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近代歷史,袁世凱絕對是一個繞不去的人物,他自踏上軍旅之後,撫朝鮮、鎮山東、練新軍、總理北洋、當他將著眼於政治後,清廷、洋人、維新派、立憲派、革命黨,翻雲覆雨任他玩弄。
袁世凱生前,幫助民國共和,擔任民國總統,死後,民國群龍無首導致「天下大亂」,從此,民國陷入10年的軍閥混戰時期,這段時期的亂,甚至亂過三國,亂過五胡十六國,亂過五代十國,難以想像那時人民該是多麼絕望。
對於袁世凱功績,世人褒貶不一,這裡我們暫且不論,單說其一個漢族子弟,能縱橫捭闔與滿清貴胄之間,並一路青雲直上,他到底是如何發跡的?
在今天,求職者求職時都會有一個「敲門磚」,要麼是學歷、要麼是資源、要麼是漂亮的業績,在清朝也是如此。
袁世凱雖然是漢族出身,但他的家族確不同凡響,有句話形容他的家族:父子進士,弟兄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
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縣,因此又有袁項城的稱呼,袁家以耕讀傳家,幾百年間雖說積累些財富,但只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談不上什麼名氣。
但後來不知道是他家祖墳爆炸了,還是文曲星路過他家了,從袁世凱叔祖父袁甲三開始,袁家的人接二連三考取功名。
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恆(袁甲三長子),分別於1835年和1850年考中進士,考中了進士就意味著一隻腳踏入了官場,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為什麼?為的就是考取功名,考中進士就成為了「儲備」官員,一旦哪裡有空缺,立馬就上任,待遇就是這麼高。
而「弟兄舉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和袁世凱的叔叔袁寶慶分別中了舉人,不要小瞧舉人,想想「範進中舉」後的情形,就知道舉人的身份多重要了。
古人常說,科舉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換句話說,讀書人想要科舉得中,一靠命,二靠運,三靠祖墳風水,四要靠先輩積得陰功,這第五,才輪到讀書,看似有些誇張,但這就是當時科舉得中的難度。
要知道康有為老夫子,有才有思想,但他光考秀才就考了三次,舉人更是考了七次,前後耗費近20年,在當時科考,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缺,袁家區區兩代人,一下子出了兩個進士,兩個舉人,這是不得了的事件。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介紹一下,袁世凱的成功是離不開家族資源的,而且袁世凱的運氣一直不錯。
他叔叔袁寶慶(舉人)一直想要個兒子,奈何年近四十卻膝下無子,於是便從兄長袁保中家裡過繼了一個兒子,他就是袁世凱。
好巧不巧,袁世凱出生不久,袁寶慶的夫人牛也產下一子,但卻不幸夭折,袁世凱生母奶水不足,於是袁世凱從小便由嬸嬸撫養,嬸嬸因喪子之痛,遂將所有的母愛都轉移到袁世凱身上,對他視若己出。
袁世凱七歲正式過繼給了袁保慶,從此,袁保慶就是他的嗣父。
袁寶慶是舉人,自然也是要做官的,袁世凱七歲時,便跟隨嗣父去濟南做官,在這樣的大城市,袁世凱開拓了眼界,見了不少世面,但好景不長,袁寶慶在44歲那年因病去世,第二年,袁世凱生父也去世了。
無奈之下,袁世凱和牛氏母子只能回項城老家,好在袁家是官宦之家,不愁吃穿。此時袁世凱的好運來到了,他的堂叔袁保恆(進士)在翰林院做編修,他見袁世凱年紀雖小,但看上去天資聰穎,是個可造之材,於是便將這個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讓袁世跟隨他讀書,日後考取功名。
在袁保恆嚴厲教導下,袁世凱參加了兩次鄉試,但都沒中,當時另一位在京為官的堂叔袁保齡看了袁世凱的文章後,覺得他沒有做學問的天賦,前途不大。
袁世凱聽後,羞憤之下,將所做文章全部燒掉,恨恨地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無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娛光陰耶?」
要知道,當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怒撕聖賢書:「再也不考清朝試,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於是洪天王就另立門戶,造反了。
袁世凱家境優渥,自然不會走到造反那一步,不過他這話的意思表明了要投筆從戎,徵戰沙場了。
袁世凱叔叔在天津當官時,曾帶袁世凱去拜見直隸總督兼北洋總督李鴻章,據說,李鴻章見袁世凱聰明伶俐,很是賞識,便想要將他留在自己軍旅中當差,但袁世凱叔叔還是想讓他走科舉之路,便說:
「我家侄兒年紀太小,並無才學,大人如果派他差使的話,恐怕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李鴻章聽後,意味深長的看了袁保恆一眼,說道:
「你真的看不起你這個侄兒嗎?據我看啊,他將來的功名事業,恐怕在你的百倍以上呢!」
要不說李鴻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呢,看人就是準。袁世凱自從知道自己不是科舉這塊料,就決定走軍旅這條路了。
雖然當時李鴻章賞識袁世凱,但袁世凱覺得李鴻章幕下名士如雲,他去了也未必得到重用,還不如去嗣父把兄弟慶軍吳長慶那裡,有他照顧,以後再慢慢探求職位之路。袁世凱來到慶軍後,吳長慶自然對他是格外照顧,很快袁世凱就在軍中站穩了腳跟。
袁世凱選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亂世人才多以軍功起家,比如當年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再如袁世凱祖父輩袁甲三,叔叔輩袁保恆、袁保齡、袁寶慶等,都是如此。
1882年8月,朝鮮突發「壬午政變」,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朝廷派慶軍入朝彈壓,袁世凱也一同前往。也正是在此期間,袁世凱嶄露頭角,顯現出他治理軍隊的天賦。
清軍進入朝鮮後軍紀散漫,常有擾民之事發生,影響惡劣,吳長慶便將整頓軍紀的事情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得到授權後,一有犯令者便立刻痛下殺手,樹立自己的威信。
他知道軍紀對於一支部隊的戰鬥力至關重要,因此,必須要從嚴治軍,有一次當地縉紳控訴清軍士兵奸戕韓婦,袁世凱聽說後立刻帶兵搜查,連續搜捕一天一夜,未食一餐,終將元兇逮捕並親手刃之,此後,入朝軍隊軍紀大為改觀,深得朝鮮國王賞識。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幫朝鮮國王訓練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軍,並在之後的政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令朝鮮上下大為懾服。
袁世凱在這些事件中的出色表現,給李鴻章等朝廷大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合的是,當時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正在李鴻章的幕中且為之倚重,這對袁世凱的幫助很大。不但能接觸到國內最新消息,也能時不時在李鴻章面前敲敲邊鼓,為袁世凱美言幾句。
1884年12月,在吳長慶去世後不久,袁世凱又在「甲申事變」中立下大功,次年,袁世凱便在李鴻章保薦下,升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一舉成為「監國」大員,正式踏足權力高層,此時袁世凱不過26歲。
26歲!此時康有為老夫子還在為考舉人埋頭苦讀,比袁世凱大5歲的徐世昌次年才考中進士,而袁世凱已經是三品的候補道臺了。
所以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最關鍵的其實也就一兩步,上天賜予的機會也不過兩三次。成功的人,未必是最有才的,但一定是最善於把握機會的。風雲際會,機緣巧合,袁世凱的升遷真不可不謂是官場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