1895年5月上書軍機大臣李鴻藻說:「甲午戰爭之敗,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建議淘汰冗兵,節減費用,辭退庸將,招募西方教官訓練新軍。同年8月2日,光緒皇帝召見袁世凱,並委派了督辦新軍的任務。
  • 袁世凱深受清朝恩寵,為何主導清帝退位?學者:不謀反死路一條!
    在晚清歷史之中,其實並不缺才幹出眾的名臣,從曾國藩再到李鴻章最後到袁世凱,這三位才幹出眾的名臣仿佛在冥冥之中有聯繫一般,李鴻章從曾國藩手中接過接力棒,建立洋務企圖強國,而袁世凱也受過李鴻章的指點。但是,袁世凱卻沒如他前面兩位一般,做一個大忠臣,相反他還打出了終結清朝的第一槍,清帝退位便是由他一手策劃的。
  • 與霍光、諸葛亮、俾斯麥等中外名人相比,李鴻章有哪些優缺點?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對李鴻章有一個總結性的評論:「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顯然,梁啓超的這個評價並非是板上釘釘,如果和古今中外人物比較起來,李鴻章未必都「無可疑」,下面就列舉一些和李鴻章地位、經歷相當的一些人物進行對比。第一,李鴻章與霍光史學家評價霍光說他「不學無術」,後人評價李鴻章亦為「不學無術」。然而李鴻章與霍光並非是一類人物。
  • 曾國藩:他不擁兵自重,正體現他的大智慧,而袁世凱卻被世人唾罵
    曾國藩與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影響著大清的命運。曾國藩是大清的續命人,為腐朽不堪的清朝延續了幾十年,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有功,也使他的人生走向巔峰時刻。而袁世凱則是大清的掘墓人,他是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想恢復帝制,最終落個身敗名落的下場。曾國藩卻被封侯,被稱為半個「聖人」。那麼他們兩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結局?或者說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擁兵50萬卻甘為人臣,這是為什麼?他在怕什麼?
  • 袁世凱的十六次婚娶
    袁保慶無子嗣,袁保中即將袁世凱過繼給他為嗣。袁世凱8歲時便隨叔父到濟南讀書。後其叔叔調任江南鹽巡道,袁世凱隨叔父赴南京任所就讀。1876年春,袁保慶在金陵任所病故,袁世凱隨家人扶柩回原籍安葬。服闋後袁保中做主,為哀世凱定親。同年10月,將于氏過門完婚。于氏夫人的父親與袁保中素有交情,同為當地的豪紳,門戶相當,袁保中不同兒子同意與否即一手包辦。
  • 晚清中興大臣李鴻章,在他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如今過得如何呢?
    提到歷史上的李鴻章幾乎是褒貶參半。畢竟他興起的洋務運動,讓當時面臨崩潰邊緣的大清朝有了緩衝的時期。但是後來經他手籤下的不平等條約,又等同於把當時的清王朝送入了虎口。李鴻章這個人究竟是奸臣還是忠臣?始終被很多人爭議著。
  • 袁世凱是當時最先進的人,為何歷史說他是竊取勝利果實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將來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他早在兒童時候就好兵法,有遠大志向,曾言:「夫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照我說三軍不可奪帥也,我要是有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此後仕途中也履立功勞,成為了晚清清廷中重要軍事人物。
  • 燙手的山芋能接又能放才是好手,袁世凱的權謀術非常人可比
    袁世凱剛投軍時投在吳長慶軍中。一日,袁世凱稟告吳長慶,說他嚴懲了幾名鬧事的兵士。吳長慶很滿意地過去看時,臉上的笑容凝固了,他看到的是幾顆血淋淋的人頭。後來,吳長慶回國時,袁世凱成了清廷正五品同知,節制駐朝一營兵馬。
  • 袁世凱已是大總統,權力極大,為何非要稱帝?
    袁世凱也正是憑藉著在朝鮮十餘年的積累,才擁有了一定的政治資本,從而獲得李鴻章等人的舉薦而赴小站練兵。如果說隨軍赴朝鮮是袁世凱的第一個人生大節點的話,那麼小站練兵就是他的第二個人生大節點。小站練兵才讓他擁有了後來「逐鹿」的資本,讓他在1911年底成為了當時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 走向共和:一隻鸚鵡拉的粑粑顏色不對,為什麼讓李鴻章驚慌失態?
    左宗棠也有故居,是在北京的一個小四合院,而且當年也不過借宿於此,產權不是他的,民國時,只賣了幾匹白布。回到劇情,李鴻章的屬下一共匯報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丁汝昌又來催銀子了,主要用於給北洋海軍幾艘軍艦購買彈藥,更換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