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中新網記者走訪位於蘭州遠郊的甘肅科技集團所屬企業金創綠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甘肅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圖為廠區內的危廢暫存庫門前,工作人員全副武裝轉運危廢。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8月25日電 (張婧 劉薛梅)立秋以來,位於西北地區的蘭州市早晚稍顯涼爽,而霍宏德身穿防護服,戴專用護目鏡、頭盔、口罩和手套,全身上下幾乎沒有一處皮膚裸露在外,仿若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悶熱、不透氣的工作服讓他與這份初秋的涼意失之交臂。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訪位於蘭州遠郊的甘肅科技集團所屬企業金創綠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甘肅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從市區出發,經1個多小時車程到達目的地時,記者看到,該廠四周群山環繞。廠區中的危險廢物暫存庫門前,停放著一輛輛滿載「危廢專用周轉箱」而歸的轉運車;廠房內,中控室、倉儲、清洗消毒、焚燒、水處理等環節井然有序的進行著。
圖為危險廢物處置線上料崗位的霍宏德搬運醫廢專用周轉箱。 張婧 攝
在危廢品處置一線,周轉箱四五個成一摞,霍宏德挪動臃腫笨拙的身軀,從危廢周轉箱收集處到上料口,10米左右的距離,他每天都要來回重複數百遍,甚至在上料口倒出危廢時,要冒著與其「親密接觸」的風險。
霍宏德的工作是典型「三班倒」輪班制,由填埋場班長、中控操作員、焚燒車間巡檢、危廢上料4人成一班組,對於「上料崗位」的霍宏德來說,每天搬運近700個周轉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總重近乎5噸。由於本職工作對體力消耗和自我防護的特殊要求,他剛到上料崗工作的第1個月,體重就減輕了10多斤。
上述危險廢物處置中心自2011年正式運行以來,承擔著甘肅省大量工業危廢,以及蘭州市1600餘家醫療機構廢物收集、運輸、處置任務,致力於甘肅環境保護工作。
期間,該中心設備運行處置能力曾出現「跟不上日益增長的危廢處置量」的問題。對此,他們於2018年成立大修技改領導小組,針對處置能力提升問題,多次組織生產運行、設備檢修的骨幹力量深入國內先進企業生產線跟班學習,不斷對比摸索,結合企業設備問題逐一制定技改計劃。
圖為危廢處置中心運輸部蘇懷國整理周轉空箱,為次日工作做準備。 張婧 攝
該中心副總經理王有治告訴記者,經2次大修技改,危廢處置能力在全部達標達產的基礎上,還超出設計值的17%,尤其在技改結束後的第1個月,焚燒車間日處置量達16.64噸,超歷史紀錄近2倍,焚燒系統連續運行周期突破144天,超歷史最長連續運行天數90天。之後又有了設備精細化技改,危廢年處置量從2017年的6500多噸增加至2019年的近萬噸。
目前,甘肅科技集團希望其在完成現有業務的基礎上,再引進戰略合作者,通過整合產業資源,能夠成為集團環保板塊的重要部分。在蘭州,這個處置中心號稱「危廢墳墓」,職工人數為100人左右,除了處置線工作人員之外,還有運輸部工作者,他們每天駕駛轉運車,忙碌奔波於當地各大醫院和處置中心之間,負責危廢的收集、運輸工作。
現年46歲蘇懷國就是運輸部12名成員中的一位,相比於普通司機,每天出車前的他除了日常檢查車況,還要穿戴好防護用品,對於他來說,適應「套子裡」的工作環境並非多大困難,「一天捂一身汗而已」。
唯獨吃飯,成了蘇懷國為工作而克服過的難題。「早上7點多發車前的正餐要吃飽,相當於一天的能量攝入。」他說,同自己負責的8家醫院一一對接,待收集完及時產生的醫廢,早時傍晚,遲時已是深夜。期間若是吃飯,就得換下工作裝,不光清潔,還要徹底消殺,一是麻煩,二是時間緊。工作8年來,蘇懷國養成了「上崗捱著肚餓、收工再吃飯」的飲食習慣。(完)