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疆土遼闊,人口眾多。它的始祖是誰呢?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炎帝和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開創黃河、長江流域文化的始祖。他們為我們民族的繁榮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炎黃子孫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炎黃的後代,春秋時自稱「諸夏"或「華夏"。「華夏"就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便把居住的地區稱為「中華」、炎帝是傳說中的神人,他長於姜水,姓姜。母日女登,有蝦氏之女,少典之正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火德王,故稱炎帝。他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又因他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又號神農氏。
那麼,炎帝究竟是人,還是人身牛首的神呢?根據女登感神龍而生神農人身牛首的傳說,可以這樣認為,炎帝族可能是以龍或牛為其氏族的圖騰-早期的宗教崇拜。當時每個氏族都採用一種動物、植物或者無生物作為自己的祖先和神靈去崇拜。上古時代是處於傳說時代,由於年代久遠,傳說紛紜,所以對於炎帝的生平事跡難於考查。這正如馬克思所指的:"過去的現實又反映在荒誕的神話形式中」(《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擱要》)
我國的原始農業,源遠流長,是原始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
據考古材料證明,遠在七、八千年前,我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已有一定水平的原始農業。所以農業的發明,不可能只是炎帝神農氏一個人的功績。但我國卻有「功歸聖人」為傳統,將原始農業人格化,歸功於神農是不足為怪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一切文化民族都在這個時期經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樣,作為當時農業生產的傑出代表炎帝神農氏,便合乎情理地成為農業的創造者。由於神農氏開創了我國的農耕文化,解決了我們民族生存的溫飽問題,因而他受到了中華民族子孫萬代的敬仰,與黃帝軒糧氏一起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據記載,炎帝神農氏還發明了制陶技術,"神農耕而作陶。」他還治麻為布,製作了衣裳;他削桐為琴,練絲為弦,製作了五弦琴,他弦木為孤,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炎帝神農氏又是我國醫藥的始祖。據記載,神農氏「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氏「嘗味草命。"(《帝王世紀》)這些記載,生動地描述了我們的先民在與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如何發現、發明和總結醫藥知識和實踐中積累經驗的情景。
在遠古的原始時代,人群不可能藉助較為科學的方法來了解各種動植物藥物的性能和療效,只能靠親口嘗試的方法。正是由於有神農氏這種「始嘗百草」的獻身精神,經過探索、實踐,然後「始有醫藥」。由於我國古代藥物學知識是從採集嘗試植物開始的,在中藥中又以植物類所佔比例最大,所以神農之後,人稱藥物學著作為「本草」,並為了紀念神農氏在開創中國醫藥方面所作的傑出貢獻,把第一部藥暢學專著歸之於神農氏,稱為《神農本草經》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上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他始作來相,教民耕種,為中華民族從漁獵遊牧的氏族部落進化為以農業為主的氏族部落,他和黃帝都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民族的繁衍昌盛而作出偉大的貢獻。
炎帝時代,已由女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時代。這時的氏族公社,所有成員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共同遵守氏族習慣,所謂「無制令,而民從」,「不施賞罰而民不為非」。我國的「仰韶文化」遺址,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情景。仰韶文化是整個中國同一時期文化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就其分布範圍之廣闊和延續二千年之久遠來說,也是世界歷史上新石器文化中所罕見的。
關於炎帝的死,他是為民族的生存而獻身的。據《帝王世紀》和《路史》等記載,炎帝為民治病,採藥到湖南,嘗毒草,而
「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是日茶陵」,即今鄙縣康樂鄉。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這莊胤在湖南鄙縣塘田鹿原跋建殿祭祀炎帝。自此以後,歷代祭祀不絕,以寄託對炎帝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