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簡析克羅爾蘭德修道院的附屬教堂教士的遭遇

2020-12-12 惠言歷史觀

引言

克羅爾蘭德修道院在斯伯丁擁有一所附屬教堂,恰巧位於伊夫·泰伊布瓦宅邸附近。 這位安茹人費盡心思地折磨教士們:教堂的牛馬被傷害致殘;羊群和家禽被宰殺;教士們更是遭到暴打,身上布滿棍棒和刀劍留下的傷口。教士們增加供奉的力度,向伊夫· 泰伊布瓦苦苦哀求,甚至用禮物收買他的僕人。

一位當代的史學家如此解讀:「他們的這些努力根本無濟於事,『暴君』及其家人的惡行有增無減。教士們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只是徒勞,於是帶上聖器、床鋪和書籍離開斯伯丁,教堂命運會怎樣,只能看萬能的上帝了。他們撣去腳底的塵土,回到了克羅爾蘭德。」教士們的離開讓伊夫·泰伊布瓦很開心,他遣人前往自己的家鄉安茹,告知情況並讓人來教堂,他表示教堂裡家具齊備,足夠一位主教和五位神職人員共同居住,教堂名下還有土地和租佃。安茹的教士們來到斯伯丁,霸佔克羅爾蘭德的附屬教堂。教區的總主教此時還是一位英格蘭人,他鬥膽去國王議會狀告伊夫·泰伊布瓦。

然而這位安茹人的所有惡行,包括壓榨、搶劫和屠殺,通通都被赦免,甚至還得到了讚許。過去的人這樣 說:「這些諾曼人互相包庇,他們形成了統一聯盟,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龍身上的鱗片, 緊密相連、毫無間隙。」 此時,有一位名叫赫裡沃德的英格蘭人居住在佛拉芒。一些英格蘭難民在戰爭中失去 一切,移民至此,他們告訴赫裡沃德,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他父親的遺產被諾曼人侵佔, 他的老母親受到諾曼第人的侮辱,如今苦不堪言。聽到這樣的消息,赫裡沃德即刻啟 程前往英格蘭,悄無聲息地回到故鄉,並且很快找到了倖存的親戚和朋友。

一行人決定以赫裡沃德為首,組成武裝部隊,襲擊諾曼人,並且奪回遺產。赫裡沃德將諾曼人趕出自己的宅邸後,繼續作戰,襲擊附近堡壘的指揮者和周圍城市的敵軍首領。他驍勇善戰, 聲名遠播,被奴役的英格蘭人民紛紛期待他解放英格蘭。人們就他的英勇事跡撰寫詩歌, 傳唱於大街小巷,甚至傳到諾曼人的耳中,不過詩歌是用英語寫成的,並未引起他們的警 惕。雖然這些詩歌未能流傳至今,但是當時赫裡沃德的威望可見一斑。赫裡沃德從諾曼人手裡搶回的遺產在布魯恩,位於林肯郡的南部,靠近克羅爾蘭德修道院和彼得伯勒修道院,離伊利島和索恩艾島很近,而這片沼澤之地的起義者與赫裡沃德領導的隊伍立刻組成統一戰線聯盟。

起義者們聽聞赫裡沃德的英勇事跡,邀請他前往避難所擔任首領;赫裡沃德同意他們的請求,帶著自己的弟兄們欣然前往。據記載,當時起義軍中有幾位民兵自衛隊的成員,而赫裡沃德在擔任起義軍首領前,也打算舉行儀式加入自衛隊,因為這支隊伍是受先前英格蘭法律認可的合法組織,如此,他便順 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合法的戰士。在士兵中建立高級指揮層,所有人參軍前都必須舉行隆重儀式,這些習俗是由日耳曼人帶到西歐並且傳播開來的。這一習俗盛行於當時的高盧,按照羅馬語,自衛隊的成員被 稱為「騎士」或「騎兵」,因為在高盧,騎兵是陸地的主要兵力。

在英格蘭,情況則全然不 同,英格蘭士兵對馬術並不十分精通,大家對戰士的定義基本上就是「年輕」和「體強」,撒 克遜語為「knit」,意為「年輕人」,而法國人、諾曼人、南部的高盧人甚至德國人則全部稱 之為「騎士」。縱使稱呼不同,在英格蘭,一名戰士加入民兵自衛隊,所舉行的儀式則和其他國家完全一致。申請加入的人在某一個晚上進行懺悔,然後在教堂守夜,次日早晨,彌撒時分,他將自己的佩劍放在祭壇之上,主持祭禮的人將佩劍還給他,他雙手接過,隨後再領受聖體。這些儀式完成之後,合法的戰士就此誕生,從此擁有為軍隊效勞甚至指揮軍隊的權利。因此,在法國以及除了諾曼第之外的高盧地區,人們都是通過這樣的 宗教儀式成為「騎士」的。

在諾曼第,因為受到丹麥習俗的影響,人們不在教堂而是在軍隊中授予軍職。當諾曼第的騎士們得知赫裡沃德前往彼得伯勒修道院,並從一位英格蘭主教手裡接受騎士肩帶時,他們多加譏諷,嘲笑他並非真正的騎士,在他們看來,在教堂接受佩劍的人往往是沒有戰績功勳的平庸之輩。如今,赫裡沃德區區一位英格蘭人,卻獲得「騎士」的頭銜,諾曼人作為高高在上的徵服者,心裡十分介懷。後來,隨著時間的流 逝,諾曼人也慢慢接受了通過宗教授予軍職的形式。此時,彼得伯勒修道院的院長是布蘭德,他當初由各位修道士推選為院長,並親自請 求埃德加認可他主教的身份。

布蘭德個性剛硬,從未想過歸順威廉。他為起義軍的首領赫裡沃德舉行儀式,授予其「騎士」的尊貴身份,這樣的舉動一方面是愛國情懷的表達,一方面是對外國政權的藐視。但是,他卻因此而難逃一死,不過,在諾曼第士兵以國王的名義前來緝拿他時,他已經去世了。上文所提及的那位殘暴的主教託羅德此時被派往彼得伯勒修道院,成為新任院長。託羅德帶領160名武裝人員,先在離彼得伯勒幾裡格的斯坦福德 停下,然後派先鋒去打探英格蘭起義者的具體位置,以及確認他們奪取修道院時可能遇到的障礙。

避難所的起義者們,得到諾曼人前來的消息,率先來到修道院,發現修道士們並不打算抵抗託羅德及其率領的武裝人員。起義者們取走修道院所有的值錢物品,包括十字架、聖器、布匹等,通過水路帶迴避難所,他們以此來要挾修道士們奮起反抗。然而,此方法最終未能奏效,託羅德順利接管修道院。 託羅德成為彼得伯勒修道院院長,他將教堂的領地分給士兵們作為薪酬。上面提及的安茹人伊夫·泰伊布瓦如今是斯伯丁的子爵,他向新來的鄰居託羅德提議組成統一戰線聯盟,對抗赫裡沃德所以及避難所的其他英格蘭起義者們。託羅德欣然應允,然而,在對抗武裝部隊方面,他的勇氣顯得不足,於是他讓伊夫·泰伊布瓦作為前鋒,獨自前往柳 樹林一探究竟。

這片樹林對於避難所的起義軍來說,是天然的堡壘,對於伊夫·泰伊布瓦 以及他所帶領的幾位出身高貴的諾曼人而言,則是很大的阻礙。他們從樹林的一端進 入,赫裡沃德則從另一端出去,突襲諾曼人,將他們全部帶回沼澤地關押起來,直到拿到 三千銀馬克的贖金,才將他們釋放。1069年的冬天,丹麥艦隊抵達亨伯河灣,丹麥國王斯文的兄弟奧斯比恩被威廉收買, 於第二年春天離開英格蘭,約克郡因此落入諾曼人手中,威廉大勝。斯文震怒,將其兄弟奧斯比恩驅逐出境,自己指揮艦隊重返英格蘭。他們經由亨伯河而入,附近居民此時仍在頑強抵抗諾曼人,聽聞外國艦隊的到來,立即前往迎接,並與他們結成聯盟。

但是,如今英格蘭受到戰爭的摧殘,早已破敗不已,要想組織有效的抵抗運動,談何容易。於是,丹麥國王返回丹麥,但是他的戰士們繼續南下,到達波士頓灣,經由烏斯河口以及 格倫河口,抵達伊利島。起義者們熱情歡迎他們,視他們為「解放者」和「真摯的朋 友」。 國王威廉聽聞丹麥艦隊的消息後,急忙向丹麥國王贈送禮物。此前,斯文因為自己的兄弟背叛英格蘭人而將其流放,可如今他自己也被國王威廉說動,背棄了英格蘭人。此段歷史頗為黑暗,我們也難以一探究竟。停在伊利島的丹麥軍人收到撤退的命令,卻並不滿足於空手而歸,他們搶劫了起義者們值錢的物品,其中包括十字架、聖器以及彼得伯 勒修道院的其他物品。

於是,1069年的歷史再次重演,國王威廉集結軍力,打擊失去同盟的起義軍。避難所的地理位置甚是特殊,周圍的水域和沼澤地形成天然屏障,諾曼人便在沼澤地上興建堤壩和橋梁。起義者中,赫裡沃德和曾經保護埃德加逃亡的西沃德·伯爾尼英勇地破壞了他們的工程。威廉則從西部開始修建堤壩,長約3000步,但是工人們一直非常擔憂會遭到起義軍的攻擊。 赫裡沃德擅長突襲,他所使用的軍事策略讓人難以捉摸,諾曼人向來迷信,他們認為赫裡沃德的多次勝利得益於魔鬼相助。

他們認為憑藉武器根本難以對抗赫裡沃德,於是準備利用魔法來打擊他。此時,伊夫·泰伊布瓦負責監管工程,他請來一位女巫師,由她施展魔法打亂英格蘭人的作戰計劃。女巫師被安置在堤壩起點的一座木製塔樓上,當諾曼第士兵以及工程兵自信滿滿地繼續修築時,赫裡沃德突然出現在另外一端,他點了一把火,由於整片沼澤地裡長滿了柳樹,火勢迅速蔓延,女巫師以及大部分諾曼第士兵都被活活燒死。

相關焦點

  • 「遊」聖約翰教堂——聖潘捷列伊蒙修道院
    但正是這種歷經滄桑保留至今的修道院,讓人感覺仿佛每個石頭縫都會說話,在向你娓娓道來千百年來的故事傳說。聖約翰 教堂所處的位置使它錦上添花,可以說這裡是整個Ohrid區最出照片的地方!每到黃昏時分,這裡還是觀賞日落的好地方。
  • 西方史:簡析從黑斯廷斯戰役到諾曼人攻佔切斯特
    從伯克漢斯特德前往倫敦的路上,要途經聖奧爾本斯修道院,這座修道院修建在一座羅馬古城的廢墟旁邊。在接近修道院的時候,威廉驚訝地發現,路邊樹木全部被砍斷,倒在道路中央,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可見是修道院有意為之。他命人帶來修道院的院長弗裡斯克,問他:「你為什麼砍斷樹木?」
  • 簡析英格蘭神職對諾曼人的反抗
    引言這個時期,類似的反抗運動時有發生,不少教堂都發生動亂。絕望的英格蘭神職人員因為對諾曼人的仇恨而奮起反抗,他們召集一些英格蘭百姓,與諾曼第政府進行對峙。諾曼人無論是否從事聖職,無論身穿鎧甲還是教士長袍,都蠻橫無理、鐵石心腸、吝嗇狹隘,在他們看來,英格蘭人本就低人一等。
  • 西方史:介紹諾曼第戰士與英格蘭軍隊之間的對峙
    在轉移遺體時,他們發現13具身穿教士服裝的遺體,這正是希達修道院院長和他的 12位同伴。因此,希達修道院的名字被首先登記在諾曼人的戰利品名冊上。至於那些戰死沙場的英格蘭士兵,他們的母親和妻子從周圍村鎮而來,尋找遺體並將其妥善安葬。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遺體一直留在戰場上,無人前來認領。
  • 大叻瑪麗修道院:通體粉紅色的教堂十分清新,小清新美照專屬地!
    大叻瑪麗修道院建於20世紀30年代,教堂本來沒有什麼歷史文物價值,但是它豔麗的粉紅色造型十分可愛,讓你覺得別有情趣,因此成為很多小清新美照的專屬拍攝地。這裡有為孤兒、無家可歸者和殘疾兒童開設的孤兒院、幼兒園和小學,教堂後面的屋內有修女們在出售旅遊商品以用作慈善事業。 會有修女出售旅遊產品,獲得的盈利也是用來做慈善的。教堂在春香湖附近的一個院子裡,藍天映襯下粉紅教堂更加童話,莊嚴卻與溫柔,而且這裡的也更加安靜,遊客不多,可以盡情的遊覽。
  • 莫斯科莊嚴的教堂和修道院 哪些值得逛
    【新聖女修道院 】【新聖女修道院 運動地鐵站 Спортивная Sportivnaya 】地鐵坐到運動站(Sportivnaya,俄語Спортивная),再往西偏北方向步行至Luzhnetsky
  • 西方史:從伊利島避難所的建成到最後一位英格蘭起義者的犧牲
    「避難所」幾乎每日都會迎來地位尊貴之人,其中不乏神職人員,他們或是帶來自己僅 剩的錢財,或是帶來教堂的貢品。來投奔的人員中包括林迪斯沃恩的教士 埃格瑞特、德文郡修道院院長西特瑞特以及其他神 職人員。諾曼人指責這些教士加入了罪犯的行列,「褻瀆聖職,給教堂蒙羞」,不過這些言辭絲毫不能動搖教士們的決心。教士們的加入鼓舞了很多英格蘭人,促進了愛國運動的發展。
  • 西方史:分析諾曼第軍隊對伊利島的圍堵
    斯蒂甘德被勒令永久遁世隱居;達勒姆主教埃格文此前取走教堂的財物以支持愛國運動,如今他被控告「偷拿教堂聖物」,被囚禁在阿賓登,幾個月之後,他因飢餓而死;另外一位主教埃格瑞克, 被控告「侵犯國家安全和非法致富」,被關押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過,埃格瑞克主 教生前受到英格蘭人民愛戴,死後更是被奉為聖徒。一代又一代的英格蘭人為他禱告,一 個世紀之後,仍然有人來到他的墓前拜祭。
  • 百年前的天主教堂、修道院、修女院是什麼樣?來山西汾陽看吧
    上世紀20年代,作為歷史上州、府治所在地的山西省汾陽市,也是山西中部中心城市,很多西方傳教士來到汾陽。他們建教堂、開醫院,辦學校,傳播西方教義,當時的汾陽多元文化融匯發展、宗教文化豐富多樣。現存有:教堂、修道院、修女院等,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汾陽市天主教堂,也叫耶穌聖心堂,是汾陽市現存的唯一哥德式建築。汾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32-1933年,由當時教區第二任主教劉錦文輔助修建,造型採用典型的哥德式,哥德式也叫歌德式,起源於11世紀的法國,所以也叫法國式建築。天主教堂長約42米,寬約12米。高度應該也有20多米。
  • 維特魯威與西方建築史
    對於建築師和建築史家來說,《建築十書》的重要性或許首先就在於它是兩千多年前唯一倖存下來的建築全書。帝國在政治上的擴張和霸權話語的建立,激勵著維特魯威在退休之後撰寫建築論文,旨在提出建築的工程規範和審美標準,並將希臘古典建築推廣至整個帝國,形成一種世界語言。維特魯威在書中總結了希臘化時期以來的建築實踐,對於帝國公私建築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原則,並一勞永逸地為西方建築理論奠定了基礎。
  • 世界史:當代編年史主要以地方史作為開端
    一般而言,編年史家在以編年的方式描述起源制度與地方之前都會寫一段普世史概要的前言,這些概要通常混合了聖經事件與世俗的古代史,援引歐洛西烏斯或塞維爾的聖伊西多爾,以及由枚西比烏斯發端、哲羅姆賡續的聖經與世俗編年史。之後,多少有點不連貫地,當代編年史主要以地方史作為開端,偶爾穿插廣大世界的重大事件,且經常是斷章取義的。
  • 1715年奧地利建築師仿造聖彼得教堂形式,在卡爾斯基赫籌建教堂!
    等到君主建起豪華的宮廷,美麗的教堂和莊嚴的寺院,也為那些勝利的教士和僧侶們興造起來了。帕爾·埃斯特哈茲諸侯再度重建在艾森施塔特的大堡壘,在維也納多米尼哥·馬提尼利設計了列支敦斯登宮廷,同時也為薩伏依的尤金籌造貝爾衛德拉行宮;艾拉哈也為他設計了一所豪華別致的冬宮,附帶設計了皇室圖書館和肖布魯恩王殿。1715年這位奧地利最偉大的建築師仿造聖彼得教堂形式,在維也納的卡爾斯基赫開始籌建教堂。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及小型教堂建築團隊的情況
    他建造了阿爾薩斯的埃伯斯明斯特修道院教堂(1719-1727年)和黑森林中的聖彼得修道院教堂(1724-1727年)。但是,他的代表作卻是博登湖邊的比爾瑙聖地教堂(1746-1750年)。該教堂屬於薩勒姆修道院。這所內部由韋佐布倫工匠們裝飾的洛可可風格的教堂,是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的經典之作,也是他們的最後一件作品。
  • 在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神聖羅馬帝國教堂音樂的主要特點
    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天主教的教堂音樂與禮拜儀式分開了,因為從13世紀開始,由教士誦讀的《聖經》段落、音樂和唱詩班唱的歌詞不必相互一致。所以從14-15世紀以來,彌撒曲成為音樂的一個種類。在彌撒曲中,如在祈禱歌、頌歌、使徒信經曲和讚美歌等這些固定的節段之間,教士大聲地朗讀祈禱文和《聖經》中的章節。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從1663年開始建造的慕尼黑的蒂亞提納教堂也是這樣,建造中採用了「盤型建築法」和「地形建築法」。出生於布拉格的帕騷爵位主教文策斯勞斯·圖恩伯爵(1664-1673年),在他的主教城遭遇大火後,為了重建該城,請來了在他的家鄉工作的來自上義大利的建築工匠和藝術家。
  • 這裡埋葬著「應該」——艾伯茨堡女修道院
    墨爾本最好的地方總是在不顯山露水之處,艾伯茨堡女修道院幽幽靜靜地藏在Heliers小街深處,真沒想到紛繁的城邊上有這樣一個田園小桃源。羅賓,墨爾本藝術理療工作室的共同創立者,位於艾伯特斯堡女修道院。她已完成了媒體藝術的學士學位,完全形態理療的高級文憑,和正在進修的公共空間碩士學位羅賓想要感謝詹姆斯和教堂的信徒們。羅賓迪維斯R.I.P.「應該」。
  • 西方史:論英格蘭武裝騎兵與挪威軍隊之間的正面交鋒
    附近的村民紛紛離開家裡,將他們的房屋用具和牲畜藏起來,逃亡至教堂和墓地。他們考慮到諾曼人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 此,沒有比教堂和墓地更安全的地方了。但是,諾曼人此時迫切地想要得到各種戰利品, 早已忘卻教堂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場所。哈羅德此時在約克養傷,疲憊不堪。
  • 一座八百年古修道院何以「煉」成歐洲超級動物園
    「掩映」在印度尼西亞寺廟風格建築群背後的修道院教堂鐘樓。基督教熙篤會成立於1098年,最初由一小撮對新的、更為開放的宗教生活方式不滿的修道士們建立。直到今天,每年復活節後的第三個周日,當地教堂還會舉行坎穆布隆聖母遊行,儘管歷史路線的終點已經變成了動物園。位於艾斯庭(Estinnes)小鎮的坎穆布隆聖母小教堂,建於1483年,是歷史上前往坎穆布隆修道院的朝拜路線起點。教堂內至今保存一組16世紀的木板油畫,由12片連環畫面展示聖母受辱的傳說。
  • 埋葬了超過3000名人的修道院,一座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這座修道院也是我今天遊覽的重點。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可能中國人更習慣它的音意合譯名字——西敏寺。「West」指「西」,「Minster」指主教座堂,特指最初附屬於隱修院。它的官方正式名稱更繞口: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義大利巴洛克藝術【第十三講 03】
    第十三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義大利巴洛克美術 在16世紀,歐洲各地對教會產生了懷疑,認為原始的基督教清貧素樸的精神已被扭曲,以梵蒂岡為中心的教會大權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