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權良
我們華夏兒女是人,是民,不是牛頭馬面、牛鬼蛇神。神聖的人頭,怎麼能長牛犄角?
可是,作為炎帝故裡的寶雞市,在炎帝陵所塑造的炎帝像,卻長著一對又長又大的公牛犄角。
人頭牛角,昂然雲天,活脫脫一個平天大聖牛魔王形象。「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動輒就說別人是「牛鬼蛇神」,難道「牛鬼」就是炎帝形象?我實在接受不了。
《左傳》:「國有天地,必有與立。」意思是,一個國家能立於天地之間,必定有其支撐力量。這個支撐力量就是國民同一的信仰,彼此的認同。要把彼此認同作為信仰,只能通過祭祀、通過跪在同一先人前面才能形成。
基於這個原因,《左傳》又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先人與出兵打仗同樣是國家頭等大事。祖宗形象,是祭祀場合之首要構件,必定莊重肅穆,絕不可褻玩,以遊戲視之。
可是,炎帝故鄉寶雞市炎帝陵的炎帝形象,赫然長著牛角!筆者認為,這既是對祖宗之大不敬,也是對子孫之大無禮。荒唐無類,荒誕不經,荒謬絕倫,是典型的惡作劇。也許作者心誠不敏,但客觀上卻是兒戲視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請大家先看兩個熟悉的故事,再議寶雞為什麼會如此惡搞。
故事一:《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對「木牛流馬」後世不知就裡,望文生義,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木頭製作的可以走動的牛馬。直到今天,還有人挖空心思做文物「復原」。這與世界上的科盲枉人製造永動機一樣荒腔走板。
這些科盲史痴,壓根兒不知道「木牛流馬」並不神奇,不就是一個軲轆加兩條腿的手推獨輪車。寶雞南北山區農家多的是,乾脆就叫「諸葛車」。諸葛亮家鄉山東人歷史上一直使用著。
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是山東人民用獨輪車推出來的嘛。諸葛亮作為山東琅琊山區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寶雞岐山。他當年根據家鄉記憶,在四川與陝西山區,製造獨輪車運輸緇重。他給獨輪推車起了個時髦名字「木牛流馬」。他不曾想這個名字,把糊塗的後人整了個天翻地覆,不亦樂乎。
故事二:《三國演義》頭一回寫張飛:「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驚雷,勢如奔馬。」「若」「如」倆字隨後,叫「互文」,可知「虎」「豹」二物與木牛流馬一樣,系喻體,不是真虎真豹。難道張飛是虎豹不成?
現在路上有的是「路虎」「黑豹」,難道後人要研究我們曾經騎著虎豹在公路上跑?
對我8歲的孫子,大家都說「虎頭虎腦。」難道我的孫子是老虎頭、老虎腦不成?
漢語是世界上最穩定的語言,是繼承性最好的語言。可惜的是當代人對祖國語言竟然是外行。這才造成一個又一個的笑話。
說完故事,咱們再言炎帝長相。
《史記·五帝·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也。有神龍首感而生炎帝。人身牛首。」《路史·後記》:「弘身而牛頭,龍顏面而大唇。」
其他雜書野史如《帝王世紀》等,關於炎帝或神農形象的「牛頭」「牛首」之說還有很多。在讖緯書《春秋元命苞》等典籍中,除了牛頭牛首外,炎帝長相還有龍顏等其他記載。恕不再敘。
史書說炎帝牛頭牛首,就成為今天寶雞人這麼做的「出處」。他們不懂,牛頭牛首,明明白白是古人的比喻寫法。史書寫帝王形象,動不動就是「蜂準」、「豺聲」、「龍行虎步」、「虎狼之心」、「朗日天表」,都是比喻啊。何必當真?請問:有哪一個帝王是龍行虎步?是蜂一樣的鼻子?是豺狗一樣的聲音?是太陽一樣的模樣?
《禮記·學記》:「君子之教,喻也。」
「喻」就是用比喻的方法,啟發誘導人明白深奧的道理,理解看不見的東西。說炎帝長相是牛的頭首,正如說歷代帝王相是「龍」「虎」「日」這樣那樣,完全是「比喻」,不是「記實」。
比喻是古人最常用的辭格,但沒有清清楚楚的本體、喻體、喻詞,直接就拿喻體說事。這是古漢語的特點。不明白這個簡單常識,還談什麼傳統文化?談什麼光宗耀祖?談什麼知識學問?談什麼慎終追遠?還有臉祭祀掃墓?
我是農民中的讀書人。一輩子「我看著牛,牛看著我」,伴著牛,我慢慢長大。牛頭是什麼樣子,我是有話語權的:
牛頭大多數沒有、或者沒有長(chang)犄角,這些無角牛,在有角牛長犄角處,只是露出個小而明的骨頭疙瘩或者凸出一個肉疙瘩。方言曰「骴骴(zhai zhai)」,少數牛有犄角、或有長(chang)犄角。
史書說炎帝牛頭牛首,是告訴後人,炎帝頭顱方方正正,有稜有角,像無角牛頭一樣,生有「骴骴」,也就是皮包著骨的疙瘩。所以說「牛頭牛首」。
關於牛頭牛首,有人附會,胡謅什麼炎帝是以牛為圖騰,故以牛頭牛首為形象云云。這種說法,毫無道理,由果而倒推其因,以圓其說,不足為訓。
炎帝圖騰是鳳凰,這是不用爭論的,這與牛(也有些說羊的),沒有任何關係。
筆者一個發小,童年缺少營養,頭顱畸形發育,有稜有角,滿頭凸凹,疙裡疙瘩。我們就叫他「牛頭娃」,一直把他叫到去世了為止。炎帝牛頭牛首,就是這麼來的。
現代人當然無法窺見真實的炎帝的真實長相。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祂就是祂的子孫模樣。一定是黃皮膚、黑眼睛、平圓臉;是人的頭首,不是牛的頭首。祂肯定沒有長牛犄角!沒有這樣的認知,還有什麼資格說「文化自信」?說自己是「炎黃子孫」?
人類社會,經歷了神話時代、傳說時代,才到文明時代,也稱巫治時代、人治時代、法治時代。炎帝是神話與傳說時代,屬於巫治人治時代。至少是這兩個時代過渡時期的統治人物。在摩爾根眼中,炎帝就是部落酋長;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炎帝是古聖先賢,是明達帝君;在歷代帝王心中,炎帝竟然是「皇師」;在社會學家看來,炎帝就是神秘的巫覡!不管稱謂是什麼,祂是人,不是牛;是人王,不是牛鬼。這是可以肯定的。
神治巫治時代長達幾百萬年,人治、法治合起來,不及神治巫治的零頭。那時候的巫覡,稱謂就是「人」,普天之下,只有祂一個這麼稱呼,詞曰「個人」「獨夫」;「個人」「獨夫」眾多的跟隨者叫「民」(通氓)。民像羊那樣,一群一群的。所以,叫「群眾」 「群氓」。
群氓不是「人」,群氓只能是「民」!
幾百萬年的時光隧道,大家好不容易熬到人治時代。揭去巫覡的面罩遮掩,這才發現巫覡的廬山真面目。原來「神聖的巫覡」長相和「低賤的群眾」一個樣。「人」與「民」的長相,本來就沒有質的差異。於是就把從前的「群眾」「群氓」,也「升格」叫做「人」。但是,逆定理不成立。帝王是不能「降格」叫「民」的。
到了近代,受西學東漸及日語影響,雙語詞增多,這才開始把「人」與「民」統稱「人民」。泛指從帝王到奴隸的一切人。雖然先秦就有「人民」一詞,但那同「陰陽」「君臣」一樣,是「詞組」,不是「詞」。
大家知道,在神巫時代,等級森嚴,「人」與「民」不可逾越。
巫覡做為唯一的稱「人」的最高統治者,祂是戴著遮臉的面罩發號施令,施行統治的。這個面罩,進入人治時代後,演化成「冕旒」「皇冠」。面具遮住「人」的面目,但是,「人」的身體,露在外面,大家是熟悉不過的。
冕,從日從免。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就是不曬太陽;旒就是冕前後吊的玉垂珠,起遮面擋光作用。好比現在之墨鏡。佩戴墨鏡者能看清別人,別人不能看清他。故意使巫與民、帝與眾,處於信息非對稱狀態。巫知民,民不知巫。人為地製造神巫之神秘感、恐怖感。
所以,神話巫治時代的「神巫」,大家只見其身是「人」,不見其面何似。對其頭首,只能得出一個大致輪廓。所以,常用比喻句來描述。究竟對祂的身體,還是了解得相對多一些。
炎帝就是神巫時代的最高統治者。祂當時的角色是人,實際與民模樣差不離,這是沒有問題的。炎帝角色是最高統治者,是半神半人的「巫覡」。巫覡地位,是世襲的。所以,「炎帝」時代長達幾百年,其子孫都曰「炎帝」。這種情況一直到三代時期,也沒有變化。例如周人始祖擔任后稷之職,連續17代,從唐堯虞舜到商末,一直擔任后稷之職。既然炎帝祖祖輩輩遮巫面、露人體,天下人當然知其人體,不知其巫面。《史記》等書,對緣故天下傳承流變,歷歷在目,清清楚楚。
炎帝是巫覡,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作為巫覡,祂當然是當時唯一叫「人」的神一樣的人,既然是人,當然是「人」身!所以,史書記載祂是「人身」。
巫覡的長相不輕易示人,故意弄得神神秘秘,後人只能用比喻句才能知道大概,這有什麼不可理解的?說成「牛頭」「牛首」,怎麼就當真的牛頭牛首?古人直接把喻體當本體使用,不明白這一點,把喻體當本體,就鬧出笑話。
我國至少在兩漢時代,就形成給先人畫像的傳統。給先人造像,世世代代,不絕如縷。世傳炎帝畫像,汗牛充棟,數不勝數。請問有那一副是牛頭牛首?
筆者本人,是在兩座古廟群落中讀完小學初中的。兩處都有「畫畫(花花)廟」。對小學廟畫,內容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都是「人人」(方言:神話人物畫),但沒有一個長牛角的。我就讀的中學,設在千佛寺。該寺前身是周祠,屬於道家。道家崇拜祖宗,喜歡給先人造像。所以,森森廟宇到處有像。群廟制高點是戲樓。戲樓三面牆上分別是「帝王」、「文臣」、「武將」畫像,可能是在排戲的時候,給演員做參考的。中學時,我已經有清醒的記憶。炎帝像赫然在列:祂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目光如炬,玉墜歷歷,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儀。哪有牛角?這個畫像,就是老百姓心中的炎帝長相。該像畫於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寺碑就鑲嵌在牆壁上,而且開宗明義是「重建」,是把屬於道教的周人宗祠改建「千佛寺」。由此可見,炎帝如斯長相,至少在此之前已經形成。雖然遠不可考,但肯定深入人心。
炎帝長相在民間如此,那麼在官方呢?請看故宮傳心殿。傳心殿供奉著歷朝歷代之帝王心目中的「老師」。分為皇師、帝師、王師、先聖、先師四個等級11個果位。11個果位上的人分別是中國歷史的11個偉大創造者。以皇師伏羲打頭,以先師孔子墊後,神農炎帝僅次於伏羲,居於第二,在正殿中央供奉。這是普天共見的炎帝「標準」塑像,是法定「標準像」,與民間流傳的炎帝長相毫無二致:高冕長旒,眉清目秀。何曾生有牛角?
牛行人倫,或人生牛角,這樣的事情,只有《西遊記》中之「平天大王」才具備。這個「平天大王」,人家本身就是野公牛經千年修化而成,焉能不生牛角?也稱「牛魔王」。
把炎帝神聖形象,塑成長著長大野牛犄角的頭首,半人半獸,非人非獸,不倫不類,怪模怪樣,與「平天大聖」牛魔王一個模樣,歷史上官方欽定認定的與民間自發認可的都不是,連參考參考都不做,只與《西遊記》這樣的「小說家言」達成一致。炎帝形象,本屬華嚴,如今卻是牛魔王,毫無尊嚴,毫無莊嚴,毫無威嚴,何來華嚴?
吾人對此,若不發聲,愧對祖宗,難對子孫。是可忍,孰不可忍?
炎帝故裡群眾,見到祖宗這副模樣,不是哭笑不得,而是義憤填膺。把炎帝塑成這個樣子,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如過江之鯽?布滿全球,鬧出如斯低端笑話,真是不可思議。
在西方話語系中,上帝照著自己的模樣摶土造人。所以,他們的上帝與上帝獨生子耶穌,其神形聖像,都是正兒八經的西方牧師威儀、帥哥模樣。西方三聖,華嚴無比。因為西方藝術家把現代人精當成模特兒,逆流反溯,塑造出終極的祖宗法儀。這才算得上「慎終追遠」。反觀我們,號稱敬祖尊先,卻把自己的祖宗做成牛魔王形象,長著粗大犄角的牛頭牛首。讓人噴飯。
試問牛魔王形象的作者:你是怎麼來的?這樣做,到底是何居心?
莊嚴肅穆之炎帝,長相是牛魔王模樣,已經好幾個年頭了,初見就如吞蠅在喉,不吐不快。重陽節去炎陵祭祀,無顏面對,只得捂臉而逃。今日有暇,賦諸文字,拋磚引玉,敢望有人擔責,有人糾錯焉。
作者/來源:安之若素246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